随着子女不断长大,尤其是进入小学之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反而变少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甚至变得陌生了。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仅是子女的发展特点正在变化,另外还有家长和子女的相处模式也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所以,怎样促进家长和子女之间有效沟通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理解子女,与子女平等交流
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在和子女交流时,往往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将自己放在一个比较优势的位置,没有将子女当成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而仅仅是看成一个没有思想和想法的自然人或者是自己的附庸品。所以在和子女相处的过程中习惯于发号施令,习惯于用教训的语气与其沟通,要求子女对自己的语言、行为不容置疑,必须遵照。所以他们的口头禅往往是“不可以”“不允许”“你应该”“你一定要”,往往会和批评、斥责、训诫、否定联系在一起。子女小时候可能会吃家长这一套,但是进入小学之后,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家长这样的行为极容易造成他们的逆反,有的会用沉默、不配合来抗争,有的甚至会和父母直接起正面冲突,导致沟通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家长在面对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小学阶段的子女的时候,要能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思他们所思,想他们所想,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从而从他们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可一味地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强调给子女,而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批评惩罚虽然能够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但是爱的教育更能够让他们变得更好。
家长和子女之间应该是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要尝试和子女做朋友,这样才能够为彼此的有效沟通搭建一个有效的桥梁,这样子女才会愿意主动地向家长打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家长才能够对子女的了解更加深刻,才能够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指导。在和子女进行沟通时,尽量用商量的口吻,多用一些“我是这样认为的,你怎么看”这样的句式,让子女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这样他们会更加愿意和父母进行交流。
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些已逝者生前放不下,亦或是有所担心,所以在过逝时会来亲人的梦中看望。
或者留有不舍,但逝者终究回不去,最终还是得离开。
你舍不得父亲的离去,亦或是还不能接受父亲离开的事实,希望在梦里能够梦到他。
其实,你可以换个角度想。
父亲未入你的梦,说明他在那边已经找到好的去处了,一个能让他有更好归属的去处。
他不愿意再叨扰已活着的人的生活,特别是亲人,唯有放手,才是真正的爱。
不知道你没有看过一个报道,据说是真实的,一个妇人意外失去了儿子,悲痛欲绝中那段时间每天都去另一个相关的家庭闹事,喋喋不休。
这位母亲活在失去儿子的悲痛中无法自拔,梦中也无法得到儿子的寄托来缓解思念。
突然有一天,这位妇人不再闹腾了。
问起原因,她说他梦到儿子了,儿子对她说不要再闹了,你再闹我来世会过的不好,我梦中没来找你,是因为我现在投生在某处某人家过的很好,所以你们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吧。
事情就是这样的。
所以,不再打扰是对亲人最好的回馈。你心里永远留有父亲的位置,过上正常的生活,才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