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时候真正让我们疲惫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一直情绪的内耗过程,习惯性患得患失,习惯性的胡思乱想以至于让人感觉到身心俱疲,会针对一件事反复的思考,重复性的咀嚼,以至于越想越生气,越来越焦虑,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胡思乱想?其实大多出于这几个原因:
对过去的事反复纠缠
每个人都可能经历一些不堪的往事,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失去一些不舍的感情,亦或者因为无知而信错了人,正所谓覆水难收,过去的事犹如打翻在地的牛奶,根本没有逆转的可能。
人生的发展很难百分百在自己计划掌控之内,心态对了事也就不难解决了,之所以人无法控制这样的情绪,就源于反刍思维,这也是抑郁症患者根源的心理。
针对已经发生过的事反复去想,所以人和动物相比,最吃亏也是最痛苦的就是源于很难完全活在当下,小宠物只要有好吃的就会很开心,但人的需求和感知不单纯靠 美食 获取。
人会不断地担忧,而且随着年纪的增加,阅历经验的增长会越发明显的严重。
潜意识当中我们不断强化懊恼愤怒从而形成情绪精力的内耗,令人产生疲惫和痛苦的感觉。
反复咀嚼一件不如意的事,本就是一种自我折磨与消耗,人要学会放下,也要懂得自我调节,事情已经是这样就不会改变,接纳现实,才能用更好的心态和清晰的思路去过接下来的日子,把问题处理得更好,把感情和关系经营的也更为和谐。
凡事都具有双面性,利弊同体,善于捕捉细节可以未雨绸缪,但过度注重细节则会成为自己的负累。
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把握得当可以成为自己社交的技能和自保的武器,然而过度“品味”细节,则容易胡思乱想,甚至小家子气,为一点芝麻小事去纠缠矫情,让自己不痛快,在他人眼中也缺乏度量,从而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发展。
过度忧虑未来
居安思危是好事,但过度忧虑未来,则一并毁掉的却是现在。
万一成绩不好怎么办?万一考不到好大学怎么办?万一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万一心爱的他离开自己怎么办?万一有一天他不爱自己了怎么办?……
很多时候过度忧虑未来就是一种防御性悲观的显著表现,什么是防御性悲观?就是根据自己生存过程中的以往经历,提取成功的经验,当面临相似情景时就会本能思考揣测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
悲观是对未来挫败预警的一种应急情绪,而防御性悲观,则是在自己大致评测后果后采取的相应心理反应和策略。
但最终这种毫无价值的忧虑,只是情绪的应急过程,不仅不能解决实质的问题,还会因自己情绪的消耗和注意力的分散而加剧本身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让自己不堪重负的现状雪上加霜也是必然。
焦虑有哪些表现?
《认知觉醒》中将焦虑划分为五种形式,想要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焦虑,怎么改变焦虑,应该先清楚自身问题症结,才能对症下药。
①完成焦虑
将日程或者计划安排得满满当当,想要在截止日期前完成,想做的事太多,要开的会议太满,但却常常被无关紧要的事情打扰。
②定位焦虑
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恋情结,最喜欢的就是高估自己,对自己缺乏一个相对理性和客观的认知定位,而且常常习惯性拿自己的短板去与别人的长处做比较,从而产生情绪的低落甚至受到打击,缺乏对自己准确的定位。
每个人每个立场都会有其道理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当某专家说阅读应该一字不落,另外一个专家说应该按主题阅读,谁对谁错?到底哪个更适合自己?摇摆不定,从而产生焦虑。每个人每个立场都会有其道理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不能快速做出自己的判断就会产生焦虑。
④环境焦虑
我们常常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有些事想做却做不了。
⑤难度焦虑
比如考研,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和准备,想要考上理想的学府并不容易,所以焦虑重重。
一个人准备去做一件事情,但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却没有十足把握的时候,人本能就会产生焦虑和不安。
归根结底,焦虑的原因无非想通过自己的行动付出得到相应回报,想立即看到效果,或者得到肯定的答案,才会踏实。
王小波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文/感情中转站
(作者/小雨※心理咨询师) 人生孤单,有我相伴,站长愿倾听你的委屈和压力,帮你中转走向幸福圆满的人生终点。你有什么情绪问题, 情感 困惑,又或者不同的个人观点,站长来帮你解答分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