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ān yuán shù
2 英文参考Guānyuánshū BI26 [中国针灸学词典]
guānyuán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2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2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关元俞 汉语拼音 Guanyuanshu 罗马拼音 Kuanyuanshu 美国英译名 Kuan Yuan Locu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26 日本 26 法
国 莫兰特氏 V26 富耶氏 德国 B26 英国 B26 美国 BI26
关元俞为经穴名[1](Guānyuánshù[2]BI26)。出《太平圣惠方》。属足太阳膀胱经[3][1]。关指关藏,元即元气,俞即输注,此穴前应关元,善治虚损诸疾,是关藏元阴元阳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关元俞[1]。关元俞主治少腹、前阴及局部疾患:如少腹,前阴及局部疾患,如腹胀肠鸣,泄泻痢疾,腰痛,遗尿,尿闭,疝气,消渴,妇人瘕聚,腹胀,泄泻,小便不利,小便频数或不利,痢疾,膀胱炎,现代又多用关元俞治疗慢性肠炎,盆腔炎,腰部软组织损伤,贫血,糖尿病,慢性肠炎,阳痿,尿潴留,慢性盆腔炎,痛经等。
4 出处《太平圣惠方》:关元俞二穴。
5 穴名解关指关藏,元即元气,俞即输注,此穴前应关元,善治虚损诸疾,是关藏元阴元阳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关元俞[1]。
关,有关闭之义。元,有元气之意。《汉书·律历志》载:“太极元气,函三为一。”盖任脉关元穴,位处原气关键机要之处。此穴因与任脉关元穴相对,而在背,是人体阳气交关之处。又“关”有联络之意,是联络元气之所,故名之。[4]
6 所属部位臀部[5]
7 关元俞的定位标准定位:关元俞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3]。
关元俞位于脊柱区,第五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3]。
关元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关元俞穴在臀部的位置
关元俞穴在臀部的位置
关元俞穴在臀部的位置(肌肉)
关元俞穴在臀部的位置(骨骼)
8 关元俞的取法俯卧位,在第五腰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关元俞位于脊柱区,第五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俯卧取穴[1]。
俯卧位,两髂嵴高点相平处正中再向下1个棘突,旁开1.5寸处取穴[6]。
快速取穴:两侧髂嵴连线与脊柱交点,往下推1个椎体,旁开量2横指处即是关元俞[7]。
9 关元俞穴位解剖关元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皮肤由第四、五腰神经和第一骶神经后支分布。有腰椎下动、静脉后支。分布著第五腰神经后支。腰丛位于腰大肌质内,其分支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的神经干,依序排列于肋下神经血管的下方,腰大肌的外侧。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则在腰大肌内、外侧缘的后方下降,而生殖股神经在腰大肌中部穿过,行于该肌的前面下降。
9.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1]。
9.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5腰神经和第1骶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第5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腰最下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8]。
布有第五腰神经后支和腰最下动、静脉后支[3]。
10 关元俞的功效与作用关元俞具有培补元气,调理下焦的功效。
关元俞有理下焦、化积滞、健腰膝的作用[1]。
关元俞统领下焦气血,犹可调补丹田原气。主治腰腿痛,腹胀,泄泻,遗尿,小便频数。[4]
关元俞与任脉之关元相应,而为之俞,凡病之关于元气者,如男子阳痿、泄遗,女子症瘕、白带及便难,泻痢虚胀等证,皆可取之。凡穴之所谓俞者,犹运输也。输入输出,即补泻也。[4]
肾与膀胱相表里,腹部有关元穴,腰部有关元俞,两穴前后位置相应,故相互配伍,为治疗下焦疾病的重要腧穴[9]。
11 关元俞主治病证关元俞主治少腹、前阴及局部疾患:如少腹,前阴及局部疾患,如腹胀肠鸣,泄泻痢疾,腰痛,遗尿,尿闭,疝气,消渴,妇人瘕聚,腹胀,泄泻,小便不利,小便频数或不利,痢疾,膀胱炎,现代又多用关元俞治疗慢性肠炎,盆腔炎,腰部软组织损伤,贫血,糖尿病,慢性肠炎,阳痿,尿潴留,慢性盆腔炎,痛经等。
关元俞主治少腹、前阴及局部疾患,如腹胀肠鸣、泄泻痢疾、腰痛、遗尿、尿闭、疝气、消渴、妇人瘕聚等[1]。
关元俞穴主治腹胀、泄泻、小便不利、遗尿、消渴、腰痛[8]。
关元俞穴主治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痛[6]。
关元俞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以及膀胱炎等[3]。
现代又多用关元俞治疗慢性肠炎、膀胱炎、盆腔炎、腰部软组织损伤、贫血、糖尿病等[1]。
1.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肠炎,痢疾;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阳痿,尿潴留;
3. 妇产科系统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
4. 其它:腰部软组织损伤等。
12 刺灸法12.1 刺法直刺0.5~1.2寸[8]。
直刺0.8~1.2寸[1],局部有酸胀感[6],有触电感向下肢放散[6]。
直刺1~1.5寸[3]。
注意:关元俞深部近于肾脏,故不能深刺[6]。
12.2 灸法可灸[1][6][8]。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3 关元俞的配伍关元俞配关元、复溜,有固本培元补肾的作用,主治腰痛,遗尿,贫血。
关元俞配中极、水道,有清热除湿,调理下焦的作用,主治小便不利。
关元俞配肾俞、关元,治腹痛[6]。
关元俞配肾俞、中极、血海、三阴交,治慢性出血性妇科病[6]。
关元俞配环跳、承山、阳陵泉、委中,治下肢酸软无力[6]。
14 特效 ***经常按揉关元俞,可缓解生殖系统疾病[7]。
15 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治消渴,小便数。
《针灸大成》:妇人瘕聚诸积。
《太平圣惠方》:理风劳腰痛,泄痢虚胀,小便难,妇人瘕聚诸疾。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出处5 穴名解6 特异性7 所属部位8 居髎穴的定位9 居髎穴的取法10 居髎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居髎穴的功效与作用12 居髎穴主治病证13 刺灸法 13.1 刺法13.2 灸法 14 居髎穴的配伍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17 居髎穴研究进展 17.1 治疗肩周炎17.2 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 18 参考资料 1 拼音jū liáo
2 英文参考Jūliáo GB29 [中国针灸学词典]
jūliá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2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2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居髎 汉语拼音 Juliao 罗马拼音 Chuliao 美国英译名 Dwelling Bon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29 日本 29 法
国 莫兰特氏 VB28 富耶氏 德国 G29 英国 G29 美国 GB29
居髎为经穴名(Jūliáo GB29)[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1]。居髎是足少阳胆经、阳蹻脉的交会穴[1]。居即居处,髎即骨隙,此穴居髋部陷处,故名居髎[1]。居髎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痛引腹,肩痛引胸,臂重不举,瘫痪痿弱,疝气,脚腿诸疾,腰痛,下肢痿痹,瘫痪,现代又多用居髎穴治疗髋关节功能障碍,下肢瘫痪,膀胱炎,子宫内膜炎,腰腿痹痛,月经不调,带下,坐骨神经痛,阑尾炎,胃痛,下腹痛,睾丸炎,肾炎,白带多,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诸疾患等。
4 出处《针灸甲乙经》:居髎,在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者中。
5 穴名解居即居处,髎即骨隙,此穴居髋部陷处,故名居髎[1]。
居,处也。髎,此处指髋骨为宽大之骨,即今之盆骨。《玉篇》:“髎,髋也。”穴在髂骨上凹陷处,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之中点,当端坐时正位于凹陷中,以其居则成髎,故名居髎。[2]
6 特异性居髎是足少阳胆经、阳蹻脉的交会穴[1]。
7 所属部位股关节[3]
8 居髎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居髎穴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4]。
居髎穴位于臀区,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侧卧,伸下腿,屈上腿取穴[1]。
居髎穴在髂前上棘与大转子最高联线中点[5]。
另说“在章门下同身寸之八寸三分,骼骨上”(《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从维道下行三寸,监骨上陷中”(《医宗金鉴》);“维道下二寸,后开五分,环跳前,横直环跳,相去三寸微高些”(《针灸集成》)。
居髎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居髎穴在股关节的位置
居髎穴在股关节的位置[1]
居髎穴在股关节的位置
居髎穴在股关节的位置(肌肉)
居髎穴在股关节的位置(骨骼)
9 居髎穴的取法居髎穴位于臀区,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侧卧,伸下腿,屈上腿取穴[1]。
侧卧位,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之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侧卧位,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之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髂前上棘是侧腹隆起的骨性标志,股骨大转子是髋部最隆起处,二者连线中点即是居髎穴[7]。
10 居髎穴穴位解剖居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阔筋膜张肌、臀中肌。有旋髂浅动、静脉分支及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当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分布。阔筋膜张肌以短腱起于髂前上棘,约在股骨中上三分之一处移行于髂胫束,束的下端止于胫骨外髁,该被阔筋膜包裹。阔筋膜张肌和臀中肌均由臀上神经和血管支配与供应。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臀中肌→臀小肌[1]。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阔筋膜张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股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臀上神经和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分布[8]。
布有股外侧皮神经;并有旋髂浅动、静脉分支及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通过[5]。
11 居髎穴的功效与作用居髎穴具有舒筋活络,益肾强健的功效。
居髎穴有舒筋络、强腰膝、利膀胱的作用[1]。
居髎穴系胆经和阳跷脉之会穴,有清利湿热、舒筋利节作用[2]。
12 居髎穴主治病证居髎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痛引腹,肩痛引胸,臂重不举,瘫痪痿弱,疝气,脚腿诸疾,腰痛,下肢痿痹,瘫痪,现代又多用居髎穴治疗髋关节功能障碍,下肢瘫痪,膀胱炎,子宫内膜炎,腰腿痹痛,月经不调,带下,坐骨神经痛,阑尾炎,胃痛,下腹痛,睾丸炎,肾炎,白带多,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诸疾患等。
居髎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痛引腹、肩痛引胸、臂重不举、瘫痪痿弱、疝气、脚腿诸疾等[1]。
居髎穴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疝气[6]。
居髎穴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瘫痪、疝气[8]。
现代又多用居髎穴治疗髋关节功能障碍、下肢瘫痪、膀胱炎、子宫内膜炎等[1]。
居髎穴主治腰腿痹痛,月经不调,带下,疝气;以及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5]。
1.消化系统疾病:阑尾炎,胃痛,下腹痛;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肾炎,膀胱炎;
3.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白带多;
4.运动系统疾病:腰痛,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诸疾患等。
13 刺灸法13.1 刺法一般直刺1~2寸[1]。
直刺1~1.5寸[6][8][5],局部有胀重感[6]。
注意:结核病、溃疡病患者及孕妇禁用。
13.2 灸法可灸[1][6][8]。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14 居髎穴的配伍居髎配环跳、肾俞、委中,有舒筋活络,宣痹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腿痹痛。
居髎配环跳、阳陵泉、委中、悬钟、昆仑,治腰腿痹痛、下肢瘫痪[6]。
居髎配大敦,中极,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气。
居髎配大敦、太冲、五枢、中极,治疝气[6]。
15 特效 ***两手拇指自上向下摩动居醪穴,每次左右各 *** 1~3分钟,可治腰腿痹痛、瘫痪等症[7]。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阳蹻、足少阳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腰引少腹痛,肩引胸臂挛急,手臂不得举而至肩。
《类经图翼》:主治肩引胸臂挛急不得举,腰引小腹痛。
《玉龙赋》:腿风湿痛,居髎兼环跳与委中。
17 居髎穴研究进展17.1 治疗肩周炎针刺居髎为主,配合循经取穴。针法:令患者侧卧,患侧向上,先针居髎,用“蜻蜓点水”针刺法,每5 min一次,共3次。具体方法:针刺破皮后,分层插入,当针尖插至腧穴的一定深度时,立即进行小幅度的快速提插,幅度在0.5~1分之间,每秒6次为补法,多于9次为泻法,并与提插幅度相一致,使术者指端产生得气感。慢性痛症用补法,急性痛症用泻法。在行针的同时,嘱患者主动做肩关节前举、外展、后伸等缓慢活动,出针后再根据其不同的疼痛部位选用相应的“肩三针”穴。即将肩周疼痛部位辨证取穴,肩前型取肩髃、肩内陵、列缺;肩侧型取肩髃、臑会(或臂臑)、曲池(或外关);肩后型取臑俞、肩髎、后溪。每种类型每次均只取3个腧穴,故称之为“肩三针”穴。留针20 min,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120例,痊愈74例,好转4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7%。[9]
17.2 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志室的别名5 出处6 穴名解7 所属部位8 志堂穴的定位9 志堂穴的取法10 志堂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志堂穴的功效与作用12 志堂穴主治病证13 刺灸法 13.1 刺法13.2 灸法 14 志堂穴的配伍15 文献摘要16 志堂穴研究进展 16.1 对肾功能的影响 17 参考资料附:1 古籍中的志堂 1 拼音zhì táng
2 英文参考Zhìshì BL5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志堂为经穴别名,“堂”为“室”之误,即志室。[1]。见《医学入门》。
穴位 志室 汉语拼音 Zhishi 罗马拼音 Chihshih 美国英译名 Room of Determination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52 日本 52 法
国 莫兰特氏 V47 富耶氏 V47 德国 B47 英国 B47 美国 BI52
志室为经穴名(Zhìshì BL5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精宫。属足太阳膀胱经[1]。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1]。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阴痛,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肾盂肾炎,阴囊湿疹,前列腺炎,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膀胱炎,尿道炎,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肾绞痛,消化不良等。
4 志室的别名精宫(《医学入门》),神关(《针经摘英集》),志舍(《神灸经纶》),志堂(《医学入门》),精舍[2]。
5 出处《针灸甲乙经》:腰痛脊急,胁下满,少腹坚急,志室主之。
6 穴名解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1]。
志,指肾之精气。室,人物所居之处,亦充实之意。志室者,必须肾气充实,意志方能发挥。志者,意之所存(《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意有所存谓之志”),心之所之(《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藏也(《荀子·解蔽》:“志也者藏也”)。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释名·释宫室》)。志虽藏于肾(《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载:“意之所存谓之志……,肾藏精,精舍志”。)实成于心(《毛诗序》:“在心为志”),乃水之精、火之候(《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必须水火相济,神志乃成。此穴与肾俞平,肾属水,水之精为志,肾藏志,故以为名。[2]
7 所属部位腰部[3]
8 志堂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志室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下,旁开3寸[4][5]。
志室穴位于腰区,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5]。
志室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肌肉)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 志堂穴的取法俯卧位,平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志室穴位于腰区,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卧取穴[1]。
俯卧位,两髂嵴高点相平处正中再向上2个棘突,旁开3寸处取穴[6]。
10 志堂穴穴位解剖志室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的外侧支。皮肤由第一、二、三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重叠分布。腰三角位于志室穴稍外侧,由背阔肌下缘、腹外斜肌后缘和髂嵴后部之间围成,其底为腹内斜肌。该三角为腹壁薄弱区,易发生腰疝。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竖脊肌→腰方肌[1]。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第1、第2腰背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外侧支;并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通过[5]。
11 志堂穴的功效与作用志室穴具有益肾固精,清热利湿,强壮腰膝的功效。
志室穴有补肾益精、利溲导湿的作用[1]。
肾藏志,志室穴在肾俞之旁,为肾气之所处,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发育,故志室穴可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和男性病[8]。
志室位居于腰部,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其循行背腰部,腰为肾之府,故可治疗经脉病[8]。
志室穴有滋补肾阴、清利下焦湿热作用,主治遗精、记忆力减退等,针灸本穴有壮肾添髓之效[2]。
12 志堂穴主治病证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阴痛,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肾盂肾炎,阴囊湿疹,前列腺炎,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膀胱炎,尿道炎,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肾绞痛,消化不良等。
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等[1]。
志室穴主治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6]。
志室穴主治遗精、阳痿、阴痛、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7]。
志室穴主治腰脊强痛,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月经不调,以及肾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等[5]。
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等[1]。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精,阳痿,前列腺炎,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2.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3.其它:阴囊湿疹,肾绞痛,消化不良。
13 刺灸法13.1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放散[6]。
一般直刺或向椎体方向斜刺0.5~1.0寸[1]。
直刺0.5~1寸[5][7]。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放散;可灸[6]。
注意:志室穴不能深刺,以免刺伤肾脏[6]。
13.2 灸法可灸[1][6][7]。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14 志堂穴的配伍志室配肾俞、关元,有补肾益精,壮阳固涩的作用,主治阳痿,遗精。
志室配命门、委中,有强壮腰膝,活血祛瘀的作用,主治腰膝疼痛。
志室配肾俞、心俞、三阴交,治失眠[6]。
志室配肾俞、命门,治腰痛[6]。
志室配关元、肾俞、中极、足三里、三阴交,治遗精、阳痿[6]。
15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腰痛脊急。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小便淋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饮食不消,肓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阴肿,阴痛,背痛,腰脊强直,俯仰不得,饮食不消,腹强直,梦遗失精,淋沥,吐逆,两胁急痛,霍乱。
16 志堂穴研究进展16.1 对肾功能的影响针刺志室能改变尿液成分和尿量,也可调节肾功能[8]。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