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女孩长得像姑姑,果然妹妹长得特别像姐姐的妈妈,而姐姐一点都不像妈妈。姐姐单眼皮,方脸,黑色的头发,妹妹双眼皮,鹅蛋脸,唇红齿白,头发略带黄色富有光泽,妹妹人见人爱。
童年时,两个小姑娘经常在一起玩耍。路人经过,他们总会说:“瞧!那个黄头发的小女孩多漂亮!”“你看,那个黑头发的女孩脸皴死了,跟树皮一样!”妹妹笑了笑,面若桃花,姐姐低下头若无其事的接着玩。有时候,过路的人会把点心糖果分给她们,人们总是先给妹妹,再给姐姐,有时不碰巧便没有了姐姐的。
有一天,一个大人在他们面前说:“黄毛坐金殿,黑毛卧牛圈”。妹妹听完高兴的欢呼,“我要坐金殿啦!坐金殿啦!”姐姐听完跑到了院里的牛圈旁,一边偷偷抹眼泪一边心里说:“我不要卧牛圈,怎么办?”
姐姐的爸爸经常领两个小姑娘出去玩,爸爸的朋友常常抱起妹妹对爸爸说:“你女儿真漂亮!”爸爸嘿嘿一笑说:“我两个女儿呢,这个漂亮不?”朋友总会笑一下说:“漂亮!”姐姐单独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候,总会说:“你是我爸爸,我和哥哥的爸爸。你不是妹妹的爸爸,她有爸爸。”姐姐不喜欢爸爸的朋友,因为他们总是把妹妹认成爸爸妈妈的孩子。
一次,姐姐的妈妈和哥哥来接姐姐回家。妹妹拉着哥哥的手说:“哥哥,你留下和我玩好不好?”
姐姐说:“不行,哥哥接我回家的。”
妹妹义正言辞的说:“这是我哥哥,不是你哥哥。”
姐姐着急的说:“是我哥哥,不是你哥哥。”
妹妹望向哥哥:“哥哥,你说你和谁亲?”
哥哥看看两个妹妹,一脸的迷茫,妹妹又问大人:“哥哥到底是谁的哥哥?”
大人们一时也不知如何解释,姐姐突然哭了,豆大的泪水从她眼里滚了下来,人们都说姐姐不懂事,姐姐一边哭一边想起来好多人都说她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
人们总是夸赞妹妹可爱、漂亮、聪明、伶俐,唯一夸姐姐的是这孩子真乖,是的,她话很少,经常帮大人干活。
时间一晃而过,两个人都到了上学的年龄。
一开始,妹妹不愿意去学校,全家人轮着送她上学,而姐姐不哭不闹第一天就乖乖去了学校,人们开始夸姐姐懂事,乖巧。
姐姐安静,认真听课,写作业,妹妹活泼,调皮,学习不认真。姐姐的成绩一直很好,组长、学习委员、班长到后来成了三道杠的少先队队长。上了初中,姐姐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在全年级七百多人她每次考试都在前五名。妹妹的成绩很普通,家里人常常让妹妹向姐姐学习。姐姐上了高中重点班,妹妹在普通班,每一次考试,光荣榜上都有姐姐的名字。姐姐自然成了人们口中的别人家孩子。
两个姑娘走在一起,人们总会问:“多大了?在哪上学?第几名?”久而久之,几乎所认识的人都知道姐姐学习好,妹妹学习不太好。人们常常夸姐姐越长越漂亮,对妹妹说要向姐姐学习,不要经常玩耍,遇到问题多问问姐姐。妹妹从来没有问过姐姐题,一次都没有。
高考那年,姐姐考上了大学,妹妹复读了两年也没有考上大学,便读了高职。两个人在一起,人们总是向姐姐投以羡慕的目光,教导自家孩子要向姐姐学习,不要向妹妹那样,不好好上学。人们笃定的认为,姐姐一定会找个好工作,嫁个有钱人,而妹妹就找个临时工,嫁个一般人。
后来,两个人毕业了,工作了,妹妹要结婚了,出乎意料的丈夫人帅工作好家里很有钱,而姐姐还单身,人们又说:“女孩子,长得漂亮就行,书随便读读就算了。”
妹妹结婚前一天,姐姐去陪妹妹。两个人躺在被窝里,妹妹说:“姐姐,我特别羡慕你,你知道吗?我整个读书时光,你都压的我喘不过气来。”
姐姐说:“我一个人,默默的学呀学呀!……成绩好,不代表优秀,真的。再说,我还羡慕你呢!我要是以后生个女儿一定要和你一样漂亮的。”
妹妹说:“我要生个女儿和你一样优秀。”
姐姐笑了说:“祝你幸福。”
妹妹笑了说:“我们都要幸福。”
……
我不知道,两个姑娘的故事会怎么发展,但我真心祝福她们都幸福。
姑娘,在《红楼梦》中多指家族中有地位身份的未出嫁女孩子,是一个没有明确辈分意义的称谓,多指主子,但也并不是专指,《红楼梦》中这一个“姑娘”的用法是最多的,如“贾府四春”,都叫姑娘,黛玉、宝钗、湘云及宝琴等。
有头有脸的高一级的奴才,在更低一等的奴才那里也尊称一句姑娘,比如说“鸳鸯姑娘”,“花姑娘”等等,甚至贾珍把凤姐儿叫做“凤姑娘”,也是合乎规范的。
今天主要讲的是《红楼梦》中另一个和上面说的完全不同的“姑娘”,这个“姑娘”与上面的“姑娘”不仅读音完全不同,所特指的对象也是完全不同,这个“姑娘”读作“姑(重读一声)”“娘(重读二声)”,这个“姑娘”是特指“姑妈”,与上面的第一种“姑娘”用法差别极大,在《红楼梦》中,只有两处是这一种“姑(重读一声)”“娘(重读二声)”。
第一处,看第九回原文:茗烟在窗外道:“他是东胡同里璜大奶奶的侄儿,那是什么硬正仗腰子的,也来唬我们。璜大奶奶是他姑娘。你那姑妈只会打旋磨子,给我们琏二一奶奶跪着借当头。
第二处是第十回,原文:且说他姑娘,原聘给的是贾家玉字辈的嫡派,名唤贾璜。
根据上下文,这两处的“姑娘”都是专指“姑妈”。
那问题来了,在一个地域之内有关辈分的称谓应该是非常严谨明确的,不能有丝毫的不确定和混乱,否则在中国这样的尊卑有序的大家庭里面一旦出现错误是非常大的事情,并且作者也明确第二种“姑娘”等同于“姑妈”,为什么还要出现两次这样的可能引起读者迷惑“姑娘”,况且《红楼梦》作者是个超级语言大师,为什么还要犯这样的低级错误,这让我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
不过有个清代的小说给了我一个提示,让我对这个现象似乎找到了一个可能是比较合理的解释,这部小说就是相传为清初语言大师山东淄川地区蒲松龄的《醒世姻缘传》,此书写了山东明水(淄川)地区的狄有苏父子在北京生活的很多场景的描写,里面有很多的北京人的语言风俗描写。
很有意思的是,《醒世姻缘传》书中在所有的山东人语境中,所有的山东人嘴里说出来的“姑娘”都是《红楼梦》中的第二种“姑娘”,特指“姑妈”。《醒》书中描写的所有的北京人语境中,所有的“姑娘”一词是《红楼梦》中第一种“姑娘”的很宽泛的用法,几乎是一丝不乱的。
《醒世姻缘传》中作者在细节上抠的非常严格,每一处情节都是几乎严丝合缝。而《红楼梦》中很多的细节并不是很严格的,比如宝玉的年龄等等。
因此,会不会有这样的一种可能,就像一个英国人学的中国话即使非常非常的地道,可是他毕竟不是中国人,即使学得再像,可是百密一疏,终归还是会有一点点的破绽的,因为毕竟他并不是真真正正的中国人。
我有个大大的猜想,是否有这样的一种可能性,《红楼梦》的作者他并不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他的那些个关于“姑娘”的第一种用法,即在当年北京的用法都是“装”出来的,在某个不经意间,他最熟悉的“姑娘”的第二个用法(特指姑妈)就“滑落”了出来。因为真正的北京人是不可能用到第二种“姑娘”的。
根据这一点,我认为《红楼梦》作者不是北京西山的那个所谓的“曹雪芹”,很有可能是个山东淄川地区的人。
要是你长得够帅,他们肯定会对你有好感,这是很正常的啦。就按照你一般对待他人的方式对待他们就好了(PS:你只是对他们有好感而已)。友好相处嘛。要是你喜欢的话就把他们当作朋友对待就可以了,没必要紧张嘛。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