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天气受季节的限制,土地受气候的限制,工匠有巧有拙,材料有好有坏,把这四者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
这句话来自是中国最早的设计著作——《考工记》所说“天有时”,强调一切事物要从整个自然与时代的系统出发进行设计“地气”是指自然界的客观条件,“材美”“工巧”则是强调主体方面的主观因素。
这是一种系统论的造物观,是说造物应该顺应天时,适应地气,材料上佳,工艺精巧,合此四项条件才能制造出精良的器物。
扩展资料
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官书(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
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考工记》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
《考工记》分别介绍了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涉及数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清代学者戴震著有《考工记图》、程瑶田著有《考工创物小记》等有关研究著作。
这是一种系统论的造物观,是说造物应该顺应天时,适应地气,材料上佳,工艺精巧,合此四项条件才能制造出精良的器物。也可以说是,制造器物的时候,也必须按照其特点和要求来选择最为适合的劳动时间等,这样制造出的器物才是精良之作。“天时”“地气”是指自然界的客观条件,“材美”“工巧”则是强调主体方面的主观因素。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鉴燧之齐 即 指铜镜金属比例。
《考工记》里除“鉴燧之齐”、“大刃之齐”及“削杀矢之齐”以外3“齐”的合金比例,都较比青铜文物的实际含锡量稍偏大。
围绕“鉴燧之齐”,许多学者曾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其中的“金锡半”进行了各种解释。战国时代人们将铜称之为“金”,将现代的金称之为黄金,这里的“金”,即现代的红铜。“金锡半”如从字面讲,可以有如下两种理解;其一,“金锡半”,为铜、锡各半,即铜、锡各50%;其二,“金锡半”中金为一个重量单位,锡半,即锡为金(红铜)的一半。若按照以上这两种概念计算,则铜镜及阳燧合金里的含锡量,应分别为50%及33.3%。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解释成33.3%的含锡量较为合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