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部拔罐穴位的详细介绍图如下:有血海穴、委中穴、风市穴等穴位。正确的拔罐疗法不但可以养生保健,还能防病治病,但是在拔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找准合适的拔罐位置。
腿部火罐的做法很简单,只需8个火罐,配合中药和适当的局部推拿即可。它的原理是,人腿上有六条经络,每一条对应肝、肾、胆、胃、脾、膀胱等不同内脏。当经络阻塞时,用手推挤便能感受到颗粒状物质,到后期形成气结就会开始酸痛,慢慢产生橘皮组织。
扩展资料:适合拔火罐的疾病:用于治疗腰背痛、颈肩痛、风湿痛、落枕、感冒、消化不良、失眠和更年期综合征等。在家里拔火罐只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病情比较严重的最好还是到医院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几种家庭拔火罐治疗常见病的方法。
腰痛:在腰部痛处和委中穴(腿弯正中)拔罐,10一15分钟,每日l次。
肩周炎;在肩部疼痛的地方拔罐,10 -15分钟,每日1次。
落枕;在患侧脖子和背部,寻找压痛点,拔罐10分钟左右。
拔火罐:弄清痛因再下手。患者在自己家里让家里人帮助拔火罐,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弄清疼痛的原因,如果是一些慢性病所带来的疼痛如腰肌劳损,或是扭伤,在患者明确病因并有医嘱的情况下是可以自己拔火罐的,这样也有利于治疗但疼痛的。
疼痛的原因有时是非常复杂的,所以,不提倡人们在不清楚病因时就使用拔火罐来自我治疗,因为不对症的拔罐虽然不会对身体造成大伤害,却会,贻误病情,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另外皮肤有破损,或患有易出血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紫癜等)的人也不适合使用拔罐疗法。
正确拔火罐方法:
是后背等大块肌肉上,最好使用稍大的罐,在人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吸力大,效果好。在拔罐的手法上,无论大罐、小罐都不能用蛮力去拔,正确的手法是用手指把罐边缘的皮肤下压,待空气进入后轻轻拿下。拔罐的时间以3--15分钟为宜,最多不超过30分钟。
同一部位的拔罐间隔要视皮肤恢复情况而定,一般两三天即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拔罐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
拔罐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轻便耐用、便于携带、经济实惠、不易破碎;竹罐吸附力大,不仅可以用于肩背等肌肉丰满之处,而且应用于腕、踝、足背、手背、肩颈等皮薄肉少的部位,与小口径玻璃罐比较,吸附力具有明显优势;另外,竹罐疗法在应用时可放于煮沸的药液中煎煮后吸拔于腧穴或体表,即可通过负压改善局部血液循化,又可借助药液的渗透起到局部熏蒸作用,形成双重功效,加强治疗作用。
/iknow-pic.cdn.bcebos.com/71cf3bc79f3df8dcad5c8244c311728b46102885"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71cf3bc79f3df8dcad5c8244c311728b46102885?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71cf3bc79f3df8dcad5c8244c311728b46102885"/>
扩展资料
中国有关拔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西汉,且仅是作为一种普通的手术方式。直到唐代的《外台秘要方》才正式把拔罐当做一种疗法来记述。而中医典籍中也并没有将拔罐纳入传统的医疗体系中。
在西方古医学中,拔罐被叫做杯吸,巴比伦的医生日记上就出现了健康神尼努塔或阿达尔手持杯吸术器械的形象。牛角杯、玻璃杯在都曾是杯吸的主要工具,19世纪则出现了注射器与吸杯相结合的新式器具。日本、印度也有拔吸式疗法的记载。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6%8B%94%E7%81%AB%E7%BD%90?fromtitle=%E6%8B%94%E7%BD%90&fromid=331024"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拔火罐">百度百科-拔火罐
拔罐法-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很多,目前临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气罐等。 1.竹罐 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截成6-8厘米或8—10厘米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正。竹罐的优点是取材容易,经济易制,轻巧,不易摔碎。缺点是容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大。 2.陶罐 用陶土烧制而成,罐的两端较小,中间略向外凸出,状如瓷鼓,底平,口径大小不一,口径小者较短,口径大者略长。这种罐的优点是吸力大,但质地较重,容易摔碎损坏。 3.玻璃罐 是在陶制罐的基础上,改用玻璃加工而成,其形如球状,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种型号。其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直接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便于掌握时间,临床应用较普遍。其缺点也是容易破碎。 4.抽气罐 即用青霉素、链霉素药瓶或类似的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磨光滑,瓶口的橡胶塞须保留完整,以便于抽气时使用。现有用透明塑料制成的抽气罐,上面加置活塞,便于抽气。这种罐亦易破碎。 拔罐法-拔罐方法 拔罐的方法多种,可分为火罐法、水罐法、抽气罐法等。 (一)火罐法 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在皮肤上。具体*作有以下几种: 1.闪火法 用镊子夹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比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但须注意的是点燃的乙醇棉球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2.投火法 将乙醇棉球或纸片燃着后投入罐内,乘火最旺时迅速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这种方法吸附力强,但由于罐内有燃烧物质,火球落下很容易烫伤皮肤,故宜在侧面横拔。 3.贴棉法 取棉花一小方块,略浸乙醇,压平贴在罐内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用火柴点燃后,将罐子迅速扣在选定的部位上,即可拔住。这种方法须注意棉花浸乙醇不宜过多,否则燃烧乙醇滴下时,容易烫伤皮肤。 4.架火法 用一不易燃烧和不易传热的物体,如小瓶盖等(其直径要小于罐口),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块乙醇棉球,点燃后迅速将罐子扣上。这种方法吸附力也较强。 5.滴酒法 在火罐内滴人95%乙醇1—3滴,翻倒之使其均匀地布于罐壁,然后点火燃着,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须注意滴人乙醇要适量,如过少不易燃着,若过多往往滴下会灼伤皮肤。 (二)煮罐法 此法一般是先用5—10枚完好无损的竹罐放在沸水或药液中,煮沸1—2分钟,然后用镊子夹住罐底,颠倒提出水面,甩出水液,迅速用凉毛巾紧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肤上。煮罐时放人适量的祛风活血药物,如羌活、独活、当归、红花、麻黄、艾叶、川椒、木瓜、川乌、草乌等,即称药罐,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症。 (三)抽气法 此法是将罐紧扣在穴位上,将注射器从橡皮塞刺人瓶内,抽出空气,使其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使之吸拔在选定的部位上。 以上各种方法,一般留罐10-15分钟,待施术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若罐大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的时间,以免起泡。 拔罐法-拔罐法的应用 临床应用拔罐法时,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法。常见的拔罐法有以下6种: (一)留罐 又称坐罐,即拔罐后将罐子吸附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二)走罐 又称推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可选用口径较大的玻璃火罐,罐口要平滑,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涂一些凡士林油膏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左、右需要拔罐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三)闪罐 采用闪火法将罐拔住后,又立即起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肤潮红为度。 (四)留针拔罐 此法是将针刺和拔罐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即先针刺待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点将火罐拔上,留置10-15分钟,然后起罐拔针。 (五)刺血拔罐 此法又称刺络拔罐。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 (六)药罐 此法是指先在抽气罐内盛贮一定的药液,一般为罐子的1/2左右,药物常用生姜、辣椒液、两面针酊、风湿酒等,或根据需要配制,然后按抽气罐*作法抽去空气,使罐吸附在皮肤上。希望亲亲采纳,你的采纳是对我的支持,谢谢祝2016好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