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肠的长度:食肉动物的肠道比它们的身体长3——6倍,而食草动物的肠道则是自身长度的10——12倍。人类的肠道长度与食草动物一样。
二、胃酸度:食肉动物的胃的酸度比食草动物强20倍。人类的胃酸度与食草动物相似。
三、唾液:食肉动物的唾液是酸性的。食草动物的唾液则是碱性的,这有助于植物性食物的辅助消化。人类的唾液是碱性的。
四、肠道的形态:食肉动物的肠道很光滑,形状像管道,其中没有凹凸不平之处——因此肉类可以迅速地通过。食草动物的肠道则崎岖不平,布满突起和皱褶,好似一条山间小道,以便植物性食物在缓慢通过的同时得以被最大程度地吸收。人类的肠道特性跟食草动物的差不多。
五、纤维:食肉动物无需利用纤维来润滑它们那又短又光滑的肠道。食草动物则需要可食纤维来帮助食物在它们那又长又凹凸不平的消化道中移动,以免肠道被发酵的食物堵塞。人类具有跟食草动物一样的需要。
六、胆固醇: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植物性食品则不含此元素。胆固醇对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来说完全不是问题,诸如猫这样的食肉动物可以随意进食高胆固醇的食物,完全不会影响健康。人类则办不到。人类无需从饮食中补充胆固醇,因为我们自身就能产生。
七、爪子和牙齿:食肉动物都有可以用于抓捕的利爪和尖牙,而没有平坦的用于咀嚼的臼齿。食草动物没有可以捕猎的爪子或尖牙,但具有可用于咀嚼的平坦臼齿。人类跟食草动物的特征一样。
从解剖学角度看,人类跟杂食动物的匹配度完全比不上跟食草动物的匹配度。杂食动物的特征更近似与食肉动物。
人类为什么只吃食草动物的肉,很少去吃食肉动物的肉?
从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看出来,一般我们所吃的肉大部分都是家禽类、牲畜类,这些动物都是我们的老祖宗驯化的,可以想象在远古时期,老祖宗们外出打猎运气好收获颇丰,短时间内难以把猎物全部消耗掉,那么偶然的有存活的猎物,那么就把它养起来以后再吃吧!
(远古壁画中出现的家禽驯养)
人类有了这样的意识后,就开始主动的多捕一些动物在家里养起来,但其实很明确的是所养的这些物种全部都是食草动物,没有人那么傻,把大型肉食动物抓起来,平常还要喂它们肉食,把这些肉食动物养肥了再吃。这个过程是很可笑的,因为无缘无故的消耗掉了大量的能量,并且也不安全啊!
所以说吃食草动物这个习惯也是数百万年到今天所养成的,有人说食肉动物肉涩不好吃,其实远古人类哪有那么多讲究,最开始的时候都是吃生肉的,真的是能抓到什么就吃什么。但是可想而知食肉动物非常危险关键是数量少,不足以支撑人类的发展和繁衍。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过程,今天大家可以一起来了解一个概念:能量金字塔。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处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在食物链中的关系简单理解就是“谁吃谁的问题”,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是从低到高的,首先能量的来源就是太阳能,自养型生物例如植物类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糖分储存在自己体内,可以把它们的能量看成是100份。
食草动物的能量只能靠着吃草来获取,但是能量的传递效率是很低的一般只能达到10%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原始的100份能量到了第二个营养级只剩下了10份,剩余的那90份能量哪里去了哪?首先植物也需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能量;其次是自己的生长和发育消耗能量;第三点就是死亡的遗体以及残落物,它们会被分解者直接消耗掉了。只有剩下的才会被传递至第二个营养级,几乎每传递一次能量就需要损耗90%,能量减少了所能供养的生物就少了,因此随着食物链越往上生物个体就少。
如果按照这个规律继续往下推可想而知,最终就会达到能量难以供养的情况,一般食物链和营养级最多只能达到5-6级的,这个时候顶级的猎食者也就出现了,例如狮子和老虎等,大家应该没有听说过某个物种专门以狮子和老虎为食物吧?为什么不行哪?其实道理简单得很,填不饱肚子啊!
人类如果在远古时期就专门捕食这些食肉动物,第一点是非常的危险,并且成功率会降低;第二点就是食肉动物的数量相对于食草动物要少得多,无法满足供养人类这么庞大的物种。
最后再举一个例子:假如在远古时期有两个部落,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为A部落和B部落,其中A部落只吃肉食动物,B部落只吃草食性动物,两个部落各拥有1平方公里的草场,在草场上都放养着1000只的羊,这些羊只能供养一个30只成员的狼群。那么你认为哪个部落会发展壮大?怎样才能利益最大化?
其实答案显而易见,自然是B部落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人员众多,而A部落成员人数会越来越少,其实利益最大化甚至都不应该去吃羊,直接去吃草去寻找植物果实,这样才是效率最大化。因此说人类在发展进化的过程中也养成了吃草食性动物的肉,而不是肉食性动物,千万不要说是因为肉食性动物的肉不好吃,是没有这方面因素的。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按照不同的进食习性,我们可以将地球上数量众多的动物分为以植物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以及两者都吃的杂食动物,我们人类是属于杂食动物的,几乎每天我们都需要吃肉。
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肉食是可以轻松地获取的,而在遥远的过去,想要吃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类的祖先往往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才能获取到肉食,有的时候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现在问题就来了,在地球上草本植物分布得最为广泛,也最容易获取,倘若人类进化得只需要吃草,就应该省去了不少的麻烦,那么为什么人类要吃肉?直接进化成只吃草的人类不好吗?
地球上本来就存在着大量的以草本植物为食的食草动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消化系统会占据自己体重的很大的比例,比如说兔子的消化系统就占其体重的15至20%,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草本植通常都含有大量的难以消化的纤维素,食草动物必须要有强大的消化系统才能够完成对其营养的吸收。
除此之外,由于草本植物的能量密度要比动物要低得多,草食动物就必须要啃食很多的草本植物才能够获得自己所需的能量,很多草食动物在每天都需要花上十几个小时来进食。可以看到,如果人类的祖先直接进化成吃草的动物,那么他们一天除了到处找草吃以外就没别的事可干了,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这种事情在地球上真的发生了,那么现在的地球上就没有我们人类文明了,当然也就没有人来讨论这个问题了。
假如你稍微注意一下,你就会发现我们平常的肉食来源主要是食草动物(比如说牛、羊、猪、兔等),却很少有食肉动物。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人类基本上只吃食草动物,而很少以食肉动物为食?
我们都知道,在地球上的生物之间存在着完整的食物链,从能量的角度来讲,食物链的本质就是能量从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能量转移的过程中是有很大的损耗的,一般来讲,能量每转移一次,就会有80%到90%的损耗。
比如说一只羊吃了2公斤的草,这些草所含的能量有一部分会随粪便排出,还有一部分会用作这只羊的日常的能量消耗,而剩下一部分才有可能变成这只羊自己的能量,这样杂七杂八的扣下来,这只羊就最多只能长0.4公斤的肉(注意是最多,实际上这种比例是很难达到的)。
同样的道理,假如有只狼又吃掉了这只羊,那么0.4公斤的羊肉也最多只能让这只狼长0.08公斤的肉。也就是说,同样消耗了2公斤的草,如果人类选择吃羊的话就可以得到0.4公斤的肉,而选择吃狼的话就只有0.08公斤的肉。问题的关键是,羊的肉和狼的肉所含的能量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因此当人类开始圈养动物时,是根本不会考虑圈养食肉动物的。
而因为食肉动物通常都具备尖牙利爪,并且极具攻击性,所以人类捕猎野外动物的时候,也会优先考虑那些性格温顺的食草动物,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是不会以肉食动物为食的。于是在很久很久以前,食草动物就成了人类肉食的主要来源,时间久了,我们人类的口味也就变得更加倾向于食草动物,因此即使是现在有条件了,大多数人在吃食肉动物时候,都会因为口味的原因而觉得不是那么好吃。
以上就为什么人类大多只吃食草动物,而很少以食肉动物为食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并不是什么肉食动物都不吃,比如说对于鱼类就不是那么挑剔,不管是吃植物的鱼还是吃肉的鱼,我们人类通通都来者不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