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是在120度到170度之间,油靠对流作用传递热量,油能达到的最高温度比水高得多,炸、油泡用的油,油量大,需从油受热后在锅中的状态与变化来判断油温的高低。
一般认为:三四成热的低温油,油温为90-120℃,油面泛白泡,但未冒烟,五六成热的中温油,油温为150-180℃,油面翻动,青烟微起。
七八成热的高温油,油温为200-240℃,油面转平静,青烟直冒,不同油类,其发烟点略有差异。
火候,是菜肴烹调过程中,所用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
理论的学习学不好的话可以到当地的厨师培训学校进行更深层次的深造和实践。
炒菜锅内温度达不到300度。炒菜锅内温度,一般认为三四成热的低温油,油温为90-120℃,油面泛白泡,但未冒烟。五六成热的中温油,油温为150-180℃,油面翻动,青烟微起。七八成热的高温油,油温为200-240℃,油面转平静,青烟直冒。
炒菜火候应该控制油温在110℃~120℃之间。
油有一定的熔点,植物油的熔点比较低,在37℃以下,动物油的熔点稍高,约在45℃~50℃之间。如果油温太高了,油的油脂氧化加速,导致其中的必需脂肪酸以及脂溶性维生素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很多人都是等到油冒烟了才将菜放下爆炒,这是不科学的。油一冒烟就已经达到200℃以上的温度了。”营养师说,“这样的温度严重破坏了菜的营养价值。”如果炒的是青菜,青菜中含的水溶性膳食纤维不耐高温,会被高温的油破坏。“青菜讲究急火快炒,并非旺火快炒,旺火会破坏青菜中的维生素C等。”营养师介绍,西餐中的单面煎蛋就很科学,能够保存蛋中的很多能够帮助提高记忆力的卵磷脂。
那么如何判断炒菜的油温呢?
营养师提出了2个小秘诀。将油放入锅中,发现油冒出一点点小气泡时,将菜放下去就可以了,这时的油温基本维持在110℃~120℃。另外一个秘诀就是将菜勾芡来做。营养师说,菜勾芡了以后,淀粉将菜内的营养素包裹起来,能够避免菜内营养素遭受高温的破坏。
炒菜油温一般是在120度到170度之间,油靠对流作用传递热量,油能达到的最高温度比水高得多,炸、油泡用的油,油量大,需从油受热后在锅中的状态与变化来判断油温的高低。
炒菜,中国菜的常用制作方法,将一种或几种菜在特制的凹型锅内,以火传导到铁锅中的热度为载体,加入油、佐料和菜品后用特制工具“锅铲”翻动将菜炒熟的烹饪过程。
炒菜的起源和金属炊具的普及有着密切关系,中国青铜器时代出土有青铜炊具,但是由于其价格,很明显不可能得到普及,中国特有的铸铁的发明,在战国时代普及了农具,而后逐渐向炊具扩展。在西汉的盐铁论中已有客店里贩卖韭菜鸡蛋的记载。随后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中的详细记载了炒菜的炒作过程。
家常炒菜小技巧
炒菜,就是炒锅烧热,加底油,用葱、姜末炝锅,再将加工成丝、片、块状的原料,直接用旺火热锅热油翻炒成熟。是家常应用最广泛的烹调方法。一般人都能做,但要炒得鲜嫩适度、清淡爽口并不容易。
炒肉类菜肴,要求炒得鲜嫩可口。炒菜的火候,投料的顺序都有讲究。以炒猪肉片为例说明:猪肉洗净切片,炒锅上火烧热,加入底油,油热后,先将葱花与肉片一同下锅煸炒,见肉表面发白接近半熟时,先烹入少许醋拌炒,待醋味迅速蒸发,再加入姜汁搅拌入味。
然后加酱油、少许水,水沸后,放入副料,最后勾交,淋少许明油出勺。炒蔬菜类菜肴,则可用热锅温油,先下鲜姜末,炸出香味后,再下切好的蔬菜,迅速翻炒,待蔬菜响声已过,质地变软时,再加酱油炒匀,再放入少许汤水、食盐、白糖、味精,炒匀后,勾芡并淋香油即可出勺。
生炒类菜肴,多要求味道突出,因此烹调中用醋颇为关键。醋可以去异味,增清香,而且能促使蛋白质变性,使成菜更加鲜嫩。但用醋不能过多,以尝不到醋酸味为宜。另外加姜汁优于姜末,因为在煸炒过程中,主料水分急剧蒸发,这时加入姜什,会被原料迅速吸收,成菜味道甚佳。
如果炒蔬菜时,炝锅后即放入蔬菜,稍炒几下即放调料,成菜后往往出水过多,味道不香。其原因就是原料吸收香味不足。这时,改变烹调中放调料的程序,即可解决这一问题。
菜肴在生炒过程中有的会产生酸味,这是生酱油在作怪。因为酱油在制作过程中,经发酸会产生乳酸等成分,致使菜肴有酸味,其解决的办法就是高温加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