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做个对比的话,那它大约相当于5亿7千万像素。
首先,人眼的作用更类似于一台视频摄像机,而非静态的照相机。人的眼球反复转动,持续接受外界的光信号,并随时“更新”大脑内的图像细节。同时,大脑将双眼得到的不同信号组合起来,也可增加图像的分辨率。
而且,我们经常会转动眼球或者转动脖子,以接受更多的信息。因此,眼球和大脑的有机结合,使人眼的分辨率不仅仅由虹膜上的光受体决定。
假设前方有一个四方形的视野,比如一扇开着的窗户。像素值相当于[90(度)×60(弧度/度)×1/0。3]^2=324000000,即3亿2400万像素。
但是你其实不会意识到如此多的像素值,仅仅是大脑根据需要,获取“有用”的细节。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人眼的可视范围非常宽,几乎达到180度。如果以此计算,即使仅以120度计算,像素就可达到5亿7600万像素。如此高的像素值,确实不是现有的数码相机可以相比的。
引起视觉的外周感受器官是眼,它由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和作为附属结构的折光系统等部分组成。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70-740nm的电磁波;在这个可见光谱的范围内,人脑通过接受来自视网膜的传入信息,可以分辨出视网膜像的不同亮度和色泽,因而可以看清视野内发光物体工反光物质的轮廓、形状、颜色、大小、远近和表面细节等情况。
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物体以及文字、图形等形象,通过视觉系统在人脑得到反映。据估计,在人脑获得的全部信息中,大约有95%以上来自视觉系统,因而眼无疑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人眼的基本结构。除了控制眼球运动的眼外肌和起保持、营养作用的巩膜、脉络膜等结构外,眼内与视觉传入信息的产生直接有关的功能结构,是位于眼球正中线上的折光系统和位于眼球后部的视网膜。
由角膜经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直至视网膜的前表面,都是一些透明而无血管分布的组织,它们构成了眼内的折光系统,使来自眼外的光线发生折射,最后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具有同神经组织类似的复杂结构,其中包含有对光刺激高度敏感的视杆和视锥细胞,能将外界光刺激所包含的视觉信息转变成为电信号,并在视网膜内进行初步处理,最后以视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向大脑。
因此,形容眼的功能首先要研究眼内折光系统的不学特性,搞清楚它们怎样能把不同远近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以及形成清晰物像的限度;其次要阐明视网膜是怎样对视网膜成像进行换能和编码的。
通过视觉,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
视觉形成过程: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光线)→玻璃体(支撑、固定眼球)→视网膜(形成物像)→视神经(传导视觉信息)→大脑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扩展资料
视觉系统
人的眼可分为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视网膜和折光(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系统两部分。其适宜刺激是频率为300~750太赫兹的电磁波,即可见光部分,约150种颜色。
该部分的光通过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成像,经视神经传入到大脑视觉中枢,就可以分辨所看到的物体的色泽和分辨其亮度。因而可以看清视觉范围内的发光或反光物体的轮廓,形状,大小,颜色,远近和表面细节等情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视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