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性别体验?

社会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性别体验?,第1张

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

以以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

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

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

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

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

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社会性别是维持性别歧视的基本手段,

应当而且也可以被改变甚至被清除。

社会性别在中国的研究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女性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因方面取得了重要成

果。研究发现,我国女性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原因包括历史的惯性、封建思想观念的根深

蒂固、家庭的差别对待、社会的偏见与歧视、特别是体制的障碍等等。有的学者指出,在

当前的就业竞争中,女性的生育价值即人类自身生产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补偿是女性

处于弱势地位的直接原因。认为"谈恋爱、 生孩子会影响工作,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是

-一些用人单位对应聘女生说"不”的主要理由。除了传统的性别歧视外,从市场自利的角

度来看,经济上雇佣成本过高是更深层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生理和性别分工(经期、孕

期、产期、哺乳期)的原因,企业所需负担的女性就业成本-般比男性更高,导致用人单位

不愿找女性。

社会性别对男女两性出生后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对其起着塑造和影响作用。家庭、学校、社会是个人社会性别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家长对男女孩子的不同期待和教育,学校的教材、教学模式以及对男女学生的不同期待和态度,大众传媒中对男女形象的表现,公共政策中对男女权利和义务的规范等,都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影响和塑造着其社会性别。因此,不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会妨害每个人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

(1)家庭对社会性别社会化的影响

在一个儿童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成长过程中,首先会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传习社会性别对自己的要求。如父母会在为孩子选择玩具的过程中传递家长对孩子的的不同的角色期待,培养男女儿童不同的特质。比如,对待女孩我们常常用漂亮、文静等字眼去衡量和要求,对男孩则用聪明、健壮等字眼去衡量和要求,这样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就对男女不同的性别起到社会性别角色的建构和固化作用。

(2)学校对社会性别社会化的影响

学校也是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材、教学模式以及对男女学生的不同期待和态度,影响和塑造了人的社会性别。

在目前使用的全日制小学语文课本中,选择的文章所涉及的人物形象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别角色定型:男性多是政治家、军事家或英雄人物;女性多是家庭有关的贤妻良母、温柔多情慈祥可亲的形象。

在教育过程中,一些老师也会有意无意地强化女生不如男生的思想。

在学习内容方面,一些老师会更多的鼓励女生选择文科专业,更多鼓励男生选择理工科和高科技专业,而这种专业上的差异将直接导致男女在就业、收入和社会评价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3)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在社会性别社会化和社会性别角色定型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电视在复制性别歧视或者倡导性别平等具有生动、直观、容易接纳的特点,是社会性别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在我国目前的电视剧尤其是电视广告中,充斥着大量的带有宣传“男外女内”“男强女弱”等传统社会分工甚至性别歧视的东西。

2、社会性别在社会制度中传承和巩固

社会性别还在社会制度,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文化、资源分配等,得到传承和巩固。例如在一些企业的员工聘用制度和人事制度中有性别规定,有些地方在农村征地中规定外嫁女不给予征地补偿,等等。

一 男女性别角色的概述

1.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义:以性别器官为标准所划分的社会角色,以性别决定个体社会化作用定向,社会为男女制定了一套行为规范。性别角色指不同性别个体在一定社会中占有适当位置及被该社会规定的行为方式以及个性特点。

2.男女性别的特点: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

3.男女性别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个体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社会化过程,性别角色规范内化、历史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客观性。

二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影响因素

1.男女性别差异的生物学因素:第23对染色体不同的遗传基因,性激素和大脑下丘脑和大脑两半球的影响。

2.男女性别差异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文化分为狩猎与采集、园艺、农业、游牧、工业化五种类型。性别角色跨文化变异的普通原则是确认性别有差异并日趋复杂,同样劳动下男性受到更高估价。

3.男女性别差异的教育因素:社会、家庭与学校影响并通过社会化媒介实现。

三 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差异的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性别发展由口腔阶段至肛门阶段再至生殖器阶段,其性心理发展塑造个性在性别过程的作用是积极的,但强调生物学因素的决定作用,忽略文化的巨大影响。

埃里克逊的内部空间观:女性肌体包含建设性、创造性的生命内在空间,承担照料人类后代的生物的心理和伦理的义务。内部空间决定外部空间认识,生物行为特征和社会角色,其缺陷为研究主题不明,无法说明文化因素造成性别心理差异的原因。

2.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班杜拉):两性角色通过观察、强化、模仿相互过程获得。

3.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柯尔伯格):男女性别分化取决于自身认知发展的结果。基本内容如下,性别认同发展经历性别认同、性别分化和亲长认同三个阶段。

儿童将男女性别归类,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身体状况形成,儿童接受同性行为,排斥异性行为。

2-7岁儿童形成性别认同结果,但往往受环境变化影响。

基本自我归类决定基本价值取向,把自身性别相符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

基本普通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时期,从男女意识彼此生理差别开始。

习惯性观念表现为男子气和女子气。

男子气和女子气出现后,儿童与同性人物确定性别同一性。

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观形成,但由双亲适当行为促进和巩固。

以上过程按一般发展途径进行,大部分由认知发展决定。

四 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差异面面观

1.两性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男女有各具优势的大脑两半球,认知活动存在两性差异。

2.情感、意志活动中的两性差异:男子有支配欲,女性有忍耐心和依赖心,且自我满足感存在两性差异。

3.人际交往中的两性差异:男女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普遍的性别共性,女性的情绪色彩更为浓厚,且男女在语言和非语言交往中存在较明显差异。

4.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男女成就动机存在很大差异,其原因为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4577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0
下一篇2023-03-20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