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主要存在于幼嫩器官和组织中,植物成熟时则集中于种子。镁离子在光合和呼吸过程中,可以活化各种磷酸变位酶和磷酸激酶。同样,镁也可以活化DNA和RNA的合成过程。
镁属于人体营养素——矿物质元素中的一种,属于矿物质的常量元素类。人体中的镁60~65%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27%存在于软组织中,细胞内镁离子仅占1%,多以活性形式Mg2+ -ATP形式存在。1.作为酶的激活剂,参与300种以上的酶促反应。糖酵解、脂肪酸氧化、蛋白质的合成、核酸代谢等需要镁离子参加。
2.促进骨的形成。在骨骼中仅次于钙、磷,是骨细胞结构和功能所必需的元素,对促进骨形成和骨再生,维持骨骼和牙齿的强度和密度具有重要作用。
3.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能抑制钾、钙通道。镁、钙、钾离子协同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血中镁过低或钙过低,兴奋性均增高;反之则有镇静作用。
4.维护胃肠道和激素的功能。
5.镁也是重要的神经传导物质,它可以让肌肉放松下来;与含钙食品一同补充,能促进钙的吸收。
整粒的种子、未经碾磨的谷物、青叶蔬菜、豆类和坚果是日粮镁最为丰富的来源;鱼、肉、奶和水果中镁含量较低;经过加工的食物,在加工过程中镁几乎全部损失。肌酸六磷酸、粗纤维、乙醇、过量的磷酸盐和钙离子削弱了镁的吸收,这可能是因为降低了内腔镁的浓度。
建议摄取量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男性每天约需镁350毫克,成年女性约为300毫克,孕妇以及喂奶期女性约为450毫克,2~3岁儿童为150毫克,3~6岁为200毫克。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定为700mg/d。
镁缺乏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绪不安、易激动、手足抽搐、反射亢进等,正常情况下,由于肾的调节作用,口服过量的镁一般不会发生镁中毒。当肾功能不全时,大量口服镁可引起镁中毒,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烦渴、疲乏无力,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瞳孔散大等。
镁广泛分布于植物中,肌肉和脏器中较多,乳制品中较少。动物性食品中镁的利用率较高,达30%~40%,植物性食品中镁的利用率较低。
代谢吸收
食物中的镁在整个肠道均可被吸收,但主要是在空肠末端与回肠部位吸收,吸收率一般约为30%。可通过被动扩散和耗能的主动吸收两种机制吸收。健康成人从食物中摄入的镁大量从胆汁、胰液和肠液分泌到肠道,其中60%~70%随粪便排出,部分从汗和脱落的皮肤细胞丢失,其余从尿中排出,每天约排出50~120mg,约占摄入量的1/3~1/2。
缺乏表现
镁缺乏可致血清钙下降,神经肌肉兴奋性亢进;对血管功能可能有潜在的影响,有人报告低镁血症患者可有房室性早搏、房颤以及室速与室颤,半数有血压升高;镁对骨矿物质的内稳态有重要作用,镁缺乏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一种危险因素;少数研究表明镁耗竭可以导致胰岛素抵抗。
钙代谢异常。
造成神经系统问题,如记忆力衰退、神经错乱、抑郁症、幻觉、肌肉震颤等。
影响心脏、骨骼及胃肠道等器官功能。
引致肌肉无力、抽筋等肌肉问题。
镁是人体另外一种必需元素。镁离子是人体细胞中主要的阳离子之一,镁也是很多酶系统反应中的重要元素。缺镁可能造成心肌和骨骼肌的局部坏死与炎症。在饮用水中缺乏镁的地区,癌症的发病率往往比较高。镁对人体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对肌肉和骨骼的影响上。除了缺钙外,缺镁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镁还能够把钙固定在牙釉质(牙齿外表白色的坚硬部分)中,从而起到防止龋齿的作用。
其次,相关研究表明,人体镁含量过低,可能引起心脏早搏,近半数还会导致血压升高。镁的摄入量越少,人体患有冠心病及其后遗症的概率就越高。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缺镁还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几率。
第三,很多年轻女性都患有经前期综合征,即在月经前有生理与情感上的不适,如腹部绞痛或背痛、头痛、面部与四肢水肿、乳房疼痛和紧张、抑郁等情绪变化。研究发现,这与缺镁也有一定的关系。
镁主要存在于绿叶蔬菜、粗粮、坚果等食物中,尤其是叶绿素中,含有大量的镁;相反,精制面粉、肉类、淀粉类食物及牛奶中,镁的含量却不高。现代社会,人们吃得越来越精细、吃肉多而蔬菜少,这些都是导致缺镁的重要原因。要想补镁,最好多吃葵花子、南瓜子、西瓜子、山核桃、松子、榛子、花生、麸皮、荞麦、豆类和苋菜、菠菜等绿叶蔬菜。此外,多喝水能起到促进镁吸收的作用。
大米、白面等主食中含镁也比较多,不过,它们还含有较高的植酸,会抑制镁的吸收。解决的办法,一是让面粉发酵,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植酸酶能够分解植酸;另一个办法是淘米后,让大米在水中浸泡一定时间,可以使植酸酶活跃,从而提高镁的吸收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