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爱情的苛求使女人在身心上饱受煎熬。这种折磨通常会使人处于无缘无故的郁闷当中,感情上找不到寄托,欲望上又得不到排遣,长久下去容易对性产生恐惧和厌恶,导致心理失衡,从而产生“精神世界里的自恋”,有可能影响到正常的情感和性生活。
沈女士今年44岁,当38岁的时候,因为丈夫的原因导致离婚。在离婚的这6年里,自己也有非常需要的时候,但是她基本上都是通过转移注意力也克制住这种需求的。因为前一段失败的婚姻已经让她对感情与婚姻失去了信心,也不再抱有任何的希望,剩下来的只有深深的阴影。日常生活就是做做运动,户外散散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满满的,这样就不会总想着过夫妻生活了。
这种说法是没脑子的,不用信,至少不用完全信。产生性压抑、性禁锢的前提是什么?前者是主因是内部(心里)有欲望但得不到满足(多是因为贫穷),后者的主因是来自于外部(例如朱程理学的伦理)
针对于前者,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只有从鸦片战争后,因为国家加大征税力度,造成很多极贫人口的出现,这些人既人们口中的光棍汉。也就是说,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文化背景下,一直到鸦片战争后、极贫人口出现以前,中国几乎是没有光棍的。
既然没有光棍汉,就谈不上性压抑。
至于性禁锢,结合上一个结论就可以得知,这又是一个伪命题。
既然人人都能结婚,还能禁锢得住性?难道还能不让夫妻同房?所以,这个禁锢是相对的。相对什么呢?相对于唐朝的那种性随意。也就是说,性的存在要合乎伦理与道德。
这句话怎么理解?
一:不能野合,既非夫妻(包括妾)关系的男女不能苟合(因为奴隶制的存在,主人侵犯丫鬟、婢女,不算在内。);二:不能在自家之外进行,既不能野战。
这两点要求高吗?
这恰恰是一个极为标准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约束。
那么,这种行为规范和道德约束什么时候开始约束国人的呢?
从明朝开始。
朱元璋有感传统文化被蒙元鞑子破坏殆尽,下令恢复周礼。包括服饰、礼仪、婚姻制度、姓氏等等。最重要一点,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以朱程理学为范本。
了解朱程理学的人会知道,它对性的要求很多。比如不能苟合、不能野战。当然,朱程理学被诟病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提出不能苟合不能野战,而是规定女人不能有原配丈夫之外的性,主要的体现就是不能再嫁或者风流。
所以,千百年来这个说法得有个时间上限---明朝初期;性压抑的说法也得有一个时间上限---鸦片战争;性禁锢约束也要明确在约束谁---不是男性而是风流的女性和有改嫁需求的寡妇。
有上限就有下限。那么,性压抑在现代是否存在呢?
再回顾一下什么是性压抑:主因是内心有欲望但得不到满足。
这要从两点来分析,性的欲望从哪里来和为什么得不到满足。
有人会说,人对性的欲望当然是身体发育到一定阶段自然的产生的。这句话不完全对。
波姬小丝年轻时主演过一部电影《青春珊瑚岛》,讲述帆船时代流落到荒岛上一对年幼兄妹成长的故事。这句话的关键词汇是:帆船时代、荒岛、年幼兄妹、成长。在没人教导他们性启蒙的背景下,在无衣敝体的情况下,在每日为谋生烦恼的情况下,他们对性的开始不是因为欲望而是因为对俩人身体外在体现而好奇。
现代,或者说建国后,年轻人所谓的性压抑是从欲望开始的还是从好奇开始的?或者说,哪种开始的情况更多些?
答案是从好奇开始的!
《青春珊瑚岛》中的兄妹是因为好奇对方的身体为什么和自己不一样而开始性的,中国的年轻人是因为一本名为《少女之心》开始的。
这本起源于六十年代、描写大胆的性内容的小册子,一直暗中流传到八十年代。很多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出生的未成年的男男女女就是从这本小册子开始对性产生想象的。也就是说,他们对性的意识是被催熟的,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催熟的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都是不健康,包括农作物、包括人们的思想意识。
既然是未成年人,或者是未婚青年,他们又得不到性,压不压抑?当然压抑。
所以,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的法律中一直有一个流氓罪的存在,其中的犯人,多是因为看过这本小册子而犯罪的。
这四十年里,人们只是分析到是因为这本小册子的流毒才让一些人犯罪的,但他们没理解到那些罪犯至所以犯罪,是被一本小册子催熟的结果。也就是说,分析到罪犯的外在表现却没有分析到内在实质。
从性压抑,衍生出新中国后的一个社会现象---同xing恋。异性之间不能得到合理的性释放,只能从同性之间解决。在《编辑部的故事里》的某一集里,这种从六十年代开始产生的社会现象,被正大光明的提出来。
所以,这才有人说,中国人有性压抑的存在。后来,人们再把这个存在的年限往前提,一起提到“千百年来”。
既然是“千百年来”,既然是“千百年来”有性压抑,自然而然就把性禁锢也加进去。
所以,这才有了‘中国人在千百年来处于一种性压抑、性禁锢的状态’的伪命题。
同理,那些反映性压抑、性禁锢内容的文学作品的作者和影视剧作品的编剧与导演,都是无知者,包括老谋子、包括李安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