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说别人实际是一个沟通引导的过程,可以通过:做一个良好的倾听者、从被说服者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来说服、给予温暖、营造舒适的氛围等技巧来进行。
1、做一个良好的倾听者
高超的说服或者指导一定是一个良性的互动,绝不是单方面的发号施令。对被说服者的感觉和动机要充分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引导和说服。而这些,只有主动倾听,才有可能做到。
2、从被说服者的角度出发
一厢情愿的说教,及时暂时对方是屈服式的接受,效果往往不会持久。而更可怕的是,如果长此以往采取这样喋喋不休的劝说,甚至导致逆反心理而适得其反。只有被说服者发自内心地体会到,接受指导所带来的益处,那么后续的具体实施就会变得主动和自发,而容易实施。
3、给予温暖
人天生会趋向于温暖而厌恶冰冷的事物,温暖可以降低他人的戒备心理。当你和他人握手时,如果你的手足够温暖,可以显著的推动友好的气氛,而如果你的手是冰冷的,则会引发相反的效果。同样,在一个温暖的环境下与他人交流,更容易取得共识。
4、营造舒适的氛围
愉悦的环境,问题、气氛、音乐、茶点,这些小小的技巧,让我们放下内心的防备和抵触,潜意识处于容易打开的状态。这方面的小心机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关键的沟通意向时,要注意眼神的交流,注意坐姿、胳膊的形体等肢体语言。让对方充分的体验尊重。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提出正确的问题是有效引导的前提。对于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开放式的提问是个好主意。因为他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积极。而触及到原则行的问题,封闭式的提问让我们更好地达成一致。还有一些选择性的提问,引导对方走到正确的思路上来。
2、要给对方充分的表达时间,等对方说完了再做出反馈。要挖掘对方话语中的积极的因素,并鼓励再深入进一步的提问。时常给予正面的反馈,可以采用重复对方话语的方式,增加对方的信心。
蔡老师讲:规劝别人,要把握住四点:1、存心。劝别人是为了帮助对方,而不是想控制对方。例如,学生向老师告状某同学,这时候老师就要问他:“你知道XX哪里做得不好?你来告诉老师是怀着怎样的想法,是幸灾乐祸要见XX挨批评,还是想帮助他?”2、时机。曾国藩的家训里有一句名言“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意思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称赞、表扬别人的善行善举;在私下无人时劝诫别人的过错。讲的就是劝人要讲时机。《论语》里也有“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同样是讲劝人的时机。3、态度、方法。要平心静气、心平气和。4、耐性。有做好多次劝诫的准备,“谏不入,悦复谏”。做到以上所说的,仍劝不进,这时候不能责怪对方不听,而要反思自己有哪里做得不到位,对方没有改过是因为自己“德未修”而有过错者“感未至”。而且在规劝别人前,最重要的是让对方先深信自己,如《论语》所讲:“(君子)信而后谏,未信以为谤己也。”意思是说:要先让别人相信自己之后再去规劝,没有取得信任就去劝诫,别人会以为在诽谤他。顺应他的想法,慢慢转移到你的目的 劝说只是手段,改变他人的态度才是劝说的目的。影响劝说效果的因素有劝说者、被劝说者和劝说环境。要获得理想的劝说效果,必须运用得体的劝说技巧,如:巧用数字,借助权威,事实说话,情理相济,曲线说服,征服其心,层层剥笋,得寸进尺,退后一步,变换角色,提问劝诱等。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