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所有心肌都具有兴奋性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心肌细胞兴奋性的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原因是2期平台期的存在。 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 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 ① 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如果阈电位水平不变,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增大,则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加大,引起兴奋所需要的刺激越大,故兴奋性降低。 如乙酰胆碱作用导致钾离子外流增加,引起膜的超极化,故而兴奋性降低。反之静息电位减小,会导致和阈电位近,兴奋性增高,但当静息电位显著减小时,会使钠离子通道开放,阈电位水平升高,兴奋性降低。 ② 阈电位水平 ③ 0期去极化离子通道性状静息、激活、失活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① 在实验或病理情况下,在有效不应期之后,窦房结的兴奋冲动传来之前,心室收到一次人工的或异位起搏点传来的刺激时,便可发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由于这一兴奋和收缩是在窦房结正常兴奋冲动传来之前发生的,所以称之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② 当窦房结兴奋冲动传来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因而,出现一次较长时间的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2、心肌的传导性: ① 房-室延搁,产生原因是房室交界区传导比较慢。作用是避免了心房和心室的同时收缩。但也成了好发传导阻滞的地方,临床上常见房室传导阻滞。 ② 浦肯野纤维传导最快,可达4m/s。 影响传导的因素 (1)心肌细胞的结构因素① 细胞直径大小:细胞直径小, 内电阻大,传导速度慢; 心房肌、心室肌、浦肯野细胞直径大于窦房结和房室交界 ② 细胞间缝隙连接数量和功能 状态:如细胞间缝隙连接少,传导速度慢;窦房结和房室交界缝隙连接数量较少; 心肌缺血可使缝隙连接通道关闭 (2)生理因素 ① 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大:局部电流形成快,强度大传导快;是影响心肌传导的最重要的因素 ② 膜电位水平:静息电位水平条件下,钠通道处于最佳利用状态,当静息电位减小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和速度都会降低,传导减慢。静息电位增大时,去极化速度并不增加。 ③ 邻近部位膜兴奋性低,传导慢:如邻近部位膜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差距增大时或处于有效不应期时。 3、自动节律性 ①定义:心肌具有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称自动节律性。 ②只有自律细胞才有自律性。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心室内的普肯野纤维。 ③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是自律性的基础。 ④衡量自律性的指标:频率和规则性 频率:自动每分钟兴奋次数(心率) 规则性:自动节律性兴奋在时间分布上是否规则(心律) 心脏的起搏点传导系统各部位均有自律性。 自动兴奋频率为衡量自律性高低的指标: 窦房结约为100次/分房室交界约为50次/分 房室束约为40次/分 浦肯野纤维约为25次/分 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窦房结主导的心脏节律为窦性心律。其他自律组织为潜在起搏点病理情况下,其他自律组织自律性升高可成为异位起搏点 。 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 ①先占领 :占座 ②超速驱动压抑:耍流氓A.频率依赖性:两个起搏点频率差别愈大,压抑愈强,驱动中断后停止的活动时间也愈长。B.生理意义:有利于防止异位搏动的发生。C.机制:心肌细胞膜Na+-K+泵活动增强。 影响自动节律性的因素 1.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例如:肾上腺素促进窦房结细胞If和ICa-T通道开放 If和ICa-T增大加快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率自律性增高心率加快。 2、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 例如:ACh使窦房结细胞膜K+通道开放概率增高3期复极K+外流增加最大复极电位增大自律性降低心率减慢 。 3.阈电位的水平 4、心肌收缩性特点: ① 最主要的特点是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原因是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② 同步收缩:也称全和无式收缩,由于心肌细胞之间有低电阻的润盘存在,兴奋可以通过缝隙连接在细胞之间迅速传播,引起所有细胞的同步兴奋和收缩。心肌一旦兴奋,心房和心室的所有的心肌细胞将先后发生同步收缩,这种同步收缩保证了各部分之间的协同工作和发挥有效的泵血功能。 ③ 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心肌细胞的肌质网不如骨骼肌发达,储存的钙离子量较少,其兴奋收缩偶联过程高度依赖于细胞外钙离子的内流。
不考诊断,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生理学 约14%
生物化学 约12%
病理学 约12%
内科学(含诊断学) 约33%
外科学(含骨科学) 约23%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 第1—40题,每小题1.5分 共60分
第41—115题,每小题2分,共150分
B型题 第116—135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X型题 第136—165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考查内容
一、生理学
(一)绪论
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剂
3.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2.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电位。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耦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ABO血型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
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2.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4.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5.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6.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调节。
7.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8.8.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剂、自身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
9.冠状动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
1.肺通气原理:动力和阻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肺换气: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4.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存在和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六)消化和吸收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
2.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剂,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
3.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剂,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胃运动和胃排空及其调节。
4.胰液和胆汁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小肠运动及其调节。
5.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作用,排便反射。
6.小肠内的物质吸收及其机制。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能量平衡,能量代谢的测定,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及其测定。
2.体温及其调节: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特点及其调节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及其影响因素。
5.尿生成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尿生成调节的生理意义
6.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意义
7.排尿反射。
(九)神经系统的功能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及其功能,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及其功能。
3.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
4.神经递质和受体:递质的调质的概念。递质共存现象;受体的概念、亚型和调节;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5.反射的分类和中枢整合,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6.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
7.躯体和内脏感受:感受传入通路和皮层代表区,痛觉。
8.视觉: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异常,房水和眼内压;眼的感光换能功能,色觉及其产生机制;视敏度、暗适应、明适应、视野、视觉融合现象和双眼视觉。
9.听觉: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功能,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10.平衡觉: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觉功能,前庭反应。
11.脊髓、脑干、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运动和姿势的调控。
12.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特征,脊髓、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控。
13.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情绪生理反应
14.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
(十)内分泌
1.内分泌的概念;激素的概念、化学分类、作用机制和分泌调节,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2.下丘脑—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及其功能,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下丘脑—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血管升压素和缩宫素的生理作用。
3.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代谢、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4.甲状腺激素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钙三醇的生理作用和生成调节。
5.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一)生殖
1.男性生殖: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丸功能的调节。
2.女性生殖: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月经周期,卵巢功能的调节;妊娠和分娩。
二、生物化学
(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化学结构和分类。
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3.肽键和肽
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及高级结构
5.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6.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7.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8.核酸分子的组成,主要嘌呤、嘧啶碱的化学结构,核苷酸。
9.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其他非编码RNA的分类与功能。
10.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应用。
11.酶的基本概念,全酶,辅助因子,参与组成辅酶的维生素,酶的活性中心。
12.酶的作用机制,酶反应动力学,酶抑制的类型和特点
13.酶的调节
14.酶在医学上的应用。
(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1.糖酵解过程、意义及调节。
2.糖有氧氧化过程、意义及调节,能量的产生。糖有氧氧化与无氧酵解的关系。
3.磷酸戊糖旁路的意义。
4.糖原合成和分解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5.糖异生过程、意义及调节。乳糖循环。
6.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维持血糖恒定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7.脂肪酸分解过程及能量的生成。
8.酮体的生成、利用和意义。
9.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
10.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作用
11.磷脂的合成和分解
12.胆固醇的主要合成途径及调控。胆固醇的转化。胆固醇脂的生成。
13.血浆蛋白的分类,组成、生理功能及代谢。高血脂症的类型和特点。
14.生物氧化的特点
15.呼吸链的组成,氧化磷酸化及其影响因素,底物水平磷酸化,能量的贮存和利用。
16.胞浆中NADH的氧化。
17.过氧化物酶体和微粒体中的酶类。
18.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价值,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生理功能。
19.氨基酸的一般代谢(体内蛋白质的降解,氨基酸氧化脱氧氨基,转氨基及联合脱氧氨基)。
20.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21.体内氨的来源和转运
22.尿素的生成:鸟氨酸循环。高血氨。
23.一碳单位的定义、来源、载体和意义。
24.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原料,主要合成过程和分解产物,脱氧核苷酸的生成。嘌呤、嘧啶核苷酸抗代谢物的作用及其机制。
25.物质代谢的特点和相互联系,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和联系。
26.代谢调节(细胞水平、激素水平及整体水平调节)。
(三)基因信息的传递
1.DNA复制的特征及复制的酶
2.DNA半保留复制的基本过程。
3.逆转录的概念,逆转录酶,逆转录的过程,逆转录的意义。
4.DNA损伤(突变),修复及意义
5.RNA的生物合成(转录的模板、,酶及基本过程)。
6.RNA生物合成后的加工修饰
7.核酶的概念和意义
8.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遗传密码
9.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翻译后加工。
10.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
11.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及原理。
12.原核和真核基因表达的调控。
13.基因重组的概念、基本过程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14.基因组学的概念,基因组学与医学的关系。
(四)生化专题
1.细胞信息传递的概念,信息分子和受体,膜受体和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2.血浆蛋白质的分类、性质及功能。
3.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4.血红素的合成。
5.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主要作用。
6.胆汁酸的合成原料、代谢产物及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7.胆色素的代谢、黄疸产生的生化基础及临床意义。
8.生物转化的类型和意义。
9.维生素的分类作用和意义。
10.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和生长因子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机制。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产物、功能及与肿瘤的关系。
11.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原理和应用。
12.基因诊断的基本概念、技术及应用。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程序。
三、病理学
(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1.细胞适应(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及分类
2.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及机制
3.变性的概念、常见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
4.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及在疾病中的作用
(二)损伤的修复
1.再生的概念和类型,干细胞的概念及其在再生中的作用,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结局。
3.伤口愈合的过程、类型及影响因素。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2.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3.血栓形成的概念和条件,血栓的类型,形态特点、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4.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类型和运行途径及对机体的影响。
5.梗死的概念、病因、类型、病理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6.水肿的概念、原因和类型。
(四)炎症
1.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机制(包括炎症介质的来源及其作用、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2.炎症的局部表现、全身反应和炎症的结局。
3.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慢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五)肿瘤
1.肿瘤的概念、肉眼形态、组织结构、异型性及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的生物学特征,转移的概念、途径、对机体的影响,侵袭和转移的机制。
2.肿瘤的命名和分类,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
3.肿瘤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分级与分期。
4.常见的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异型增生、原位癌、上皮内瘤变、交界性肿瘤的概念。
5.常见肿瘤的特点。
(六)免疫病理
1.变态反应的概念、类型、发病机制及结局。
2.移植排斥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分型。
3.宿主抗移植物的概念,肝、肾移植排斥的病理变化。
4.移植物抗宿主的概念。
5.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6.免疫缺陷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七)心血管系统疾病
1.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及其各器官的病理变化。
2.心内膜炎的分类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合并症和结局。
3.心瓣膜病的类型、病理变化、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4.高血压病的概念、发病机制,良性高血压的分期及其病理变化,恶性高血压的病理特点。
5.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各脏器的病理改变和后果。
6.心肌病的概念,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及限制性心肌病的病理学特点。
7.心肌炎的概念、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八)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2.肺气肿的概念、分类、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4.支气管扩张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6.各种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
7.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8.病毒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9.肺硅沉着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各期病变特点及其并发症。
10.鼻咽癌的病因、组织学类型、扩散途径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11.肺癌的病因、常见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病理特点、转移途径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九)消化系统疾病
1.慢性胃炎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2.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3.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4.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其病理学特点。
5.肝硬化的类型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6.早起食管癌的概念,中晚期食管癌各型的形态学特点、临床变现及扩散途径。
7.早期胃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学特点,中晚期胃癌的肉眼类型和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8.大肠息肉和腺瘤的概念、病理学特点。
9.大肠癌的病因、发病机制、肉眼类型及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10.原发性肝癌的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11.胰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特点。
12.胰腺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十)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1.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组织类型及其预后的关系。
2.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类型、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类型。
3.白血病的病因和分类,各型白血病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十一)泌尿系统疾病
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膜性肾小球病、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4.IgA肾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5.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6.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变现和扩散途径。
(十二)生殖系统疾病
1.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分级及病理变化。
2.子宫颈癌的病因,子宫颈浸润癌的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形态特征、扩散途径和临床分期。
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4.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5.子宫体癌的病因、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形态特征、扩散途径。
6.子宫平滑肌瘤的病理变化,子宫平滑肌肉瘤的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7.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8.卵巢将液性肿瘤、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变化,性索间质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的常见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9.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10.前列腺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11.乳腺癌的病因、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形态特征、扩散途径。
(十三)内分泌系统疾病
1.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甲状腺肿瘤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3.糖尿病及胰岛细胞瘤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十四)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1.结核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及转化规律。
2.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发展和结局。
3.继发性肺结核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传播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6.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传播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7.伤寒的病因、传播途径、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和结局。
8.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播途径,急性、中毒性及慢性痢疾的病理特点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9.血吸虫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病理变化及其发病机制,肠道、肝、脾的病理变化特点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10.尖锐湿疣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11.梅毒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分期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12.艾滋病的概念、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分期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四、内科学
(一)诊断学
1.常见症状学:发热、水肿、咳嗽及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痛、腹痛、呕血及黑便、黄疸、血尿、意识障碍。
2.体格检查: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胸部检查、腹部检查、四肢脊柱检查、肾功能检查,血气分析。
3.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检查、常规体液检查,骨髓检查,常用感、肾功能检查,血气分析。
4.器械检查:心电图检查,胸部X线片、超声检查(常用腹部B超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支气管镜及消化内镜检查)。
5.常用临床操作:胸膜腔穿刺术、腹膜腔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导尿术、心肺复苏。
(二)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与病情严重程度评估、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和预防。
2.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分期和分级、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3.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肺炎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各种肺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肺脓肿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肺结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结核菌感染和肺结核的发生与发证(包括结核病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原发性支气管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分期、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8.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9.肺血栓栓塞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分型、鉴别诊断和治疗。
10.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原则。
11.胸腔积液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气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1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包括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
14.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包括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临床表现和分型、实验室和其他检查、治疗。
(三)循环系统疾病
1.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因、病理生理、类型,心功能分级,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心率失常的分类及发病机制。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及预计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包括心电图诊断)和治疗(包括电复律、射频消融及人工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4.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
5.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
6.心绞痛的分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包括介入性治疗及外科治疗原则)。重点为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7.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包括介入性治疗原则)。
8.原发性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临床类型、危险度分层、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
9.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10.原发性心肌病的分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1.心肌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急性心包炎及缩窄性心包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3.心脏瓣膜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发症和防治措施。
14.感染性心内膜炎(自体瓣膜及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
(四)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
1.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
2.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胃镜及组织学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并发症及治疗。
4.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8.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9.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10.肝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1.胰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13.急性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抢救原则。
14.有机磷中毒的中毒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五)泌尿系统疾病
1.泌尿系统化疾病总论:肾脏的解剖与组织结构,肾脏的生理功能,常见肾脏疾病检查及临床意义,肾脏疾病常见综合征、肾脏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
2.肾小球肾炎(急性、急进性、慢性)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病理生理、病理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IgA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尿路感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急性肾损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六)血液系统疾病
1.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再生障碍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