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运动性猝死发生的时间范围尚无一个统一的界定,大都是根据各自的目的来确定,所以时间就由30秒到24小时不等,这将不利于运动性猝死研究的发展。根据医学界对猝死的定义以及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情况,将运动性猝死定义为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猝死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急救和预防,下面将展开介绍。
一、运动员猝死原因
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HCM)是年轻运动员SCD的主要原因,占1/3以上。据估计,一般人群的HCM患病率为1/500,但许多HCM患者终身都未被诊断。HCM经常以猝死为首发症状。这对于该病的预防和治疗都非常不利。Maron等对一组运动时发生SCD的HCM运动员的分析显示,其中仅35.7%曾对包括晕厥、家族史、心脏杂音、乏力或运动试验时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等危险因素进行过评估。Maron等的另一项研究也显示,发生SCD的HCM运动员中21%死前曾出现过心血管病症状,包括胸痛、劳力性呼吸困难、头晕或晕厥。
动脉畸形。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是年轻运动员SCD的第二位原因。与HCM一样,这种先天性畸形的漏诊率也很高。在运动员中,与SCD相关的最常见冠状动脉畸形是左主干起源于右Valsalva窦。从理论上来说,在运动时,冠状动脉畸形可导致心肌灌注不足,但其确切机制却不甚清楚,可能原因包括因运动时主动脉扩张而造成左主干狭窄,左主干起始部位为锐角,主动脉和肺动脉干对运行于两者之间的左主干造成压迫等。其他冠状动脉畸形还包括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Valsalva窦或肺动脉、单支冠状动脉和冠状动脉瘤。
特发性左心室肥厚特发性。左心室肥厚(ILVH)约占年轻运动员SCD的10%。ILVH是一种匀称的向心型肥厚。与HCM不同的是,ILVH与遗传无关,且无细胞排列紊乱的病理学表现。但是,现在还不确定,是否有些ILVH病例实际上就是下列几种疾病:①形态学表现较轻微的HCM,②罕见的转归较差的运动诱导的心脏肥厚(即所谓“运动员心脏综合征”),伴左心室肥厚的右室心肌病。至于ILVH致死的确切机制,目前还所知甚少,估计与HCM相似。
二、猝死前的征兆
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没日没夜的工作,长期的加班,再加上无规律的生活节奏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猝死。猝死有哪些提前预警?
征兆可表现为: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头晕、心绞痛、腹胀等,有的.病例可有一种以上表现。诱发因素有:情绪激动、劳累、饱餐、洗澡、排便、进食呛咳等。
多份调查资料表明,在所有自然死亡人群中,猝死者占10%~30%。从表面上看,猝死发生突然,但实际上这一切的发生并非无声无息,在猝死前还是可以观察到一些征兆。据报道,在引起猝死的常见病因中,心肌梗死占38%,脑溢血占19%,其他还有肺动脉栓塞、心脏起搏器故障等。主要是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可依次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
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意识突然丧失,若伴抽搐,称之为阿斯综合征,发作可自限,数秒或1~2分钟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昏迷瞳孔散大。判断心跳骤停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
三、常见运动损伤急救的操作方法
急救包扎法.包扎有固定夹板或敷料,限制伤肢活动,避免加重伤情保护创口,预防或减少感染支持伤肢,使之保持舒适的位置,减轻疼痛和压迫止血,防止或减轻肿胀等多种作用。包扎时,动作要柔和、熟练、包扎的松紧度应适中,过紧会妨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包扎的作用绷带包扎要从伤部远端开始,包扎结束时,绷带末端要用胶布粘合固定或将绷带末端留下了段,纵形剪开缚结固定,但缚结不要在伤口处。
止血法.据研究,健康成人平均每kg体重约有血液75ml,总血量可达4000~5000ml。若急性大出血达到全身总血量的20%,即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口渴等急性盆血的症状若出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30%时,将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对外出血的伤员,尤其是大动脉的出血,必须立即止血对疑有内脏或颅内出血的伤员,应尽快送医院处理。这里主要介绍外出血的几种止血方法。
骨折固定法.锁骨骨折:先取3条三角巾并折叠成宽带,在双肩腋下填上棉团或软布团,然后用2条宽带分别绕过伤员两肩在背后打结,形成两个肩环,再用第3条宽带在背后穿过两个肩环,拉紧打结,最后将两前臂缚扎固定或将伤肢挂在胸前.肱骨干骨折:用2块长短、宽窄适宜的有垫夹板,分别放在伤臂的内、外侧,屈肘90度角,用3~4条宽带将骨折处上下部缚好,再用小悬臂带把前臂挂在胸前,最后用宽带或三角巾将伤臂固定于体侧(图7-19.前臂骨折:用2块有垫夹板分别放在前臂的掌侧和背侧,前臂处中间位,屈肘90度角,用3~4条宽带缚扎夹板,再用大臂带把前臂挂在胸前。
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呼吸停止和心跳停止,可以单独或同时发生。呼吸停止后则全身缺氧,随即可引起心跳停止心跳停止后,延髓血流即停止,可迅速引起延髓缺氧及中枢性呼吸衰竭而导致呼吸停止。引起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较多,较常见的有电击伤,一氧化碳中毒或药物中毒、严重创伤和大出血、溺水和窒息等。
四、运动前后注意事项
参加运动训练或比赛前进行严格体格检查,识别运动猝死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运动试验等检查手段。
严格鉴别运动员长期训练引起的心脏生理性变化与病理性变化。密切观察运动时出现的各种症状:重视先兆症状,如运动中发生晕厥、心绞痛、胸闷、胸部压迫感、眩晕、头痛、极度疲乏等。马方综合症不宜从事竞技体育。
遵守科学训练的原则、遵守训练的卫生和患病后恢复训练的原则。饭后不宜运动,否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导导致腹痛,一般在饭后半个小时才能运动。
运动前请热身,活动一下关节,伸展一下肌肉,能有效的预防肌肉的拉伤,减少运动伤害的发生。
运动后要立即脱掉湿衣服,否则肩、背、胸上的暗疮会在湿衣服的摩擦下复发。此外,汗水粘附在皮肤上,容易长粉刺。
要选择清爽浴液洗澡,因为运动时皮脂腺分泌更加旺盛,沐浴不仅可以洗去皮肤积存的污垢、促进血液循环,还能调节皮脂腺与汗腺功能,使毛孔畅通,皮肤更光滑。运动后进行洁肤、爽肤、再润肤,避免皮肤过早老化。
运动后半小时内,脸部仍会流汗,所以不要立即上妆。最后补充一句: 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剧烈运动后不要马上坐下来休息,要逐渐降低心脏压力,给其以缓解的过程。这是关乎生命的重要内容,切记,千万不要偷懒。
诸多顶级运动员罹患心脏病在公众印象中,职业运动员常被视为全社会最健康的群体。很多运动员凭借自己身体素质的天赋、凭借过人的意志、毅力和有素的训练,顽强拼搏而在运动场一举成名,成为被无数人顶礼膜拜的偶像。但实际上,心脏病是影响运动员健康的严重问题之一。霍萱之前,体育史上也有很多顶级运动员体育生涯甚至生命因此停止。
然而,回顾运动史,运动员们也给大家留下了震惊与叹息…
张伯伦,单场100分、55个篮板纪录缔造者
因心肌梗塞而亡
朱刚,中国前男排国手
因心脏血管瘤破裂去世
科利尔,前火箭队员,心肌梗塞猝死
塞尔吉尼奥,圣卡埃塔诺队员
心脏功能衰竭猝死
2015年欧洲公布的一项研究中,2354名参加夏季或冬季奥运会的运动员,平均只有27.6岁,但是171名不同程度的心脏病,比例高达7.3%。不久刚刚从里约奥运会中荣耀归来的中国运动健儿中,孙杨曾因心脏不适退出喀山世锦赛1500米自由泳决赛;女排勇将惠若琪的心脏之前被确诊为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也经历过艰难的治疗恢复过程。
运动员心脏:运动员猝死的元凶
运动员心脏,是1899年瑞典医生Henschen发现并提出的“最大的心脏将在竞赛中取胜”的著名理论,并将这种运动员特有的大心脏称为“运动员心脏”。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运动训练能使人体心脏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产生适应性改变。剧烈运动或比赛时机体代谢率剧增,心脏随之将动用储备能量,通过每分心搏出量的增加而满足机体代谢率增高的需要。与静息状态相比,心输出量此时能增加4-6倍或更高。未经训练者,心输出量的增加主要依靠心率的增加,而职业运动员则通过每搏量的增加。正常时心脏每搏量约70~80ml,运动时将增加n倍时的每搏量可想而知心脏的负荷将有多大。
因此,随着长期大运动量的耐力训练,心脏负荷严重增加的情况下,心脏将发生适应性改变,心脏的4个腔均要扩大,室壁厚度也要增加。资料显示,约20%的竞技运动员左房内径增大,而左房增大又是左室增大的结果,有人统计,44%的运动员左室舒张末径超过正常上限,室壁厚度将有同样适应性反应,这些改变有时与肥厚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难以区分,甚至有人称其为运动性心肌病。
运动员心脏的另一个表现是心率随耐力训练而逐渐减慢,在职业运动员,甚至非职业运动员中,安静或睡眠中心率<40次/分者十分常见,部分运动员24小时的总心率<5.5万次,少数人同时存在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等。心动过缓的另一表现为房室阻滞。资料显示,有5%~35%的运动员存在一度房室阻滞者,存在二度一型房室阻滞者可高达40%,明显高于一般正常人群。心率的这些适应性改变有时也很难与病理性状态相鉴别。
总之,一定程度的心脏扩大、肥厚和心率缓慢是职业运动员心脏的职业性表现,其使运动员心电图50%以上不在正常范围,这些心脏适应性改变是运动员健康及猝死的隐患或称“天敌”。
长期过度的训练与比赛、运动性“交感风暴”和相关致心律失常物质是引发运动员猝死的“三大元凶”。
痛定思痛,注重预防
体育健儿背负着为国争光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双重理想,在刻苦训练的同时注重预防是保护自己的关键:
1、参加运动训练或比赛前进行严格体格检查,识别运动猝死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运动试验等检查手段;
2、严格鉴别运动员长期训练引起的心脏生理性变化与病理性变化;
3、密切观察运动时出现的各种症状:重视先兆症状,如运动中发生晕厥、心绞痛、胸闷、胸部压迫感、眩晕、头痛、极度疲乏等。马方综合症不宜从事竞技体育;
4、遵守科学训练的原则、遵守训练的卫生和患病后恢复训练的原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