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是一种高度致癌性物质,不但危害畜禽的生长、健康和生殖,而且还可以通过动物性食品进入人体内,影响人的健康。
(1)黄曲霉毒素的产生
黄曲霉毒素是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的一种真菌有毒代谢产物。在自然界,黄曲霉的生长要求不高,在有氧条件下,花生和玉米是最好的繁殖场所,这可能与其富含微量元素锌及能够刺激黄曲霉繁殖的生长因子有关。玉米染病后,在胚部生出地毯状或絮状菌落,初为黄色,后变为黄绿色,最后变成棕绿色。黄曲霉的生长繁殖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环境温度和湿度
黄曲霉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温度25~30℃、相对湿度80%~90%是黄曲霉最适生长条件。一般南方地区黄曲霉发生率要高于北方,这是因为南方的气温、湿度更适合于黄曲霉的生长繁殖,特别是梅雨季节,黄曲霉容易生长。
②饲料原料水分含量
玉米、麦类、稻谷等谷实饲料原料的水分含量为17%~18%时是黄曲霉生长繁殖的最适条件。
③仓储和运输管理
如果饲料原料长时间仓储或仓库潮湿、漏雨,库存过多且不注意通风、干燥、打扫卫生,特别是已经粉碎的物料,由于颗粒小,容易吸收周围的水分,就很可能为黄曲霉的生长繁殖创造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另外,饲料运输过程中若管理不当,如饲料被雨淋、受潮、曝晒、通气不当、堆压时间过长,也会为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创造有利的条件。
(2)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因其对人、畜肝脏的剧烈损害而列为剧毒物质。有资料记载,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为剧毒化学药品氰化钾的10倍以上,是砒霜的68倍,一粒严重发霉含黄曲霉毒素40微克的玉米,可使2只小鸭中毒死亡。动物对黄曲霉毒素的敏感性因种属、性别、年龄及营养状况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比较敏感的动物为雏鸭、雏鸡和仔猪等。黄曲霉毒素主要对动物的肝脏造成损害,可导致肝功能下降,肝细胞变性、坏死、出血,胆管和肝细胞增生,引起腹水、脾肿大、衰竭等病症,并使动物的免疫力降低,易受有害微生物的感染。此外,长期食用含低浓度黄曲霉毒素的饲料也可导致胚胎内中毒,通常年幼的动物对黄曲霉毒素更敏感。
你说的没有错,冰箱里的冻肉放置的时间太久,之后会产生黄曲霉素,一定要把它扔掉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其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双香豆素,根据其细微结构的不同可分为B1、B2、G1、G2、M1、M2等多种,B1、B2在紫外光照射下为蓝色,G1、G2为绿色荧光。其中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强,且具有强烈致癌性。黄曲霉毒素主要损害肝脏,表现为肝细胞核肿胀、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及胆管上皮、纤维组织增生。同时肾脏也可受损害,主要表现为肾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有管型形成。
危害
黄曲霉素为分子真菌毒素。我国规定大米、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为10ug/Kg,其他粮食、豆类及发酵食品为5ug/Kg。婴儿代乳食品不得检出。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品、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量标准为15ng/kg。30~50ua/kg为低毒,50~100ug/kg为中毒,100~1000ug/kg为高毒,1000ug/kg以上为极毒。,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此外,黄曲霉毒素有很强的致癌性。
临床表现
早期有胃部不适、腹胀、厌食、呕吐、肠鸣音亢进、一过性发热及黄疸等。2~3周后出现腹水、下肢水肿、脾脏增大变硬、胃肠道出血、昏迷甚至死亡。
本病是由于鸡食入了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引起的。主要表现肝脏受损,发生中毒性肝炎,以及由此引起的消化、解毒功能障碍,严重时造成死亡,慢性中毒时可发生肝癌。
在家禽中以2~6周龄的雏鸡最敏感,只要饲料中含有微量的毒素,即可引起中毒。
雏鸡的中毒多为急性经过,雏鸡发病时表现为精神沉郁,嗜眠,食欲不振,消瘦,贫血,鸡冠苍白,虚弱,拉绿色稀粪,有时粪中带血。腿软,站立不稳,翅下垂。成年鸡耐受性稍高,多为慢性中毒,症状与雏鸡相似,但病程长,病情缓和,产蛋减少,推迟开产。个别鸡可发生肝癌,极度消瘦,衰竭死亡。
急性中毒死亡的雏鸡,肝脏肿大,色淡质脆弱,有出血斑点,胆囊充盈。肾脏肿大、苍白,胰腺、胸部皮下、肌肉等处有时有出血点。慢性中毒时,肝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色泽黄褐,有灰白色的增生结节,有时可见肝实质中有大小不等的癌肿(肝癌),此型病例多伴有腹水、心包积水、皮下水肿等。腺胃和肌胃有溃疡,肠道黏膜充血、出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