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瞬间的顿悟,
是因为在人生的某个节点遇到了变故,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属于是精神成长。
比如,失去了重要的亲友,遭到重大的情感背叛,
或者,理想的幻灭……
出自《镖人》第三十五回 人之道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世界一直在变化,生老病死和坎坷曲折都是人生常态。
我们在经历着一件又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慢慢开始学会如何去接受离别和失去。
这就是 @KnowYourself 老师在回答中所说的“创伤后成长”。受益匪浅,我深受启发,感谢Knowyourself老师的分享。
而能力的成长,
是需要树立知识体系和大量的实际经验归纳,以及技能的提升,
只能是一步步的慢慢积累。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世上有一部分人是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
自己再怎么努力积累也比不上人家,在天才面前,努力是没有用的。
但是从我的理解上而言,
所谓的天赋,就是你对某一项领域的【热爱】和【理解力】。
当我们为了功利性的目的,去逼迫自己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比如为了学业去做功课,为了拿到奖金完成工作任务,为了健康或者性吸引力而去健身等等),整个过程都是很被动的,其实算不上愉快,只有到了完成目标的那一刻,才会感到快乐——或者,中途放弃。
学习的过程也是非常枯燥,谈不上享受,只能一直强迫自己死记硬背。
学习的效率和理解力实际上是很低的。
但是当你去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时,就不一样了。
因为热爱,所以你会愿意花很多时间去做这件事。
你会充满好奇,旁若无人地专注,去探索,并且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没有人逼着你,但你会贪婪地吸收着这个领域的所有相关知识,主动去思考。
热爱程度越大,理解能力越高,能比“不热爱的平常人”更加快速地掌握到知识,就能发挥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达成任何一项成就,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全身心投入,不断突破自我能力的极限,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
心中没有热爱的人,这时候关注的是自己,所以很难熬。
但热爱的人,关注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自己在做的事情本身,
过程就会更加容易一些。
年轻的我们,常常关注的是“自己”的状态。
比如: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要去爱和被爱,我想要得到什么……
但是过度关注自己,反倒会阻碍自己的成长。
过度的自我迷恋,会让我们在经历负面变故的时候,深深陷入自我怜悯之中无法走出来,苦难就只是苦难而已,不会让你顿悟。
过度的自我意识,会激化我们的功利心,也会让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过于关注自我的感受,并非专注于眼前所做的事情本身。
我们都知道,做事最专注的状态,就是进入“无我之境”。
当你忘记自己的时候,就出现了突破和成长的节点。
所以,相比于“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身份”,更重要的是“我想要做一件什么样的事”。
在做好那件事情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你就会变成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你已经成长了。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精神的成长议论文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将无我,不负韶华
冯友兰先生的四重境界说启示我们,精神的成长永无止境,从利己到利人,从小我到大我,从有我到无我,格局决定境界。作为当代青年,在精神成长方面,我们应当不断超越,我将无我,方不负韶华。
青年当致力于精神成长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年轻的毛泽东以此自律。他在湖南师范求学时,立约“三不谈”:不谈琐事,不谈金钱,不谈女人;周恩来在南开求学时,写下“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的对联自勉。高洁的精神成就了他们的伟业,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精神的园地,不种下良种,就会长满野草。青年当培养自己的品位,致力于精神的健康成长。
精神成长发轫于自我完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精神的成长就是要追求“日日新”。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摒弃佛系,拒绝躺平,既不孤芳自赏,也不自怨自怜,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像空谷幽兰,不因无人欣赏而拒绝绽放;像萤火微光,不因无人关注而熄灭光芒。像谷爱凌,努力成长为最美的自己;像苏炳添,努力挑战最快的自己。
精神成长完美于奉献自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善自我,奉献自我,精神成长才能达于至善之境。痛感于父亲的病逝,抱着学好医学,救助许许多多像父亲一样的病人的初衷,鲁迅先生远渡重洋,赴日求学。可是当他看到幻灯片上麻木的“看客”时,他深感救心重于救身,于是他弃医从文,致力于改造国民;孙中山赴美求学,原意也是悬壶济世,可是他看到晚清政府丧权辱国,列强磨刀霍霍,深感医学无力救国,于是弃医从政,转而去救助病入膏肓的祖国。个人是一滴水,只有融入社会的海洋,才会永不干涸。我将无我,因为我已融入社会,融入天地。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欲达人生之巅,需上下求索,精进不已。成长的同时,我们也要打理好自己的精神的“后花园”,扎好篱笆,养兰种菊,永保一脉馨香。
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的特点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⑴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则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尊老爱幼、体贴父母、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对于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国来说,尤须发扬光大。在我还不懂事时,妈妈就教育我要做个好人。她常常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让我判断是非正误,从中教育我要诚实勇敢、大公无私、谦虚开朗、善解人意……
马加爵是一名大学生,可在思想与判断中选择了黑暗之路,他的人生从此走向了黑暗。听记者说,在马加爵上小学与初中时,学习总是鹤立鸡群,马加爵的邻居们都说马加爵不可能犯下如此滔天的大错。在大家的话语中,我们得知他本原也是一块很好的“钢”。其实,在同学批评他时,讥笑他的时候,在他的心里,己经渐渐埋下了仇恨的“种子”,等到“种子”长成树时,也正是他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已经陷入了黑暗的陷阱。他的决定不仅仅是受到了法律的惩罚,连他的父母也不得安心,受到牵连。如果他当时在做事之前好好考虑一下后果,也不会出现这种局面。正因如此,每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多么重要呀!决不可以因为一念之差,而辜负了自己。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而体贴父母则是“礼仪之首”。有些子女十分不尊重父母,当父母在批评他(她)时,总是瞪眼睛、歪嘴巴,不虚心接受批评,并且顶嘴,似乎自己永远是对的,作为一个孩子,就得听从父母的正确教育,虽然表面上父母很凶,若不是我们先犯下错误,他们也不会如此,在顶嘴的同时,他们何尝不会伤心……在《菜根谭》里写着: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时难言,借他隐讽之;今日不误,侯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这简短的几句话,却告诉了我们真正的道理。
有些子女就恰恰相反,孝敬父母,父母下班累了,为他们端茶倒水,自己事情自己做,甚至帮父母做,老为父母着想,到了他们的节日,做一个小小工艺品送给他们。这种形式的孝顺才叫做真正的孝顺。孝顺的形式是多种的,有物质上与行动上的,虽然只作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可父母还是很高兴。
乐于助人也是学会做人的一种。有一次,我与一个同龄人结伴嬉戏,我们东走走,西逛逛,简直无聊透顶。我们闲着无聊,搞起了恶作剧,偷摘了几片花瓣和芦荟,放在盒子里面搅了搅,那些植物成了粘粘东西的花瓣被我们倒在铁门上,一个不知情的可怜人晃悠地走过去,糊了一身粘粘的花浆……我们还会偷偷地抿着嘴笑。而现在,我并不这么认为(恶作剧是个游戏),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却曾未想过别人的想法……
成长的经历使我牢记: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21世纪青少年的必修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