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带鱼体型侧扁如带,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尾巴呈黑色,带鱼头尖口大,至尾部逐渐变细,身高为头长的2倍,全长1米左右。
3.其性凶猛,主要以毛虾、乌贼为食,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国的黄海、东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
4.带鱼属于洄游性鱼类,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惯,白天群栖息于中、下水层,晚间上升到表层活动,我国沿海的带鱼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类,北方带鱼个体较南方带鱼大,它们在黄海南部越冬,春天游向渤海,形成春季鱼汛,秋天结群返回越冬地形成秋季鱼汛,南方带鱼每年沿东海西部边缘随季节不同作南北向移动,春季向北作生殖洄游,冬季向南作越冬洄游,故东海带鱼有春汛和冬汛之分。
5.带鱼的产卵期很长,一般以4月~6月为主,第二是9月~l1月,一次产卵量在5万粒~5万粒之间,产卵最适宜的水温为l7℃~23℃。
1、蝠鲼: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海区,体呈菱形,宽达6m余。体青褐色,口宽大,眼下侧位,能侧视和俯视。
2、魟鱼:生活在海底,又称魔鬼鱼,身体扁平,略呈圆形或菱形,软骨无鳞,胸鳍发达,如蝶展翅,尾呈鞭状,有毒刺。
3、鳐鱼:体呈圆或菱形,身子扁平,尾巴细长,是多种扁体软骨鱼的统称。分布在所有温带和热带浅水海域。
4、比目鱼:栖息于海底的鱼类,具有扁平的身体,眼睛只生长在身体的一侧,具有鱼类中独一无二的不对称结构。
5、眼镜鱼: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体高而特别侧扁,薄而高,形如眼镜片。
无图 不宜分辨 , 鳐形目软骨鱼类 大多都是扁扁的
犁头鳐科 Rhinobatidae 团扇鳐 Platyrhina 鱼类
下图为 汤氏团扇鳐 Platyrhina tangi (汤氏黄点鯆)
体盘近于菱形,吻端及左右角钝圆。齿细小而多,呈铺石状排列。眼上位,鱼体背面棕褐色或灰褐色,腹面淡白色。腹鳍后缘无缺刻。尾部较细长,两侧有皮折。背鳍2枚,小型,远在腹鳍以后。尾鳍发育完善,上下叶同形。体面粗糙,背面中央结刺状突起一列。体长可达68厘米。
魟科 Dasyatidae 窄尾魟属 Himantura 软骨鱼类
下图为 太平洋窄尾魟 Himantura pacifica
体盘中间圆滑的鼓起,不像鳐科鱼中间有一明显的鼓棱。魟科鱼体盘宽小于体盘的长,尾细长,无尾鳍,尾部一般都有一根毒刺,有生活在海中也有生活在淡水的种类。胸鳍直接围绕到头前。营底栖生活,牙齿细小,以无脊椎动物小鱼为食物,经常将身体埋在沙下潜伏狩猎。
电鳐科(电鲼科) Hypnidae 澳洲睡电鳐属 Hypnos 软骨鱼类
下图为 单鳍澳洲睡电鳐 Hypnos monopterygius
体平扁、体盘 宽大,如团扇形,尾宽扁、后细小。体体的腹面两侧有一对蜂窝状发电器。吻钝圆。眼小,口小。上下领有细尖齿,为铺石状排列。喷水孔比眼大,卵圆形,位于眼后。鳃孔小、5个,位于发电器里,体无滑,背鳍2个,位于尾部的上方。无臀鳍,胸鳍狭长。腹鳍稍宽大、鳍脚平扁,管状,尾鳍帚形。背部灰褐色,腹部白色。
鲼科 Myliobatidae 软骨鱼类 (下辖7属 约41种)
鲼属 Myliobatis 鱼类
无刺鲼属 Aetomylaeus 鱼类
前鳍鲼属 Pteromylaeus 鱼类
牛鼻鲼属 Rhinoptera 鱼类
下图为 纳氏鹞鲼 Aetobatus narinari
体盤宽约为体盤长的2倍;前缘微凸,後缘凹入。吻较短,弧形,前端钝圆,向头前下斜,突出於腹面上,吻长约等於体盤长的1/8—1/7 (幼体吻较短)。眼圆形,侧位,稍突起;眼径约与喷水孔径相等。喷水孔背位,位於眼後。口中大,平横,口宽小於口前吻长。鳍脚粗扁,後端圆锥形。背鳍1个,小型;起点距腹鳍终点比其基底长稍小,後端比腹鳍後端前许多。尾细长,约为体盤长之4倍;尾刺1个。体光滑,背面暗褐色或赤褐色,胸鳍、腹鳍和背鳍上具白色或蓝色斑点,吻上和头上纯褐色无斑点;腹面白色,胸鳍和腹鳍後缘暗褐色;尾鳍具暗褐色和浅色条纹。
分布于热带和暖温带的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主食软体动物贝类,对贝类养殖危害大,亦食鱼、虾、蠕虫等;用下颌板状齿挖掘沙泥中的贝类,并使用铺石状的板齿来磨碎贝壳,可能藉口底乳突分离贝壳与肉。尾刺有毒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