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需要置闰,使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我国古六历中用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闰月法,每逢闰年所加的月便称为“闰月”。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例如,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项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做为年终,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为“后九月”。到了西汉初制定太初历时,把闰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并规定以没有中气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只要称其为“闰某月”。这一置闰规则在采用平气的历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时宪历时,则改用定气注历,如继续单纯以没有中心置闰的规则,有可能一年要置两个闰月。因此,又补充规定: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12个整月的定为闰年,闰年的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这一规则一直沿用至今。闰年中以闰四、五、六月最多,闰九、十月较少,闰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出现的频率较小。
下个润九月怎么也好长时间了!
因为是农历润九月。本来在中国历史上,农历是单独行使的日历。大概在周朝以前,我国的历法是跟着伏曦八卦走的,那个时候唯一科学就是龟占。具传每年八个月,每月四十五天。总共三百六十天。那个时候过年是活动的,有时冬天,有时夏天,有时秋天,有时春天。周文王创文王八卦后,发现老历与实际一年相差太大,就把八个月改变成十二个月。每月三十天。虽说接近了,但是仍然存在误差。就有了五年二润的说法了。即每五年润两个月。这样就和一年二十四节气赶平了。一直到现在,还有个别少数民族仍然用老历八个月,(即12个月不润)每年误差十五天左右。如新疆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真正准确的是公历传到中国以后。才有了冬至十天过元旦的准确性,才和太阳月亮的运转赶齐。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