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第1张

1.小学生自身因素所致

小学时期,小学生之间的交往渴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扩大,但由于他们阅历浅,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从而使他们的交往,往往处于初级水平,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偏差

父母过度溺爱和放任,是导致小学生心理疾患的直接因素。如今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大多只注重让孩子高兴、满意,孩子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父母任从孩子的摆布,百依百顺。逐渐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致使孩子性格偏执,自私狭隘,甚至产生对抗情绪。

3.学校教育的误区

就目前的评价制度而言,小学生面对“升学”及择校就读的原因,不得不放弃自己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苦苦地追求考试分数。由于思想过度紧张、精神过度疲劳等原因,这就导致学生恐学、厌学心理,严重者情绪失常、精神抑郁,出现个别学生离校出走或离家出走的逃学现象。

文/朱雪琴

前段时间,一个妈妈分享了十几岁女儿写的自己成长的创伤记忆。看完之后,我心底再次感慨——孩子无小事。在成人看来多么不值一提的事情,在小小的孩子那里,可能就是天塌了一样的大事。

回顾这些年接触的孩子案例,容易给孩子带来创伤的情形,大概有三类情形。(仅仅是一个大概分类,不是绝对。)

关于早期分离,一般是指在孩子6岁以前,跟家长有着较长时间的分离。怎么定义时间长短呢?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时间长短的标准也不同。

对于1岁以内的孩子,半天的分离都是很长的了。大家回顾一下孩子小时候,跟妈妈分开一会儿,再见到妈妈,一定会紧紧抱着妈妈。

我小时候经常听我妈说一句俗语——小孩儿见了娘,没事哭一场。

其实孩子并非真的“没事”,因为跟妈妈分开的那段时间,他的内心感受到很多的恐惧、不安和焦虑。2岁以下的孩子,还没到把主客体分开的年龄,妈妈离开一会儿,对他来说就是“不见了”。

我弟弟的孩子,去年在10个月大的时候,因为一些因素,被奶奶带着回老家,跟妈妈分开了。在那之前,他每天都跟妈妈睡。偶尔妈妈工作忙回来晚,小家伙眼皮困得睁不开也不睡,一直看着门口等着妈妈回来。妈妈一回来,他很快就睡着。

刚跟妈妈分开三天,小家伙生病了。没有任何征兆的发烧。爷爷奶奶吓得不得了,也不敢跟孩子妈妈说,就想带着孩子打吊瓶。后来妈妈知道后,坚定让爷爷奶奶不给孩子打吊水。过了三四天,孩子就好了。

听奶奶说起孩子那几天的哭闹情形,小家伙边大声哭边手指向某一个地方,似乎那个地方有什么东西。我想,很可能是妈妈突然不见了,不再回到他身边的恐惧感,使小家伙生了那场病。

后来,随着分开的时间比较久,这种哭闹的频率逐步降低。一方面,是传统所说的“习惯就好了”,另一方面,其实是孩子内心对妈妈陪伴的渴望,开始绝望和放弃的结果。

1-3岁左右,妈妈跟孩子分离的时间可以稍微长一些。一天的时间,是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此时,孩子开始有些理解——妈妈不在身边,不等于妈妈不见了。但这时的孩子,需要大人反复的说明和保证。

我妹妹家老大一岁多的时候,我放假回去,有时会跟妹妹一起出去逛街,带孩子不方便,会让小家伙跟外婆在家呆着。走的时候,妈妈会反复跟他说明,“妈妈跟阿姨出去,等太阳不见了,妈妈就会回来。”这时正玩得开心的小家伙也好说话。

回来听外婆说,小家伙玩一会儿就要跑过来问,“我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呢?”外婆就重复一次“太阳不见了就回来”给他听。听完,他继续玩;玩一会儿又要再确认一次,如此反复,他需要确认很多次。

这个年龄的孩子,虽然知道“妈妈不在身边不等于不见”,但因为还没有建立起很稳定的客观意识,安全感没有那么稳定,因此,大人给他事前说明和肯定的回应非常重要。

这时,非常忌讳的是哄骗孩子的行为。比如,有事要走,害怕孩子哭闹,就偷偷走。这种没有任何说明的方式,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虽然避免了孩子哭闹的场面,减少了大人的麻烦,却带给孩子更深的伤害。

3岁也是大部分孩子开始上幼儿园的年龄(很多孩子会更早),这时,也是分离焦虑的适应过程。当孩子在幼儿园门口不愿分开哭闹时,大人是否能够理解这份哭闹背后的担心、害怕,允许孩子用哭释放这份担心,并尽量陪伴、肯定允诺(即承诺什么时候接孩子,一定准时出现),决定着孩子是否能够很顺利渡过分离焦虑的阶段。

如果在孩子婴幼儿时期,你和孩子有过相对较长的分离,那么,孩子的内心深处,一定会留下相应的创伤。后面跟孩子在一起后,如何通过肯定、接纳的方式,慢慢疗愈这份创伤非常重要。

但很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孩子小的时候没有陪伴在身边,长大一些接到身边,却只看到孩子这个习惯不好、那个行为不对,各种指责,别说疗愈创伤了,甚至在原来的创伤上又增加了新的创伤。

有些孩子在家长身边长大,但因为家长的教养方式比较严厉或者习惯忽略孩子,也是孩子成长中创伤来源之一。

奉行严厉教养方式的家长,通常自己幼年成长中遇到的也是严厉的长辈。他们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才、有批评才会长记性。

一些严厉的责骂方式,的确会加深孩子对某个言行的记忆,因为大脑的记忆方式有一个特点——带有情绪的事件,更容易被记住。但,这种记住是因为害怕、恐惧或者愤怒的情绪才被记忆下来,并不是让孩子更加主动积极、自信勇敢的动力,而是为了避免类似不适记忆再次发生的本能。

所以,如果真的要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好好理解并践行幸福双翼体系中,培养孩子自信心的一个工具——肯定341法则。在保持良好感觉的基础上,让孩子愿意主动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主动地汲取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方式。

之前有接触过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他会因为弄掉一点蛋糕而骂自己“没用”,玩游戏落后几秒,他就咬牙切齿地打自己的头。如此种种,跟小时候家长对他的教养方式有关。

男孩的爸爸之所以在孩子青春期来学习,也正是为自己以前的暴力教育“买单”。这个男孩说,他记得小时候写作业,写得不对,爸爸就坐在旁边用棍子之类的打他。

从爸爸拿着棍子守着写作业的孩子开始,已经在给孩子制造压力和紧张,这份压力和紧张,长期持续,孩子就形成一份信念——我绝对不能做错,做错就有不好的结果发生。

但,越紧张,反而犯错的几率越大。如此循环往复,创伤就形成了。

大部分情况下,创伤并不是一次就形成的。而是在家长不恰当的教养过程中,日复一日,累积而成。

有一句话说,青春期是检验家长教育孩子成果的关键期。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即便被不恰当地对待,因为还很小,无法表达,更不敢反抗。但到了青春期,在荷尔蒙和自我意识的冲击下,很多孩子就会以各种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

比如,那个男孩,他因为不允许自己犯错、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的任何一个眼神或一句话,都成为让他抓狂和崩溃的导火线。青春期的他,跟人冲突频率太高,没办法在学校继续呆下去。

另一种青春期的呈现方式,发生在自信心较低、性格相对内向的孩子身上。比如,去年接触过几个女孩,都有自己很独特的爱好和特长。但因为习惯了否定自己,无论你告诉她欣赏她什么优点,她们本能的第一反应都是——我怎么可能那么好?

还有一些家长,自己各方面能力很强,自信心很高,看什么事情都觉得“小事一桩”。当自信心较低的孩子在遇到一些挑战时,这种家长容易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挣扎,要么直接帮孩子把事情给搞定了,要么很轻松来一句,“这有什么?你想太多了!”

或许在高自信的家长眼里,那些事件真的太容易解决了。也正是在家长一直以来的“那么简单,你怎么搞不定?”的质疑中,很多孩子对自己的否定越来越多。家长卸下自己固有的标准,看到真实的孩子、看到孩子的真实水平,是明智教育的开始。

如果在此基础上,家长还能通过不带评判的肯定、启发式提问,在孩子内心打开的状态下,跟孩子一起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智慧教育的升级了。

回顾你对待孩子的教养方式,如果存在过于严厉或冷漠的情况,那么,就从此刻起,带着一份觉察,每当“这么简单都不会?”“怎么这么软弱,没事哭哭啼啼像什么?”之类的念头冒出来后,先让自己暂停一下。

暂停意味着,你不再像以前一样吐口而出就是对孩子的否定,而是多了一份可能,感同身受到孩子的内心。心灵有了联结后,再教孩子怎么做,也来得及。

近期新闻曝出很多校园欺凌事件,欺凌的恶劣和凶残程度,让大众气愤不已。但事实上,更高频率的、不那么严重的欺凌,发生在更多人身上。

也因为程度不那么严重,而被大人忽略。殊不知,即便是大人看来小的事件,却可能成为孩子心灵创伤的开始。

那些报导出来的恶性欺凌事件,带给当事人的创伤是不言而喻的——不仅仅是当下被欺负时的身心受伤,还有被公布后大众都知道事实后,那种无处躲藏的创伤。

这时,作为家长,一方面要通过合理手段维护权利、追究责任,另一方面,更需要为孩子提供的支持是创伤处理。帮助孩子更平和、有勇气地面对这些事件。这些创伤逐步处理好,孩子才能够真正不带负担地迎接未来的成长和人生。

今天,我想说说的是大人眼里“小事”的欺凌。

我上小学六年级时,我弟弟上三年级。那年,他班里转来一个女孩。她穿得比较破旧,鼻涕也经常挂在脸上。8、9岁的男孩最调皮,看到这个女孩,就开始起哄,并且给她起了一个绰号,大概意思是很脏很讨厌的意思。

有一次下课,我看到他们一群小男孩把这个女孩包围起来,起哄着叫她的外号。那群男孩也是天真无邪的孩子呀,而且老师们觉得这都是开玩笑,也没有老师管。

我当时跟三年级的小朋友玩得比较多,他们对我也很熟悉。我走过去,女孩那双因为害怕和迷茫而睁大的眼睛,让我现在都记得。出于本能,我大吼了那群男孩,“你们怎么能这样对一个刚来的新同学呢?”小家伙们听我大吼后,边笑着边跑开。

但不是每次我都在现场,也不是每次有人可以站出来给她支持,过了不久,这个女孩又转学走了。我不清楚她频繁转学的原因,但我想这份来自同伴的嘲笑和拒绝,带给她的伤害一定不小。

我自己作为从小到大的“乖乖女”,也曾经历过一次欺凌。一个不太熟悉的女孩,用红色水的笔写了一封充满指责和挑衅的信给我。看完信,我很伤心地哭了,但我不敢去问她为什么。

更让我害怕的是,那天晚自习,几个平时跟她玩得好的女孩,在我上完洗手间出来时,把我围住了,几双犀利的眼神盯住我,警告我“不要告诉老师”, 跟我一起上洗手间的同桌因为害怕先走了。我清楚记得当时被围住时,只有我一个人面对几个气势汹汹的人时的感觉——整个身体是夹紧的,后背是发凉的,大脑一片空白。

还好,她们只是警告了一下就散开了。但这件几乎没什么动静的事件,一直到最近比较多觉察自己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就是欺凌啊!而且这件事带给我的影响,比我原以为的大很多。

任何让对方感到不舒服的玩笑话或者言行,但还强硬去说或做,都可以定义为欺凌!从这个角度来看,欺凌几乎无可避免。回想孩童时代,大孩子欺负小孩子几乎是家常便饭。

这时候,大人的处理方式通常是,被打孩子的家长找打人孩子的家长理论,有些家长明事理还主动道歉,有些家长直接就说,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至于嘛!

我有一个叔叔的儿子,今年十几岁。他从小就是一个内向善良的男孩,在小学时会经常被人调戏欺负。也不是什么大动作,老师和家长也都睁只眼闭只眼过去了。到了初中后,他不敢跟同学玩,同学们也习惯了排斥和嘲弄他,所以去年他打死也不肯去学校了。现在就跟妈妈待在家。

对于这样的孩子,尤其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一方面,及时觉察孩子在外面与他人互动的情况,如果有被嘲弄的事件发生,先不忙着理论,而是关注孩子的感觉。此时,家长哪怕只是懂得简单的正向触点的方式,给孩子舒缓情绪,都是极大的帮助。

另一方面,从生活的点滴之处,发现孩子值得肯定的地方,不断加强孩子对自己的正向感觉,进而更加自信。只有当一个人更加自信时,面临不公平待遇,才敢于说不。当一个人敢于说不时,被欺凌的概率和欺凌带来的创伤,都会降低很多。

无论你的孩子被欺凌,还是欺凌他人,都需要引起重视。一般欺凌他人的孩子,自己本身在家庭中感受到的爱和温暖就很少,无法感同身。甚至,欺凌他人,是这些孩子释放自己不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所以,不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都在向家长传递一个信息——我们的孩子感受到的爱太少了,内心的归属感太少了。如何行动起来,用自己的改变,带给孩子更多爱和归属,是太多家长要学习的课题了。

以上3种常见的创伤来源,某种程度上也是相互关联的。

例如,家长过于严厉的家庭,孩子通常要么比较自卑,容易成为被欺凌对象;要么,孩子的性格比较主动直接,在家庭里没有得到的安全和归属,通过欺凌他人来发泄。

创伤已经发生,家长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呢?

※ 这里说的是情绪,不是任何事件或言行都要接纳。可以不接受孩子的行为,但情绪和动机需要得到无条件的接纳。

如果幼年孩子因为跟家长分开,比较敏感脆弱,喜欢掉眼泪,那么在孩子哭的时候,家长什么都不要说,陪着他、抱着他。这种允许和接纳的方式,是疗愈孩子创伤的重要方式。

如果孩子曾经经历过一些欺凌事件,即便在你看来不是什么大事,那么问问孩子的感觉,询问孩子需要自己帮忙做些什么,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关爱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凡是对孩子情绪感受的认可,以及传递“无论怎样,我都爱你”信息的言行,都是让孩子重新找回那份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方式。

“妈妈不让你玩水,你很生气呢!妈妈在旁边陪陪你,直到你感觉好一些吧!”

“刚刚妈妈太着急了,大声吼了你,你很难过。妈妈可以抱一下你吗?”

“你想去上网,爸爸不允许,你看起来很生气。需要爸爸做些什么让你感觉好一些呢?。”

这时,如果家长能够懂得一些简单的情绪创伤处理技巧,就更好了,就能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为孩子做些处理,而不至于持续累积最后爆发。

所谓的处理好自己,是指——很多家长自身成长中有很多创伤或者议题没有处理,孩子很多言行容易勾起家长的情绪反应。

比如,很多爸爸看到孩子哭非常受不了。其实是这些爸爸在成长中,不被允许哭的创伤体验被勾起来,会让爸爸们很难受。此时,如果家长有智慧觉察自己,“为什么孩子一哭我就难受呢?”带着这份觉察去学习或了解背后的原因,哪怕仅仅是理论上的了解,家长内心就会释然很多,进而可以更平和地面对孩子。

有些家长在孩子某些问题发生时,情绪比孩子还激动,这时很容易因为情绪发泄给孩子造成二次创伤。

之前有个妈妈,十几岁的儿子因为在课堂中顶撞老师被请家长。到了办公室,老师校长一排而坐,爸爸妈妈和孩子坐在对面。爸爸受不了这个压力,立马走到孩子面前踢了孩子一脚,训斥孩子几句,向老师证明自己没有偏袒孩子。

妈妈因为学习过,她深知,越是这种时候,孩子的内心也需要感受到支持。她平静地向老师表达了歉意之后,当面没有直接跟儿子说什么,只是一直拍着他的肩膀。事后跟孩子交流了解到,孩子因为听到老师经常说他的一句否定的话,而情绪激动没控制好自己。

妈妈肯定了孩子希望自己被尊重的需求后,孩子更愿意跟妈妈交流,妈妈才一步步引导孩子思考,“这样冲撞老师的方式,是最好的赢得尊重的方式吗?”孩子摇摇头。十几岁的孩子什么道理都明白,但如果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再对的道理也没办法进入孩子内心而已。

家长在事件发生后,是否具备情绪管理的意识和智慧,是有效帮助孩子从创伤中疗愈的重要前提。一个情绪容易激动爆发,或习惯压抑逃避的家长,怎么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心灵创伤的困境呢?

以上只是对孩子心灵创伤的一些思考和总结,希望对各位家长有所启发。家长的觉察和改变,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滋养。

我们的孩子,他们值得拥有更好的成长。

88年生人,喜爱文字,从事家庭教育行业

用文字记录从业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期待更多父母的自我觉醒和改变

始终坚信

我们的下一代值得拥有更好的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4228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3
下一篇2023-02-23

随机推荐

  • 京东自营的花皙蔻是正品吗

    京东自营的花皙蔻是正品。在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可以查到。目前在屈臣氏售卖。另外,该品牌的系列有:黑松露深润胶原弹力面膜系列、氨基酸绵密卸妆洁颜泡系列、薄荷草本控油净透系列、野蔷薇高保湿系列、碧玺石花蕊焕白系列、孔雀石白茶抗氧化青春系列、毛

    2023-12-14
    98300
  • 伊丽莎白雅顿42ml多少颗,雅顿28毫升多少颗

    在众多护肤品当中有人在使用伊丽莎白雅顿胶囊,这款胶囊对皮肤的补水有帮助,而且能紧致皮肤,淡化皱纹,修复破损的细胞,那么伊丽莎白顿40毫升有多少颗?雅顿28个毫升有多少颗?我们来了解一下。伊丽莎白雅顿42毫升胶囊大约有90粒左右,每一粒里面都

    2023-12-14
    31600
  • 喜美恩淘宝买的靠谱吗

    喜美恩是医学护肤品,就是我们常说的药妆护肤品,喜美恩牌子的最出名的功效就是强效保湿,还有祛痘,抗敏。喜美恩是属于一个健康管理公司,他们以健康护理皮肤为目标,提倡消费者为皮肤制定健康全套的护肤方案,这样效果也更快,他不同于平常我们使用的医美护

    2023-12-14
    31100
  • 用了含铅汞的化妆品会怎么样的后果

    会导致色素脱失,皮肤刺激,造成的皮肤损伤,失眠乏力,头疼等症状。一、化妆品中如果含有铅和汞是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而且不止是肾和肝脏。铅会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骨骼造血功能造成危害;含有汞化合物的物体会对人体骨骼、肾、肝、脑等造成伤害。二

    2023-12-14
    21800
  • 广州化妆品小样在哪批发

    (一)广州美博城广州美博城成立于2003年,主要是做一些国内外比较小众的日化品,一共有六层,分为ABC座。负一楼主要是美发产品为主,例如洗发水,假发等等;一楼是美容护肤,美甲,彩妆居多,甚至还有个别医美产品;二楼的话是包装的,几乎各种纸盒瓶

    2023-12-14
    27500
  • 中国化妆品十大名牌有哪些

    中国化妆品十大名牌有:1、百雀羚品牌成立时间:1931年百雀羚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国产护肤品牌,其品牌历史悠久,一直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天然温和的优质护肤产品,产品品质深受国人信赖。2、自然堂品牌成立时间:2001年自然堂是2001年成立于上海的

    2023-12-14
    18100
  • 十大抗皱护肤品排行榜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想抚平岁月的痕迹,那么看这个就没错了。Olay紧致小白瓶是抗皱界的一把好手,常年活跃于各大美妆论坛和美容帖子中。它的主要成分是B3(烟酰胺)、胜肽组合、米肌醇等,这些都是能够有效抗皱的得力干将。主要是通过促进肌肤胶原蛋白产

    2023-12-14
    20200
  • 轻素护肤品怎么样

    轻素护肤品不错。轻素品牌质优价廉,性价比很高,所有轻素牌产品均已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轻素护肤品是正规的产品,轻素生姜洗护套装包装精美,外观大气,属于是中高端产品。同时企业的物流配送运输速度快,客服热情周到,耐心细致,它的产品主要适用年

    2023-12-13
    29000
  • 蓝色妖姬是谁

    短视频博主皮小浪。通过抖音官网了解到,蓝色妖姬是短视频博主皮小浪自创的一种油腻穿搭,每次发视频都会以一身蓝色西装,蓝色紧身裤,非主流发型的装扮现身,经常受到网友的调侃。短视频博主皮小浪是抖音短视频平台的一位短视频博主,其穿搭方式迅速火爆全网

    2023-12-13
    198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