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的意思是可以看见;可以想见、推论。
出处:
《易·乾》:“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史记·孝武本纪》:“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
《汉书·郊祀志下》:“公孙卿曰:‘仙人可见,上往常遽,以故不见。’”
宋·范仲淹《老子犹龙赋》:“忘机而沉梭是拟,著经而负图可见。”
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三:“武帝天汉大始闲,募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虽数逾惠帝 时八倍,然后世正使匮乏极,亦何肯出此令,可见当时钱之艰得也。”
例句:
1、小草,随处可见,多么不起眼,甚至有时侯走路会因为没注意而被踩到。可小草那不可磨灭的生命力确实让我时时振撼着。
2、皎洁的夜光隐藏着一丝忧愁的思绪,可见今晚的月光不是那么明亮,难怪有黯光入我室。
3、尖刀似的小山,挑着几缕乳白色的雾,雾霭里,隐约可见一根细长的线。
4、童年是五颜六色的,有趣的事随处可见,可是,这件事总却让我挥之不去,同时也带给我欢乐,更为我的回忆增添了色彩。
5、远处,村庄、河流、树木隐约可见。太阳升高了,雾也渐渐散了,天显得更蓝了。
1. “见”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动】 (会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
本义:看见,看到) 同本义〖seecatchsightof〗 见,视也。——《说文》 未见君子。
——《诗·周南·汝坟》 利见大人。——《易·乾》 见龙在田。
——《易·乾》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
——《韩非子·主道》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 见两小儿辩斗。
——《列子·汤问》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虎见之。
——唐·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里寻常见。——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又如:见雌雄(看到结果);见人(见证人);见喜(出痘疹的忌讳说法);见不过(看不惯;见不得);见头知尾(比喻聪明透顶) 进见;会见〖meetcallon〗 往见楚王。
——晋·干宝《搜神记》 见蔡桓公。——《韩非子·喻老》 扁鹊复见。
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又如:见驾(参见皇帝);见面挂脚(古时风俗新娘拜见公婆和诸姑姊妹时,所奉上作为见面礼的刺绣鞋面);见礼(朝见之礼) 遇到;碰见〖eintocontacithbeexposedto〗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
——《左传·桓公元年》 又如:这种药怕见光;见齿(露齿而笑);见顾(光顾);见难(遇到危难);见礼(受到礼遇) 指死——主要用于口语中〖kick〗。如:见阎王 听到〖listen〗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东揖山东隆准公。
——李白《梁甫吟》 又如:见说(听说);见话(听说,听讲) 观察;知道;了解〖observeknow〗 道在不可见。——《韩非子·主道》 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官。
——李贺《感讽》 又如:见几(明察事物细微的倾向);见知(知道);见便(识相;知趣) 比试;较量〖match〗。如:见高低;见阵(交战,对阵);见仗(交战) 见 见 jiàn 【名】 看法,见解〖opinion〗 敢陈愚见。
——《晋书·王浑传》 又如:依我之见;政见;我见;各抒己见;各执己见;固执己见;主见 见识〖view〗。如:浅见;偏见;见趣(见识情趣);见短(见识短浅) 见 见 jiàn 【助】 表示被动,相当于“被”〖be+过去分词〗 不见保。
——《孟子·梁惠王上》 见犯乃死。——《汉书·李广苏建传》 诚恐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悲独见病。——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见笑于人;见笑于人;见重于当时;见执(被捉拿);见罔(被诬陷枉屈);见害(被害);见款(承蒙款待)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见辱问于长者。
——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见告;见示;见教 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如:碰见;闻见;听见 见 见 jiàn 【形】 现有的〖available〗。
如:见力(现有的兵力);见子(现有的儿子);见兵(现有的士兵);见卒(现有的士卒) 明显的〖visible〗。如:见证;见人(证人) [方言]∶每〖every〗 贤弟若如此,见常也显你的好处。
——《水浒传》 又如:见常(平常);见年(每年);见天见地(每天);见天见晚(每日每夜) 另见xiàn。
2. 关于 见 在文言文当中的含义“见”在文言文当中的含义:古文中常用作助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用在动词词尾,表示完成、实现。
一、基本字义
见
1、看法~解
2、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3、接触,遇到:怕~风。~习。
4、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5、(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6、会晤:会~。接~。
7、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8、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见,视也。从儿,从目。凡见之属皆从见。
白话版《说文解字》:见,视,看。字形采用“儿、目”会义。所有与见相关的字,都采用“见”作边旁。
三、组词
1、见背jiànbèi
长辈去世
2、见长jiàncháng
在某方面具有超过别人或一般水平的能力。
3、见称jiànchēng
受到人们的称赞。
4、见到jiàndào
碰上,遇到。
3. “见”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拜托各位了 3Q【动】 (会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
本义:看见,看到) 同本义〖seecatchsightof〗 见,视也。—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5323466—《说文》 未见君子。
——《诗·周南·汝坟》 利见大人。——《易·乾》 见龙在田。
——《易·乾》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
——《韩非子·主道》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 见两小儿辩斗。
——《列子·汤问》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虎见之。
——唐·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里寻常见。——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又如:见雌雄(看到结果);见人(见证人);见喜(出痘疹的忌讳说法);见不过(看不惯;见不得);见头知尾(比喻聪明透顶) 进见;会见〖meetcallon〗 往见楚王。
——晋·干宝《搜神记》 见蔡桓公。——《韩非子·喻老》 扁鹊复见。
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又如:见驾(参见皇帝);见面挂脚(古时风俗新娘拜见公婆和诸姑姊妹时,所奉上作为见面礼的刺绣鞋面);见礼(朝见之礼) 遇到;碰见〖eintocontacithbeexposedto〗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
——《左传·桓公元年》 又如:这种药怕见光;见齿(露齿而笑);见顾(光顾);见难(遇到危难);见礼(受到礼遇) 指死——主要用于口语中〖kick〗。如:见阎王 听到〖listen〗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东揖山东隆准公。
——李白《梁甫吟》 又如:见说(听说);见话(听说,听讲) 观察;知道;了解〖observeknow〗 道在不可见。——《韩非子·主道》 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官。
——李贺《感讽》 又如:见几(明察事物细微的倾向);见知(知道);见便(识相;知趣) 比试;较量〖match〗。如:见高低;见阵(交战,对阵);见仗(交战) 见 见 jiàn 【名】 看法,见解〖opinion〗 敢陈愚见。
——《晋书·王浑传》 又如:依我之见;政见;我见;各抒己见;各执己见;固执己见;主见 见识〖view〗。如:浅见;偏见;见趣(见识情趣);见短(见识短浅) 见 见 jiàn 【助】 表示被动,相当于“被”〖be+过去分词〗 不见保。
——《孟子·梁惠王上》 见犯乃死。——《汉书·李广苏建传》 诚恐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悲独见病。——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见笑于人;见笑于人;见重于当时;见执(被捉拿);见罔(被诬陷枉屈);见害(被害);见款(承蒙款待)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见辱问于长者。
——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见告;见示;见教 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如:碰见;闻见;听见 见 见 jiàn 【形】 现有的〖available〗。
如:见力(现有的兵力);见子(现有的儿子);见兵(现有的士兵);见卒(现有的士卒) 明显的〖visible〗。如:见证;见人(证人) [方言]∶每〖every〗 贤弟若如此,见常也显你的好处。
——《水浒传》 又如:见常(平常);见年(每年);见天见地(每天);见天见晚(每日每夜) 另见xiàn。
4. 入,计,见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入rù (1)(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2)同本义 [entere into]入,内也。
——《说文》他人入室。——《诗·唐风·山有枢》就不欲入。
——《庄子·人间世》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左传·文公十六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又如:入门问讳(到别人家里,先需了解人家先祖名讳,以便谈话);入对(进宫回答皇帝的问题);入览(看到);入迁(从外地迁到京城做官);入学(童生考取秀才);入山;入口;入帘(科举时期,考官进场阅卷)(3)参加, 加入 [joinbe a dmitted tobee a member of]室人入又。
——《诗·小雅·宾之初筵》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又如:入舍布袋(上门女婿);入舍女婿(入舍);入释(参加佛教;进入佛门);入舍(做上门女婿);入脚(进身;指搭上关系);入队;入伙;入金马、登玉堂(考进翰林院。
金马、玉堂指汉代的金马门和玉堂殿);入局(加入赌局);入团(4)交、交纳 [pay]入其社稷之臣于秦。——《战国策·秦策》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汉·贾谊《论积贮疏》又如:入粟(交纳一定数目的钱捐取功名)(5)接纳;采纳 [accept]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周礼·地官·媒氏》其臣箴谏以不入。
——《国语·吴语》野人莫敢入王。——《史记·楚世家》商君亡秦归魏,魏怒不入。
——《史记·魏世家》时上颇厌兵,入其言。——罗大经《鹤林玉露》(6)与…相适应 [conform to]曲直之不相入。
——《淮南子·主术》。注:“中也。”
又如:入式(合乎程式);入道;入彀(7)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go to court]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汉·贾谊《过秦论上》项伯即入见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又如:入阁拜相(进入内阁,成为宰相);入王(入朝晋见天子);入侍(入朝侍奉);入见(入宫进见);入宦(入官为仆隶);入相(入朝为宰相);入宿(入宫值宿);入贺(入朝庆贺)(8)到达 [attain]寒雨连江夜入吴。——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又如:入月(妇女孕期足月);入玄(达到玄妙的境界);入来(到来;进来);入脚(到临,开始);入圣(达到圣人的境界)(9)侵入 [invade]获大城焉曰入之。
——《左传·文公十五年》英法联军自海入侵。——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又如:入犯;入抄(侵入抄掠)(10)占据 [一个地方或位置] [take in]乃入据陈(地名)。
——《史记·陈涉世家》又如:入席;入列;入主(外族进入中原作统治者);入官(从政,做官)计jì (1)(会意。从言,从十。
“言”有数(shǔ)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
本义:算账;总计;计算)(2)同本义 [countputecalculate]计,会算也。——《说文》计数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
——《管子·七发》学书计。——《礼记·内则》命农计耦耕事。
——《礼记·月令》计亿事。——《国语·郑语》。
注:“算也。”计日而待。
——诸葛亮《出师表》计日以还。——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而计其长。
——明·魏学洢《核舟记》蹄躈各千计。——《聊斋志异·促织》又如:计会(计算账目;秋后算账;谋划,部署);计口(按人口计算);计度(安排生活用度);算计(估计)(3)计较;关心于 [be concerned about]以六计弊群吏之治。
——《周礼·太宰》主逼畏不敢计。——《资治通鉴》又如:计惜(计较与吝惜);计争(计较争执);计功谋利(计较功名,谋求私利);不计报酬(4)商议;谋划 [discussscheme]计,谋也。
——《广雅》以能遂疑计恶。——《国语·吴语》。
注:“虑也。”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非计久长。长安君计短。
计之曰。——唐·柳宗元《三戒》又如:计不得售;计处(考虑;谋划);计画(计虑;谋划);计开(列写出来);计事(商议大事);计奏(商议后奏请);计办(商议办理);商计(5)考察;审核 [inspectcheckexamine and verify]料敌计险。
——《孙子兵法·威王问》又如:计勘(审核勘验);计制(审核规格)计jì (1)算法;算术 [algorithmarithmetic]。如:计历(算历)计簿 [account book]。
如:计筹(计簿。记载户口、垦田、钱粮出入之数的簿册)呈送计簿的官吏 [official for escorting account books]。
如:计节(计吏所持的符节);计车(计吏所乘的车)(2)计策;计谋 [planstratagem]计者,事之本也。——《战国策·秦策》计者,所以定事也。
——《韩非子·存韩》吾计已决。——汉·刘向《列女传》计无所出。
——晋·干宝《搜神记》何以为计。——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又如:计疏(计谋疏失);计智(智谋);缓兵之计;失计;巧计;空城计;苦肉计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的仪表 [gagemeter]。
如:静电计;体温计;温度计;安培计(3)生计,谋生手。
5. 经纬,班,右,见在古代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经纬:1、织物的纵线和横线。
比喻条理、秩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
孔颖达疏:“言礼之于天地,犹织之有经纬,得经纬相错乃成文,如天地得礼始成就。”唐欧阳行周《送洪孺卿赴举序》:“观经纬机杼,则重绵绣段,日日当成。”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纸织字画》:“闽中永春州织画,以罗纹笺翦为片,五色相间,经纬成纹。”2、指道路。
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周礼·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汉郑玄注:“经纬,谓涂也。”
贾公彦疏:“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三国魏曹操《度关山》诗:“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3、规划治理。《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
《旧唐书·褚无量传》:“其义可以幽赞神明,其文可以经纬邦国。”清姚鼐《扬雄目录序》:“盖谓圣人之道,原本盛大。
以仁义中正,顺播于万事,惟变所适,而物得其理。于是作《易》以教世,错综万端,经纬人事。”
4、指文章结构的纵横条理。晋陆云《与平原书》之十一:“文章当贵经纬。”
清薛福成《海关徵税叙略》:“余受而阅之,条分件系,经纬分明。”5、经书和纬书。
《晋书·隐逸传·宋纤》:“隐居于酒泉南山,明究经纬,弟子受业三千余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俗间儒士,不涉群书,经纬之外,义疏而已。”
《宋书·礼志四》:“自经纬坟诰,都无一月两献,先儒旧说,皆云殊朔。”6、谋划;计谋。
宋杨简《石鱼偶记》:“夫士大夫幼而学,壮而行,其胸中固自有经纬。”明张四维《双烈记·乞恩》:“我只道二贼胸中实有经纬,原来无计。”
郭沫若《黑猫》七:“幕后一定还有些什么经纬的,我不知道当时的内幕是怎样。”7、经线、纬线或经度、纬度的合称。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所谓地学者,以地舆为纲,而一切测量、经纬、种植、车舟、兵阵诸艺,皆由地学以推至其极者也。”黄宗英《大雁情》:“不等到各自背囊里的杂食交换着吃完,就已天南地北、从古到今,数着地球的经纬,谈个没够了。”
班:动词义:1、会意字。从珏从刀。
金文,中间是刀,左右是玉。象用刀割玉。
本义:分割玉。2、分瑞玉。
瑞玉是古代玉质的信物,中分为二,各执其一以为信。班,分瑞玉也。
——《说文》班瑞于群后。——《书·舜典》3、分开;离群。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4、赏赐;分给。
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5、分布;铺开。
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6、颁布。
后作“颁”。周公…制礼乐,班度量,而下大服。
——《汉书·翟方进传》7、返回。请班师。
——《左传·襄公十年》。注:“还也。”
8、排列。班位于天下。
——《韩非子·存韩》名词义:1、职位等次;位次;等级。班在九人。
——《左传·文公六年》。注:“位也。”
徐勉为吏部尚书,定为十八班。——《隋书·百官志》2、序列;排列等级。
班,次也。——《小尔雅》班,列也。
——《方言三》班,序也。——《广雅》3、引申朝班。
指朝庭上臣下所站的队列。班朝治军。
——《礼记·曲礼》使鲁为其班。——《左传·桓公六年》4、按照职务或为某种需要而编成的组织。
也指旧时对剧团的称呼。如:班首(班头;为首的);班本(指戏文本)。
5、按时在教员指导之下学习同一学科、听教员讲授或进行有指导的讨论或演习的一群学生的组织。6、现行军队的基层单位,在排以下。
7、一天之内按工作时间划分的段落。8、指妓院。
如:班子(方言。指妓院)。
9、姓。形容词义:1、通“斑”。
杂色,亦指杂色斑点或斑纹。纷总总其离合兮,班陆离其上下。
——屈原《离骚》有妇人出于室者,发班白,衣缁布之衣。——《晏子春秋·外篇》班白者不徒行。
——《韩非子·外储说左》2、定时开行的。量词义:1、用于人群。
忙出来吩咐雇了两班脚子。——《儒林外史》2、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
右:动词义:1、会意字。从口从又(手)。
口手并用帮助别人。本义:右助。
见《说文》。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佑”。
2、助;帮助。后多作“佑”。
右,手口相助也。——《说文》。
字亦作佑。右者,助也。
——《易·系辞》以左右刑罚。——《周礼·士师》。
注:“左右,助也。” 王右伯舆。
——《左传·襄公十年》。注:“助也。”
保右命之。——《诗·大雅·嘉乐》3、尊崇;崇尚。
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淮南子》。
高诱注:“右,犹尊也。”4、保佑。
后作“祐”。祐、右实同字。
今据许书,凡助为右、为佑,神助则为祐。——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保右命尔。
——《诗·大雅·大明》维天其右之。——《诗·周颂·我将》是天反复右我汉国也。
——《汉书·翟义传》5、通“侑”。劝食。
一朝右之。——《诗·小雅·彤弓》既右飨之。
——《诗·周颂·我将》以享右祭祀。——《周礼·春官·大祝》名词义:1、右手。
右秉白旄以麾。——《书·牧誓》范蠡乃左提鼓,右援,以应使者。
——《国语》2、右手一边的。
6. "见"在古文(文言文)中读做什么不能一概而论。读jiàn的时候更多,一中学语文课本为例。见的用法主要有:先说读jiàn的情况
一、动词。
1、看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子见夫子乎 ?
2、会见。私见张良,具告以 事。
3、拜见,谒见。曹刿请见。 冉有、子路见于孔子曰
4、召见,接见。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暴见于王。
二、名词。
1、看见的东西。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2、见解,见识。 汝真女子之见。
三、介词。
1、表被动,相当于“被”。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下面说读xiàn的情况,
1、引见,使。。见。胡不见我与王?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2、同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风吹草低见牛羊。
从上可知,见的读音不能一刀切,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 哪些文言文的句子的“见”字是被的意思 在线等 急第一,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称代前置的宾语),而且句中要出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主动者)。如:“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我当初回家时,府吏嘱咐我。“见丁宁”即“丁宁我”。又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我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丢下我死去。这里“见背”即“背我”。
第二,用在及物动词之前表被动,而句中不出现动作的施事者,相当于“被”。“被”是介词。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想要(把和氏宝玉)给秦国,只怕秦国的十五座城不能得到,白白的被欺骗。“见欺”即“被欺”。又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诚实却被怀疑,忠心反倒受到诽谤。“见疑”即“被怀疑”。
第三,有些句子中,“见”和“于”搭配起来使用,也表被动。但是起表被动作用的主要是“于”,“见”与“于”相照应。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住赵王。又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我被见识广博的人笑话。
第四,“见”一方面表被动,另一方面指代自己,这种用法不多见。如:“事理如此,实为见诬。”(《晋书·太子遗妃书》)——事实、道理像这样,实际是我被诬陷。这里,“见诬”即“我被诬陷”。
第五,“见”还有“被认为”的意思。这种用法也很少见。如:“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韩非子·说难)——(被游说的人)要名声显赫,而你却用丰厚财利去劝说他,就会被认为你品节不高,并以地位低的人看待你,一定会遭到永远的抛弃。“见”即“被认为”。
2. 文言文中“见”字的古义
1、“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例句:图穷而匕首见。——《战国策·燕策》。
译文:地图展现到尽头,匕首出现了。
2、介绍,推荐。
例句: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译文:向皇上推荐我。
例句:军无见粮。——《史记》。
译文:军队里面没有现成的粮食了。
4、现在。
例句:供状人刘玉娘,见年三十五岁。——元·孟汉卿《魔合罗》。
译文:状人刘玉娘,今年只有三十五岁。
5、观察;知道;了解。
例句:道在不可见。——《韩非子·主道》
译文:道,就在于它的不可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见
3. 关于 见 在文言文当中的含义“见”在文言文当中的含义:古文中常用作助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用在动词词尾,表示完成、实现。
一、基本字义
见
1、看法~解
2、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3、接触,遇到:怕~风。~习。
4、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5、(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6、会晤:会~。接~。
7、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8、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见,视也。从儿,从目。凡见之属皆从见。
白话版《说文解字》:见,视,看。字形采用“儿、目”会义。所有与见相关的字,都采用“见”作边旁。
三、组词
1、见背jiànbèi
长辈去世
2、见长jiàncháng
在某方面具有超过别人或一般水平的能力。
3、见称jiànchēng
受到人们的称赞。
4、见到jiàndào
碰上,遇到。
4. 古文中“见”字的用法有哪些”见“字有两个读音,分别为jiàn和xiàn。
用法如下:
一、作动词
(1)遇见;碰见。如: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译:儿童碰见我不认识我。
(2)拜见,谒见;又指会见 。如:《战国策·齐策一》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译:于是,邹忌上朝廷拜见齐威王。
(3)召见;接见。如:西汉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译: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
(4)知道;懂得。如:宋代陆游的《示儿》:“乃翁见事可怜迟。”译:于是老翁懂得事情那么迟。
(5)听见;听到。如:清代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总不许见哭声。”译:总是不停听到哭声。
二、作名词
(1)看见的东西。如:北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译:进去越深入,那么进去里面就更困难,但所看见的东西就越奇特。
(2)见解、见识。如:元末明初罗贯中的《失街亭》:”汝真女子之见。”译:你真是女子般的见识。
三、作副词
(1)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如:西汉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译: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
(2)副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如:《玉台新咏》中的《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译:你既然如此记念我,那么过不多久就希望你来(接我)。
词组:
见得 jiàndé:看得出来;可以确定。
见地 jiàndì: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
情见[qíng xiàn]:情感流露。
见粮[xiàn liáng]:现存的粮食。
自见[zì xiàn]:自我表白;显露自己。
见多识广 jiànduōshíguǎng:指见闻较多,经验学识丰富广泛。
5. 古文中的“见”字的翻译有哪些见见(会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
本义:看见,看到)见,视也。——《说文》未见君子。
——《诗·周南·汝坟》利见大人。——《易·乾》见龙在田。
——《易·乾》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见而不见,闻而不闻。
——《韩非子·主道》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见两小儿辩斗。
——《列子·汤问》儿童相见不相识。——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虎见之。
——唐·柳宗元《三戒》歧王宅里寻常见。——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见雌雄(看到结果);见人(见证人);见喜(出痘疹的忌讳说法);见不过(看不惯;见不得);见头知尾(比喻聪明透顶)进见;会见 往见楚王。
——晋·干宝《搜神记》见蔡桓公。——《韩非子·喻老》扁鹊复见。
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又如:见驾(参见皇帝);见面挂脚(古时风俗新娘拜见公婆和诸姑姊妹时,所奉上作为见面礼的刺绣鞋面);见礼(朝见之礼)遇到;碰见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
——《左传·桓公元年》又如:这种药怕见光;见齿(露齿而笑);见顾(光顾);见难(遇到危难);见礼(受到礼遇)指死——主要用于口语中 。如:见阎王听到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东揖山东隆准公。
——李白《梁甫吟》:见说(听说);见话(听说,听讲)观察;知道;了解 道在不可见。——《韩非子·主道》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官。
——李贺《感讽网上查的。
6. 程门立雪当中文言文见字是什么意思在程门立雪中“见”是拜见的意思。
程门立雪原文: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433626530曰龟山先生。
翻译: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人。小的时候非常聪颖,善于写文章。
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拜师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程颢死了以后,杨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在打瞌睡,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恭敬地站在一旁没有离开,等到程颐睡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7. 文言文典型字的各个意思走(跑的意思)吾(我的意思)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第 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 *** 彩不同。
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
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
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
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借 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 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 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
8. 常见的文言文的几个字的意思``1.于 .引出动作的时间等 2.表示比较 3.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动词词头,无义. 于 於 yú 〔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
——《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
——宋·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于:介词,到。)——清·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告之于帝。
——《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唐·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不拘于时。
——唐·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
——清·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甚于妇人。
——《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
——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
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于 2.为读二声时,1.为是动词,解释为:以为、认为……2.用在句末时,是语气词3.表被动时,是介词。 读四声时,是介词,当“替”讲3.以1.用. 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率领 《左传》”宫之奇其以其族行” 3.认为,以为 。
4.原因《列子》 “宋人执而问其以” 5.介词。在……时候;凭借……身份;因为(“孙膑已此名显天下”)。
6.连词。用法相当于“而” 7.和“上”“下”等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如“以上”;“以东”。 11.通假字,“已”,已经。
《史记》“固以怪之以” 以 1.作介词 则以铁范置铁板上 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拿 凭 因为 2.作连词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可译为“来” 3.作动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认为4.其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
三缄~口。独行~是。
自食~果。 ◎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
~余。~次。
文如~人。名副~实。
言过~实。 ◎ 那里面的:~中。
只知~一,不知~二。 ◎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 ◎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 ◎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
大概~。5.而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
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6.然然 rán ㄖㄢˊ 对,是:~否。不~。
不以为~。 以为对,答应,信守:~纳(以为对而采纳)。
~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