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由于农村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管或亲戚代管,成了“留守儿童”,因此,家庭教育十分缺乏。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从而造成了孩子内向、孤僻、的性格。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1、进入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尊心也日趋强烈,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同学总是左顾右盼,看看其他同学举手了没有,当看到别人都没有举手,就心想连优秀的同学都不会,看来这个答案大概不会是我想得这样简单吧,本来能回答的问题不敢举手回答。
2、存在害怕心理。有的学生怕批评和嘲笑,忧郁自尊心强,面子观点重,本来能回答的问题又怕回答错误了,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和同学们的嘲笑。
3、少数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未听清提问的问题。有的就没听老师的讲,根本更没有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对问题没有十成的把握,所以犹豫、观望,就无法举手。
4、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和学生人数多,教师不可能请每一位举手的同学都回答问题,有时提问时留的时间又太少,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等,故使许多同学没有机会举手发言,久而久之就慢慢的形成了不举手的习惯。
如下:
估计班里的同学都知道,我不爱举手发言,都猫在下面,静静倾听着别人的回答。
记得有一次,老师出了个题目,我觉得达到十全十美没问题,便认真思考起来。不对,不对,咦?没有那么简单,怎么办?正想着,又冒出一个答案,这次又感觉是错的。
我没有更好的答案了,只能战战兢兢的举起手。但老师已叫了其他同学,只见她用坚定的语气报出了跟我一模一样的答案,老师表扬了她呢!天呐,我是好不容易才抓住举手的好时机的,偏偏被别人抢答了!真是惨,我太难过了。
还有一次,是读书环节,那段里的生字好多不确定,但大家陆陆续续举手,我有些不好意思了。再定睛一看,林良鑫都自信地举手了,好厉害!只见胡老师的目光锁在我身上,仿佛在问:“哟!你真的不举?错过很可惜哦!”
我开始祈祷:不要叫我,不要叫我,胡老师不要叫我,千万不要叫我!可老师还是叫了我。我读了出来,胡老师说:“很好嘛!为什么不举手?”我坐了下来,呼了口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