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清初的“剃发”之后,汉族那些宁死也不抛弃传统蓄发的人早就消失了。但是到了清朝末年,经历了列强的侵略,满清的旗辫也剪掉了,中国人的形象也逐渐变成了今天的短发。然而,在此之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影响,汉族是不会轻易减掉自己的头发的。
清朝以前,汉族男孩八九岁以前不束发,头发自然下垂,这叫“垂髫”;八九岁以后到十五岁时,头部两侧打两个结,称为“总角”;十五岁的时候把总角解散了绑成一束,但是没有冠;二十岁时,开始行冠礼,一般来说,成年人的头发需要扎起来,是古代男子束发。
与如今的审美不同,古代的男子以束发和盘发的形象示人,这也让很多人并不是很理解,为何区区一届男子却要和女子一般盘发束发。其实这也是因为古代对于儒家思想的深入尊崇,在《孝经》中所说的,头发不可以随便裁剪,体之发肤,受之父母。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才会让男子不轻易剪发,而是在头发长长后束起。
一、儒学思想的至高无上,让古代人们有不一样的形象在古代儒家思想至高无上,所以一直以来也是将儒家思想放在生活当中,对于儒家思想中的每一部著作都有深入的了解,所以一直以来古代的所有人都将自己的形象与儒家思想中所描绘的形象多有契合。束发和盘发便是儒家思想当中的一部分,所以一直以来中国古代男子都会艺术发和盘发的形式存在,这样的形式也是为了能够展现出自己对于儒家思想的尊敬。
二、跟随风尚,与众人发束一致在古代,为了能够不让自己独树一帜,很多人都会选择和其他人一样的发型或者衣着,所以一直以来或许更多的人并不是十分了解儒家思想,但是为了能够让自己你和其他人拥有一样的行装所以也会和其他人一样抒发判罚,当然男子的书发盘发是为了能够尊重自己的父母,毕竟体质发肤,受之父母,古代对于这句话的了解也是十分慎重。
无论是怎样的缘由,古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当然一直以来我国古代的习惯都让很多国家有所尊重,我国对于古典文化的传承也都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表现力,所以即使古代男子盘发书法在如今看来也正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体现。无论是否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存在,古代的形象便是如此,所以也都有所流传。
古代男子束发时将头发盘到头顶其实是为了方便农作,这是从农耕时期传下来的一种习惯。在农忙时,低头弯腰是必须的,如果头发不盘起来,就容易挡住视线,不利于便宜行事,于是人们就开始将头发束起来,再用头巾或发绳绑紧,就能保证农作的顺利进行。头发没什么重量,盘到头顶不仅不会太笨重,还可以在夏天替头顶遮挡太阳,在冬天保护头顶不被冻伤。
男子束发,一般都是将头发拢在一起,作成发髻的样子,然后再结发戴冠。第一步就是将头发梳整齐,拢到头顶处,再用发圈将头发扎起来,作马尾状;第二步就是将头发从发圈处抽出一点弧度来做成发髻,再用簪子插入发髻之中,将发尾扯紧,使得簪子在发髻中固定住;第三步就是将余发环绕发髻盘起来,最后戴上冠或方巾就可以了。若要说个比喻,大概就是现在的半扎丸子头的盘发步骤。
因而,男子盘发和女子又不一样,女子盘发靠簪子,盘好的头发只需要将簪子抽掉,头发便会散落,然而男子盘发还要多一样东西,譬如头巾,就算将簪子抽掉,头发也会安安稳稳的待在头巾里。当然了,寻常百姓的头巾不过是一节布料,而文人雅士们更爱用儒士方巾,权贵重臣们则更喜爱冠、冕、弁,而明朝时男子束发流行用网巾。
而且男子束发的簪子也要长一些,大约有15-20厘米,比起女式簪子来说款式也要更简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簪子的材质也越来越多,金簪、银簪、铜簪、铁簪、玉簪、木簪,甚至还有石头、象牙和骨头材质的,其做工也有很多不同,镂空、錾刻、镶嵌各有花样,簪子也慢慢从生活必要的实用物品变成了衣着搭配的装饰用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