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病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它的宿主广泛,各种家畜和野生哺乳动物几乎都可以感染。家兔一般为圈养或笼养,自然感染的机会比较少,在疫区一般是通过饮用水和采食带有尾蚴的青草而感染。
少量感染时,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大量感染时可出现贫血、消瘦、体温升高、腹泻、便血,后期出现腹水,最后衰竭而死。发病早期,患病兔肝脏表面散布有许多针尖大小、稍突出于肝脏表面的灰白色的结节。严重感染时,肝脏显著肿大,病变晚期,肝脏多半表面粗糙不平,变硬,出现腹水,脾脏也不同程度肿大。在肠道黏膜表面有灰白色的结节。
本病宿主范围广泛,且生活史复杂,综合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家兔多为圈养和笼养,可采取以下措施:注意饮水和饲料卫生,避免感染尾蚴;患病兔要及时治疗或淘汰;兔粪进行无害化处理;注意消灭中间宿主钉螺,阻断该病的发育循环途径。
治疗该病可用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按每千克体重100毫克,每天1次,连用7天,口服;吡喹酮,按每千克体重50~70毫克,一次口服。
慢性血吸虫病在临床上可以治愈。慢性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在肝脏,虫卵沉积在肝脏或者结肠造成的病变。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大多数的临床表现是慢性腹泻、肝脏功能损害,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肝脏增大或者黄疸。部分患者伴有脾脏增大,门脉压增高的情况。对于慢性血液虫病患者,使用吡喹酮进行治疗时,使得寄生在肝脏和结肠内的虫卵死亡、排泄,就去除了造成功能损害的因素,患者临床症状,会逐步消失。对于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在驱虫治疗以后,应当考虑患者监测上述指标。由于血吸虫卵沉积在肝脏,可能有引起肝纤维化的机会,所以监测措施或者是给予纤维化逆转的药物,可以实现慢性血吸虫病的临床治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