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青
是由皮肤的
毛细血管破裂
造成的,引起皮肤淤青的原因,有外伤性,也有自发性,即因血小板等血液或血管疾病所致。
对于外伤引起的淤青,可做如下处理:
1、伤后24小时内要用
冷敷
或
冰敷
,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可起到尽快止血、止痛的效果。
2、伤后24小时后,可用热敷,用浸过热水或热醋的毛巾敷于伤处,5~10分钟更换一次。每天进行1~2次,每次约30分钟。
如果轻轻触摸孩子的皮肤,就会出现瘀伤。考虑皮下出血的可能性。我们的血管壁是一道天然屏障,可以确保我们的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动。如果血管壁存在先天性或后天性缺陷,它会使血细胞“滑出”血管,导致皮肤和粘膜出血。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过敏、紫癜、血管壁脆性增加等疾病都是由血管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在血管中不断流动。一旦发现轻微损伤,它们将立即粘住,以防止血液从损伤处泄漏。因此,当数量或功能异常时,就会出现出血。
当血小板的数量或质量异常时,通常容易引起皮肤和粘膜出血,内脏出血可能很严重。它是由碰撞和创伤引起的。婴儿的皮肤娇嫩而好奇。他喜欢到处攀爬,而且很容易移动。很容易造成颠簸。如果不小心,他会撞到或挤压到身体的某些部位,导致血液循环不良和瘀伤。玩的时候没有疼痛。之后,他会发现身体上有瘀伤,大部分是四肢,没有经过特殊治疗。一般来说,2-3天后就会消退。建议观察。它可能是由凝血功能异常和血小板异常等疾病引起的。婴儿经常无明显原因地有瘀伤。可以在四肢和躯干位置看到。容易流鼻血,伤口不容易凝结。应注意特发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建议及时到医院做血常规和凝血检查。
体内有许多凝血因子可以确保我们血管中的血液具有一定的粘度,还有一些抗凝因子可以确保我们的血液不凝结。总的来说,这两个因素是平衡的。然而,一旦孩子的血液缺乏一些凝血因子或过多的抗凝因子,就会导致大面积的皮肤瘀斑,但通常会出现深部血肿或关节出血。如果皮肤在接触时经常碰伤,则通常表明存在出血性疾病。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查明原因并治疗。它可以作为一般水果、汤和粥食用。龙眼枣粥具有健脾养心、补血安神的功效。它富含铁和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可以促进血红素的增加,改善血液浓度和血液质量。
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早上起来偶然会发现腿有一块淤青,这时候家长会说是被“鬼掐”的,有时候,这种情况会反复发生,此起彼伏,发生的部位也不太固定。而且青年女性多见,淤青的部位有大多发生在大腿的部位,如果真是“鬼”掐的,也是碰到“色鬼”了。
其实,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大家也不会相信真是“鬼”掐的,大家都是无神论者,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有鬼。那么,既然不是“鬼”掐的,这腿上的淤青又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来源网络
“鬼捏青”这三个字恰如其分的描述了这种皮肤淤青的特点:
一个“鬼”字,表明这种淤青病因不明,来无影去无踪。如果不注意,都搞不清什么时候出现的,什么时候恢复正常的,去医院检查又没有发现问题。
一个“捏”字,表明这种淤青的发生可能与外力作用有关。我们分析可能是由于摄取的蛋白质及维生素C等较少,生成胶原蛋白的原料不足,毛细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在起坐、倚靠过程中导致局部受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可能性比较大。
一个“青”字,表明这种现象发生后的表现。为什么会淤青呢?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血液在密闭的血管内的流动,从心脏通过动脉、小动脉、微动脉,流到皮下组织的毛细血管,把运输来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组织利用,然后通过微静脉、小静脉及静脉回到心脏。当某种原因导致皮下组织的毛细血管破解,少量血液就会离开毛细血管,渗出到皮下组织中,并逐渐扩散,使这个部位的皮肤变成青紫色。随后这些渗出的血液细胞逐步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清除,皮肤颜色逐渐恢复正常,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2周时间。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鬼捏青”的出现和消退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不用治疗就可以自行消退了,所以也不必用药。如果说需要注意点什么的话,建议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和高蛋白食物,适当补充些维生素C。这些都是形成胶原蛋白的原料,胶原蛋白充足了,皮肤血管弹性好,不硬不脆,就不容易出现皮下出血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身上所有的淤青都是“鬼捏青”。比如,前段时间在一些喜欢养生的老年人中流行拍打疗法,用手或者木片全身拍打,导致很多老人的胳膊或者腿上有大片的淤青。这是由于老年人大多血管硬化,毛细血管脆性大,受到外力打击后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渗到皮下所致。所以,我们平时也要注意留意身上淤青是不是由于某种撞击和磕碰导致。
另外,有些淤青还有可能是很严重的血液病,比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肝硬化等。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等原因,导致皮下出血,逐渐渗到皮下,也会出现皮肤淤青。一般人自己难以区分哪些情况下是患有上述疾病,哪些情况是“鬼捏青”。所以,皮肤出现淤青的时候,不要大意,最好先到医院找血液科医生看看,把凝血功能和血常规化验一下,排除这些严重疾病,以免误诊漏诊。
编辑:鲁凡英
(专家:吕范永,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科普中国微平台原创首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