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 0.5D的远视或近视或散光,但是有良好的调节功能,可以不配眼镜。
NRA的讨论: 负相对调节代表的是调节放松的能力,检查时为近距离前40cm处,注视视标为最佳视力的上一排视标,双眼同时等量加正球镜直至视标变模糊。
40厘米处能够产生2.5D的调节,那么屈光平衡后做NRA检查,如果眼睛能够完全放松,那NRA值为+2.50。所以在NRA的值上正常值为+2.50D.
例如:某儿童双眼平衡后是-2.00D,检查NRA,如果NRA值是+2.50,那表明孩子的放松功能正常,另外也确定孩子配镜处方正确。
那如果孩子是+1.50D的NRA值,说明眼睛无法完全放松,晶状体残留了1.00D的调节,也可以这样说,顾客平衡后的屈光度(-2.00D)里面有混杂因素,有调节因素存在,在去除调节因素的情况下,所表现有屈光度应该是(-1.00D).
这种情况属于调节超前,相当于超前消费意识。
当小于+2.50D的NRA值时,一般需要雾视或散瞳,来去掉调节因素。如果在雾视或散瞳前NRA=+1.50D,散瞳后NRA=+2.50D,复查NRA=+1.50D,那说明孩子散瞳后复查前有调节因素参与了,这类孩子容易疲劳,近视度数增长也会很快。
而如果NRA大于+2.50需要重新验光。
PRA的讨论:正相对调节代表调节储备,检查时为近距离40cm处,注视视标为最佳视力的上一排视标,双眼同时等量上加负球镜至视标模糊,负球镜的量即为PRA值,为人刺激调节时能够快速的产生一个反应,这种储备越多越好。正常的为-2.50D_-3.00D。
那么近视眼大部分是因为大量的调节滞后造 成了离焦像,这种离焦的像表现在视网膜上是成像模糊的,这种模糊像刺激眼球诱使模糊像变清晰,久而久之就形成近视。如果我们眼球 没有离焦像,视物随时都是清晰的,那么我们的眼球要有足够的调节储备。
例如:一个人有-3.00D的调节储备,另一个有-1.50D的调节储备,那么如果同样近距离工作的话,有-3.00D调节储备的人会比-1.50D的调节储备的人要用眼要轻松,而-1.50D调节储备的人会感到眼睛累,因为调节储备太少很快就用完了,在视网膜上就产生离焦像,如果有模糊的像,对于青少年来说意味着眼睛又长度数 。
PRA=-2.50D~-3.00D那说明调节储备值正常 ,有正常的紧张刺激能力。如果PRA小于-2.50D那提示调节不足,是指眼的调节储备的能力不够,表示我们没有钱可以花。另外这里讲到调节滞后,看似相同,但其实调节滞后是一种大脑的反应,也是一种调节的习惯,表示我有钱,但我要讲价,想少花钱,所以这个是调节滞后,这个是一种行为习惯,大脑的调节反应习惯。比如:看近33cm的时候是要付出3.00D的调节的,但我偏不想付出这么多,我只愿付出2.00D的调节.这就是调节滞后。调节不足的孩子其近视度数会增长非常会。PRA>2NRA,近视度数增长缓慢。
如果PRA值较低,还有较大的外稳斜的话,就会更不容易调节,而由调节引起的调节性集合就会更低,这时则会动用集合。而外隐斜集合能力又差,只有通过刺激调节来补偿看近的外隐斜和调节不足,最后近视加慢。所以一定要戴镜,然后再做调节训练。
在配镜中经常会遇到明明给的屈光度看远清楚完全没有问题,但当看近就不舒服,这是因为由远到近可动用的调节力太小,太弱了,没有足够的力量承受验光师给出的屈光度,有些人会说是因为度数配高 ,但降低度数后,看近舒服了,看远又不清楚了。这说明验光没有问题,而是顾客眼睛的问题,调节能力太差。
例如: 原来戴镜-2.00D,但现在验光为-4.00D。远处静态平衡屈光,看近时还需要产生一个调节的力量来中各给出的-4.00D,二者要融合为一体才行。那能不能发挥-2.00D的调节力呢,这个时候看PRA的值是否足够高?是否有能力接受新配的眼镜,如果接受不了,那不是要换眼镜而是要做调节功能的训练。
一般来说,看远放松的时候我们不会付出调节,但是在看近的时候,距离越近,调节越大,比如近距离33CM,我们所要付出的调节力需要是-3.0D,而在10CM的距离,则要付出-10.D,所以为什么说距离越近,孩子近视可能性越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