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时辰对应时间具体如下:
1、子(午夜23时至1时):
2、丑(凌晨1时至3时):
丑时指的是黎明前的黑暗阶段。据说是牛开始日出耕田的时刻。
3、寅(凌晨3时至5时):
在一日中,天方大白之时,正是老虎开始活动的时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属于老虎。
4、卯(清晨5时至7时):
卯时是太阳已东升,开始放万丈光芒的时候。
5、辰(清晨7时至9时):
辰时太阳光热增强时刻,据说是群龙行西的时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属于龙。
6、巳(上午9时至11时):
巳时太阳光热更强了,在十二生肖中属于蛇。
7、午(上午11时至下午13时):
在一日中,阳光最为猛烈。
8、未(下午13时至15时):
在一日中,未时是暑气将消之时。
9、申(下午15时至17时):
在一日中,申时的暑气已快过去了。
10、酉(下午17时至晚上19时):
在一日中,酉时是夜晚将来临所的时刻。
11、戌(晚上19时至21时):
在一日中,戌时正是黑夜扩散,华灯初上时分。
12、亥(晚上21时至午夜23时):
在一日中,亥时是一日将尽,要迈向明日之前时分。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月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这套计时方法为人们所接受并沿用下来,《汉书·翼奉传》中载有元帝初元元年“日加申”,意为太阳位于申的时刻,后又进一步简化为“午时”等,用十二地支单独命名。此外,人们还用“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样更加形象的别称,分别对应子时、丑时、寅时等十二时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2时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十二时辰”简史
在古代,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十二时辰制度,在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扩展资料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19:00-21:00为一更,一更在戌时,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21:00-23:00为二更,二更在亥时,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23:00-01:00为三更,三更在子时,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这无疑是一夜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
01:00-03:00为四更,四更在丑时,名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狗盗”之时。
03:00-05:00为五更,五更在寅时,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时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