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氯气溶于冷而且稀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次氯酸钠、氯化钠及水:
3、Cl₂+2NaOH=NaClO+NaCl+H₂O
4、注意氯气溶于热而且浓的氢氧化钠溶液不会产生次氯酸钠,而会生成氯化钠,氯酸钠及水:
5、3Cl₂+6NaOH=5NaCl+NaClO₃+3H₂O
6、谣言:次氯酸钠溶液蒸干得到氯化钠
7、驳斥:次氯酸钠溶液受热歧化为氯酸钠与氯化钠(3ClO-=加热=ClO3-+2Cl-),次氯酸很不稳定,优先发生歧化反应。
次氯酸钠广泛运用于给水、排水工程及其它领域之中,可以进行消毒、漂白、助凝、抑制丝状菌、洗膜等等,作为一篇科普+专业类文章,本文从次钠的自身性质及作用机理谈起,方方面面讨论一下次钠。一、次氯酸钠的性质
次氯酸钠是一种无机物,分子式为NaClO,在没有作为广泛的水类消毒剂之前,广泛用于漂白、消毒中,近几年来,随着氯气及二氧化氯的弊端渐露,采用次钠消毒大有取代了氯气及二氧化氯消毒趋势,成为水处理消毒的主流消毒工艺。
次氯酸钠消毒液一般成微黄色液体,颜色和二氧化氯溶液差不多,溶液随着次钠浓度的增加,黄色渐深,一般含量在13%的浓度达到极限,再高会有不少结晶析出,次钠属于强碱弱酸盐,见光、遇热均容易分解,生成氯化钠和氧气,此外次钠属于危化品(5%以上溶液),但等级不高,在《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版)》中:次氯酸钠溶液[含有效氯>5%]的危险货物编号是:83501;别名:漂白水;UN号:1791;CAS号:7681-52-9。
二、次氯酸钠的作用
1、消毒作用
消毒作用是次钠的最主要的作用之一,作为氯类消毒剂,其消毒机理和氯气基本相同,主流认为有以下两种:
其一是次氯酸钠在水中水解成次氯酸:
NaC1O+H2O=NaOH+HC1O
HClO =HCl+{O}
而后次氯酸分解生成新生态氧,生态氧的极强氧化性使菌体和病毒的蛋白质变性,从而使病源微生物致死
其二是认为次氯酸不仅可与细胞壁发生作用,且因分子小,不带电荷所以可以侵入细胞内与蛋白质发生氧化作用,破坏其磷酸脱氢酶,使得其糖代谢失调死亡:
R-NH-R+HC1O=RNC+H2O
个人认为,两种反应应该都有作用。
在作为给水消毒剂的时候,一般后加氯投加量可以在2mg/l有效氯左右,而前加氯视原水特点而定,前后加氯量最好进行小试实验,如果遇到水中有氨氮的时候,会发生折点加氯效应,更应该进行小试实验进行投加。
次钠的投加点可以有多个,一般设置在配水井、出水跌落井、消毒专用混合井等利于次钠混合的地方,接触时间不得小于30分钟,但一些厂将次钠投加点设置在滤池进水端,认为定量投加可以有利于滤砂的反洗,我个人是不推荐的,因为次钠的投加将破坏滤砂的生物作用,削弱滤砂的过滤效果,且影响后续投加的计量计算。
在作为污水的消毒剂的时候,投加量一般是自来水消毒的3~7倍,实际投加量也应以小试实验作为指导;投加点一般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