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的金钱负面影响因材施教,被扭曲为“因财施教”,无论是对学校对教师,还是对学生对家庭,都造成
严重伤害。失学现象严重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抽样资料统计,全国有三千多万6—14岁学龄儿童没有入学。其原因是人口急增,教育的发展滞后;无钱就读;读书不如早挣钱合算。1990年的情况是这样,此后几年的情景也不乐观。
《羊城晚报》1996年4月22日报道,红军当年长征经过的贵州北部地区,适龄儿童因经济困难失学严重,赤水市需要救助的小学失学生最少有300名,“实际情况肯定不止这个数”。遵义地区教育局统计,全区13个市、县,初中失学率为7-10%;学校危房率为11.4%,这些县都是贫困山区,生产方式接近刀耕火种,终年吃马铃薯度日,不少地方种水稻用手勒谷穗。教育“三乱”,使助学义举“
希望工程”也受困受阻。浙江省新昌县某乡政府组织小分队向全乡各村民征收集资费失败,就把这些集资费转嫁到在校学生的头上,致使受希望工程资助的一家四姐妹被迫告别校园。
《中国青年报》1996年11月16日报道,浙江省景宁县鹤溪镇惠明寺小学的雷松丽、雷松录姐妹受“希望工程”资助复学后,终因凑不齐学校规定的交费数额而被迫辍学。雷松丽本来已到学校报到,但因交不起钱拿不到课本,所以没去上学。雷松录听说要交102元的书杂费,连名也没钱报。雷松丽这个学期共需交款73元,其中杂费16元,书费18元,水费2元,保健体育费4元,班会费3元,保险费16元,教育基金6元,其他8元……据说这个收费是上面规定的,有的费用今后还要收取。如试卷费,上个学期收了4元,这个学期还未收。在雷松丽小朋友所在的仅有十几户人家的三山村,就有四个孩子因同样原因停学在家。不仅中小学生因家困失学,穷大学生也失学,据《服务导报》1996年6月7日报道,陕西西北大学1994年-1995年期间,共有71名大学生因无钱上学要求缩短学制退学休学,其中11名被迫告别校园。1997年4月,黑龙江省《大庆晚报》登载了一则报道令人惊骇:大庆石油学院“大四”的一名大学生,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在本院师生和社会的资助下,已艰难求学3年半。1997年春节,他回家过年,由于生活困难,年三十全家居然连顿饺子都没吃上。临返校时,母亲向邻居借了2斤白面,为孩子包了一顿饺子送行。困苦的家境,艰辛的母亲,步履艰难的学业,使这名大学生感到了巨大的压抑。2004年高考,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实验中学的高三毕业生刘晓强,以634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和他一起参加高考的三姐也考取了吉林师范大学。但因家庭贫困,学费没有着落。为此,晓强想要复读,先让姐姐上学。他找到一所私立学校,该校承诺只要考上清华北大,就给奖金1
万元钱,他先向学校申请,借1万元让姐姐先上学。明年他再重考,再圆北大梦。第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中,学龄前儿童(O~5岁)46017人,占总人口7.13%;少年儿童(0~14岁)132439人,占总人口20.52%;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全国幼儿园数逐年递增,稳步发展,保持在17万至18万处。
具体六岁的找不到,你试着估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