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组编码动物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的统称。
组织相容性(histocompatibility)是指器官或组织移植时供者与受者相互接受的程度;如相容则不互相排斥,不相容就会出现排斥反应枣一种免疫应答效应;诱导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也称为移植抗原。
人和各种哺乳动物的组织相容性抗原都十分复杂,但有一组抗原起决定性作用,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histocompatibilityantigen,MHA),其余的称为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编码MHA的基因是一组呈高度多态性的基因群,集中分布于各种动物某对染色体上的特定区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
MHC编码的产物称为MHC分子,可分布于不同类型的细胞表面,不但决定着宿主的组织相容性,而且与宿主的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密切相关,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移植免疫的范畴。
扩展资料
MHC的发现主要得益于对近交系小鼠(inbredmice)及同类系小鼠(congenicmice)的研究。近交系小鼠又称纯系小鼠,是通过连续20代以上同胞兄弟姊妹交配而育成,同一系内各个体的遗传背景完全相同,同源染色体都是纯体型。
同类系小鼠是应用两纯系小鼠不断杂交和回交筛选而育成,同一系内各个体的MHC结构有所不同,其他遗传背景完全一致;这种动物对研究MHC非常重要。另外还可用不同的同类系小鼠杂交进一步产生重组体小鼠。
1936年,R.Gorer利用近交系小鼠研究发现:小鼠的自发肿瘤移植到同系小鼠体内能够生长,但在不同系小鼠则遭排斥;这种排斥作用不仅针对肿瘤,也针对供者正常的组织、细胞;还发现决定移植物排斥的基因与红细胞抗原2的基因一致,故将其称为H-2系统。
1948年C.Snell用同类系小鼠证明了H-2基因复合体,并陆续发现了其他动物的MHC。1954年,J.Dausset利用多产妇血清发现了人类的MHC枣HLA系统。
于1963年,B.Benacerraf发现了免疫应答(Ir)基因,并发现Ir基因与MHC紧密连锁。因此,Benacerraf、Dausset和Snell分享了1980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MHC
MHC分子和HLA分子不一样,人类的MHC产物通常被称为HLA (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 即人类白细胞抗原。
人类的MHC位于人的6号染色体短臂上,小鼠的MHC位于小鼠的17号染色体上。MHC的长度大约为4×10^6bp。人类的MHC也叫做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复合体。小鼠的MHC则被称为H-2基因。
由于MHC的多基因特性,依据其编码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与功能差异,可分为MHC I类、MHC II类、MHC III类基因,分别编码MHC I类分子、MHC II类分子、MHC III类分子。
扩展资料
1、MHC基因结构特点:
(1)多基因性:基因复合体由多个紧密相邻的基因座位组成,其编码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2)多态性:群体中在同一个HLA基因座位上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等位基因。
2、MHC的多态性的意义:
(1)扩大种群对抗原肽的提呈范围,有利于维持种群的生存与延续。(HLA产物的多态性主要表现在抗原结合槽的氨基酸残基在组成和序列上不同)。
(2)不利于器官移植中供体的选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MHC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HLA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