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灌肠以后会引起大便失禁

为什么灌肠以后会引起大便失禁,第1张

你好,根据您的提问,考虑可能是由于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或者是由于有炎症而引起的便秘,一般灌肠之后,药物还在直肠里面,肠道蠕动功能下降而引起大便失禁<br><br>在此期间可以适当的吃点流质的食物,必要时可以适当的吃一点止泻的药物进行调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词条 粪便大便 粪便俗称大便,意大利人称为KAKA,人或动物的食物残渣排泄物.粪便的四分之三是水分,其余大多是蛋白质、无机物、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纤维、脱了水的消化液残余、以及从肠道脱落的细胞和死掉的细菌,还有维生素K、维生素B!

【什么是粪便?】

粪便是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部分。

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从肛门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粪便的形成】

食物在胃和小肠内进行消化、主要是各种消化酶的作用。结肠不产生酶,只有细菌起消化作用。结肠内有多种细菌,大肠杆菌70%,厌氧杆菌20%,还有链球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芽胞和酵母。另有极少原生动物和螺旋体。肠细菌的重要作用是能产生生理需要的物质,如食物缺乏维生素时可在肠内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1、B2、维生素H、维生素B12、B6、蔚酸,叶酸和消旋泛酸。也能产生吲哚、粪臭素、硫化氢使粪有臭味。如长期用抗生素则不易合成维生素而不能吸收,引起维生素缺乏症。食糜通过回盲瓣到盲肠每24小时约500~1000毫升。主要在右半结肠吸收,主要吸收水和钠,每日能吸收460毫当量的钠和350~2000毫升水。也吸收少量钾、氯、尿素、葡萄糖、氨基酸、胆酸和药物。直肠也能吸收水、少量葡萄糖、氨基酸、牛奶和药物。肠功能障碍、肠炎和感染时可影响吸收。腹泻时肠蠕动增强,吸收减少,严重时可丢失大量维生素、水和电解质。如果正常则在乙状结肠内形成粪便,等待排出。

【粪便的组成】

粪便的形成与食物无重要关系,禁食和正常喂养的动物粪便无显著区别,只是粪量减少。粪便组成都一样。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纤维素、结缔组织、上消化道的分泌物,如粘液、胆色素、粘蛋白、消化液、消化道粘膜脱落的残片,上皮细胞和细菌。如不吃蔬菜和粗糙谷类粪便组成常是一致的,即65%水分,35%固体。固体部分细菌最多可达50%,但大半细菌排出时己死亡。另外2~30%是含氮物质,10~20%是无机盐(钙、铁、镁)。脂肪占10~20%,有2种,分解的脂肪是食物未被吸收的,中性脂肪由细菌和上皮残片而来的。另有胆固醇、嘌呤基和少量维生素。正常粪便是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重100~200克。食用蛋白质的粪便为棕黄色或黄色,有臭味,硬而成块,含有很多革兰氏阳性细菌。食用碳水化物的粪便为棕绿色、恶臭味、软或半液体状、酸性、含有很多革兰氏阴性细菌。正常粪便稍有棕色,这是因有粪胆素和尿胆素,粪便颜色因食物而不同,某些药物可改变颜色。正常便为碱性,其高低与在结肠存留时间长短成正比。稀便是酸性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疼痛。食用辣椒或饮酒可引起肛门直肠反应性充血使痔疮急性发作。

结肠内气体约100毫升,60%氮、10%二氧化碳、25%甲烷、5%硫化氢和少量氧气。气味因食物和气体组成而不同,如硫化氢过多可引起硫血红蛋白血症,出现紫绀为肠源性紫绀。这些气体的来源,主要是随饮食和呼吸吞入的空气,占70%。另外是细菌对碳水化物发酵而产生的,豆类、白菜、葱头产气较多。细菌发酵产生的气体,有的能燃烧,氢高达20.9%、甲烷7.2%,电灼时可引起爆炸应注意。肠内气体可使结肠轻度膨胀,帮助蠕动,气体越多肠越活动,腹内有微细的噼啪肠鸣。气体过多使肠壁扩张,牵拉神经从而致疼痛。继续扩张可使肠壁血管受压妨碍吸收进一步胀气,形成恶性循环。肠气向上打嗝由食管排出,向下由肛门排出,在肠内吸收到血循环内而感结直肠粘膜内有杯状细胞,分泌碱性粘液保护粘膜,滑润粪便,帮助排便。越是远段分泌越多,直肠分泌量就更多。化学和机械性刺激可增加粘液分泌,如直肠绒毛乳头状瘤,常排出大量粘液。肛腺也分泌腺液潴留于肛窦内,当排便时被挤出滑润粪便以利排出。有的细胞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肠肽,能刺激肠液分泌,松弛肠肌。

正常排出粪便是圆柱形,长10~20cm,直径2~4cm,重量100~200g。正常粪便为碱性,其碱度高低与在结肠存留的时间长短有关,存留越长,碱度越高相反稀粪便存留时间短,常呈酸性, 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一般正常粪便呈棕色,这是由于粪内含有粪胆色素和尿胆素。因吃食物不同,粪便亦有改变,如吃含蛋白质丰富食物的粪便,有臭味、稍硬、成块,色稍淡呈棕黄或浅黄色,含细菌以革兰氏阳性为多吃碳水化合物丰富食物的粪便,呈棕绿色,恶臭味,软或半液体状,酸性,细菌以革兰氏阴性居多。某些药物也可改变粪便颜色。

【排便】

粪便形成后,由于结肠蠕动使各部结肠收缩,将粪便推向远段结肠,这种蠕动常由肝曲开始,每日2~3次,以每分钟1~2厘米的速度向前推进到左半结肠,到乙状结肠贮留。但在进食后或早晨起床后由于胃结肠反射或体位反射而引起结肠总蠕动,以每小时10厘米的速度推进,如乙状结肠内存有粪便可使粪便进入直肠内,蓄积足够数量时(约300克左右)对肠壁产生一定压力时则引起排便反射。

排便反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动作,它包括不随意的低级反射和随意的高级反射活动。通常直肠是空虚的。当粪便充满直肠刺激肠壁感受器,发出冲动传入腰骶部脊髓内的低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便意。如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即发出冲动使排便中枢兴奋增强,产生排使反射,使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舒张,同时还须有意识地先行深吸气,声门关闭,增加胸腔压力,隔肌下降、腹肌收缩,增加腹内压力,促进粪便排出体外。如环境不允许,则由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传出冲动,随意收缩肛管外括约肌,制止粪便排出。外括约肌的紧缩力比内括约肌大30%一60%,因而能制止粪便由肛门排出,这可拮抗排便反射,经过一段时间,直肠内粪便又返回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这种结肠逆蠕动是一种保护性抑制。但若经常抑制便意,则可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逐渐失去其敏感性,对排粪感失灵,加之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多的吸收而变干硬,产生排便困难,这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排便是可以随意志而延滞的,所以应当而且能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当人们早晨起床产生的起立反射,和早饭后产生的胃结肠反射,都可促进结肠集团蠕动,产生排便反射。因此,早上或早饭后定时排便符合生理要求,这对预防肛管直肠疾患是有很大的意义。应该形成起床后或饭后排便的正常反射,除非环境不允许,就不应当有意识地抑制排便。当排便反射弧的某个环节被破坏,如切除齿线上4~5厘米肠段,腰骶段脊髓或阴部神经受损伤,肛管直肠环断裂等,就会导致排便反射障碍,产生大便失禁。

正常人的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达到此阈值时,即产生便意。当100ml粪便将直肠充盈25%时,或者直肠内压力达到约2.4kPa时,就可产生便意。要达到非排便不可的程度,直肠内容物和压力须增加3倍。但是否排便最后还取决于排便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作用是抑制还是增强。

排便次数和习惯因人不同,一般每日1次,早饭后排便。也有的3~5日或更长排1次,却不感排便困难。排便后有舒适愉快的感觉。因此,不能只按排便次数多少确定便秘、腹泻或排便的规律改变,应按各人的排便习惯来确定。

【排便是怎样节制的? 】

由于人的排便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因此意识可控制排便。肛门部保持一定紧张力,使肛门紧闭,阻止粪便、液体、气体漏出,这种作用叫排便节制作用。排便节制作用,由感觉、反射、肌肉活动共同完成,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可归纳为两种。

(1)储存器节制作用(结肠的节制机能):

结肠的节制机能不依赖于括约肌作用。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具有适应反应,这种反应可调节肠腔内的容积和压力,肠腔容积的改变压力随之改变, 有防止压力过高,延迟肠内容物通过的作用。直肠乙状结肠连接处的阻力、弯曲和皱折能延迟粪便进入直肠,保持直肠平时处在空瘪状态。左侧结肠能蓄积一定量的粪便,如超过一定数量时,可刺激结肠,使粪便进入直肠。乙状结肠造口术病人,如饮食调理适当,每日灌肠,可形成排便习惯,即是由于结肠的节制机能。

直肠是一种既有感觉又能扩张的贮器,对容量有最大的耐受性,能蓄积粪便和液体。直肠瓣能使粪便在直肠内螺旋形活动,使粪便压力均等,避免了粪便堆积在直肠下部,并防止直行通过直肠,对排粪起到相应的节制作用。

(2)括约肌节制作用:

是肛门括约肌抵抗结肠蠕动向前推进力的作用。括约肌的收缩力必须胜过结肠推进力才有节制作用。如不能胜过推进力,则是肛门功能不良。内括约肌是抵抗排便的最重要因素,常处于持续紧张收缩状态,控制排便活动外括约肌也常处于收缩状态,闭合肛管。外括约肌的紧缩力比内括约肌高30%~60%,因此能制止粪便从肛门流出。如外括约肌已失去紧张力,可发生肛门功能不良。

在节制排便活动中,随意肌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和提肛肌功能与不随意肌内括约肌和纵肌功能有相互关系,联合作用。如对抗排粪和排气要求,外括约肌收缩可抑制内括约肌对逼肌收缩的反射性松弛,称为随意抑制作用。同时提肛肌的底袢收缩牵紧和抑制纵肌收缩,耻骨直肠肌收缩使肛直角的角度变小,直肠下段压力增加,阻止粪便进入肛管,起到控制排便的作用。

因为意识可控制排便,所以正常人对排便具有节制能力。如果环境条件不许可,有排便感觉而不能排便时,排便的高级中枢下传冲动抑制低级排便中枢,使括约肌收缩增强,肛门象节制闸门一样紧闭,并反射地引起乙状结肠舒张,直肠内的粪便即返回乙状结肠,使便意暂时消失。但如果经常或长时间抑制排便,可使直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被吸收过多而使其干燥,可产生便秘。

【哪些因素能影响排便反射?】

影响排便反射产生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进入直肠的粪便量过少,对直肠壁产生的压力不足,致使直肠壁内的感受器不产生冲动,因而亦无排便反射产生。这种情况多见于进食过少及进食过于精细者。

(2)直肠对肠腔内的压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不能产生冲动。这种情况见于长期不及时排便、经常灌肠或滥用泻剂者。

(3)神经或脊髓受损,如多发性神经根炎、截瘫等病,使传导冲动的神经受损,不能产生排便反射。

【影响排便过程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排便过程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有两种,首先是影响便意产生的因素,另外是影响直肠排空的因素,前者已在“影响排便反射产生的因素”一题中作了介绍,不再赘述,有关影响直肠排空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大脑皮层对便意的抑制,如工作紧张、外出旅行、生活规律改变、情绪抑郁及过度劳累等均可使便意受到抑制,另外直肠的局部病变如痔疮、肛裂会引起大便疼痛,从而使大便受到大脑的抑制。

(2)排便无力,如老年人、久病体虚者,由于膈肌、腹肌、肠平滑肌均收缩无力,缺乏推动粪便的力量。

【正常人的排便有何差异?】

正常人的排便差异很大,这与个体差异、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有关。一般情况下,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有的2~3天一次(只要无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均属正常),但大多数人(约占60%以上)为每天排便一次。

中医对正常人排便次数亦有论述:“胃为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陈,一日一便,乃常度也。 ”

【大便的不同性状能反映什么疾病?】

了解大便的次数和时间及大便的量、色、质、气味、便时感觉和伴随症状等,对诊断消化系疾病有重要意义。

★大便秘结,伴见高热烦躁者,为肠热证

★伴见面色苍白、脉沉迟者,属冷秘,为肠寒

★老人便秘,脉细数者,属脾阴虚

★大便溏泄,纳少腹胀者为脾阳虚

★腹痛泄泻,泻后痛减,脘闷嗳腐为伤食

★情志抑郁,腹痛作泄,排便不爽,为肝郁乘脾

★黎明前腹痛泄泻,为脾肾阳虚

★排便时肛门灼热,属大肠湿热

★里急后重,见于痢疾、脱肛,属湿滞大肠或脾虚中气下陷,大便下血,色鲜红为近血,为病在大肠或痔疮出血

★血色黑暗或呈柏油状为远血,多属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出血。

★肠道易激综合征表现为大便坚硬如羊粪状,伴有阵发性腹痛,可在排便后暂时缓解,粪便中含有粘液无脓血

★大肠癌粪便形状持续变细,粪便表面可有鲜血

★先天性巨结肠见于新生儿,表现为出生后排解胎粪减少,或者有持续性便秘、腹胀。

食物在胃和小肠内进行消化、主要是各种消化酶的作用。结肠不产生酶,只有细菌起消化作用。结肠内有多种细菌,大肠杆菌70%,厌氧杆菌20%,还有链球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芽胞和酵母。另有极少原生动物和螺旋体。肠细菌的重要作用是能产生生理需要的物质,如食物缺乏维生素时可在肠内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1、B2、维生素H、维生素B12、B6、蔚酸,叶酸和消旋泛酸。也能产生吲哚、粪臭素、硫化氢使粪有臭味。如长期用抗生素则不易合成维生素而不能吸收,引起维生素缺乏症。食糜通过回盲瓣到盲肠每24小时约500~1000毫升。主要在右半结肠吸收,主要吸收水和钠,每日能吸收460毫当量的钠和350~2000毫升水。也吸收少量钾、氯、尿素、葡萄糖、氨基酸、胆酸和药物。直肠也能吸收水、少量葡萄糖、氨基酸、牛奶和药物。肠功能障碍、肠炎和感染时可影响吸收。腹泻时肠蠕动增强,吸收减少,严重时可丢失大量维生素、水和电解质。如果正常则在乙状结肠内形成粪便,等待排出。

粪便的形成与食物无重要关系,禁食和正常喂养的动物粪便无显著区别,只是粪量减少。粪便组成都一样。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纤维素、结缔组织、上消化道的分泌物,如粘液、胆色素、粘蛋白、消化液、消化道粘膜脱落的残片,上皮细胞和细菌。如不吃蔬菜和粗糙谷类粪便组成常是一致的,即65%水分,35%固体。固体部分细菌最多可达50%,但大半细菌排出时己死亡。另外2~30%是含氮物质,10~20%是无机盐(钙、铁、镁)。脂肪占10~20%,有2种,分解的脂肪是食物末被吸收的,中性脂肪由细菌和上皮残片而来的。另有胆固醇、嘌呤基和少量维生素。正常粪便是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重100~200克。食用蛋白质的粪便为棕黄色或黄色,有臭味,硬而成块,含有很多革兰氏阳性细菌。食用碳水化物的粪便为棕绿色、恶臭味、软或半液体状、酸性、含有很多革兰氏阴性细菌。正常粪便稍有棕色,这是因有粪胆素和尿胆素,粪便颜色因食物而不同,某些药物可改变颜色。正常便为碱性,其高低与在结肠存留时间长短成正比。稀便是酸性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疼痛。食用辣椒或饮酒可引起肛门直肠反应性充血使痔疮急性发作。

结肠内气体约100毫升,60%氮、10%二氧化碳、25%甲烷、5%硫化氢和少量氧气。气味因食物和气体组成而不同,如硫化氢过多可引起硫血红蛋白血症,出现紫绀为肠源性紫绀。这些气体的来源,主要是随饮食和呼吸吞入的空气,占70%。另外是细菌对碳水化物发酵而产生的,豆类、白菜、葱头产气较多。细菌发酵产生的气体,有的能燃烧,氢高达20.9%、甲烷7.2%,电灼时可引起爆炸应注意。肠内气体可使结肠轻度膨胀,帮助蠕动,气体越多肠越活动,腹内有微细的噼啪肠鸣。气体过多使肠壁扩张,牵拉神经从而致疼痛。继续扩张可使肠壁血管受压妨碍吸收进一步胀气,形成恶性循环。肠气向上打嗝由食管排出,向下由肛门排出,在肠内吸收到血循环内而感结直肠粘膜内有杯状细胞,分泌碱性粘液保护粘膜,滑润粪便,帮助排便。越是远段分泌越多,直肠分泌量就更多。化学和机械性刺激可增加粘液分泌,如直肠绒毛乳头状瘤,常排出大量粘液。肛腺也分泌腺液潴留于肛窦内,当排便时被挤出滑润粪便以利排出。有的细胞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肠肽,能刺激肠液分泌,松弛肠肌。

排便

粪便形成后,由于结肠蠕动使各部结肠收缩,将粪便推向远段结肠,这种蠕动常由肝曲开始,每日2~3次,以每分钟1~2厘米的速度向前推进到左半结肠,到乙状结肠贮留。但在进食后或早晨起床后由于胃结肠反射或体位反射而引起结肠总蠕动,以每小时10厘米的速度推进,如乙状结肠内存有粪便可使粪便进入直肠内,蓄积足够数量时(约300克左右)对肠壁产生一定压力时则引起排便反射。

排便反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动作,它包括不随意的低级反射和随意的高级反射活动。通常直肠是空虚的。当粪便充满直肠刺激肠壁感受器,发出冲动传入腰骶部脊髓内的低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便意。如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即发出冲动使排便中枢兴奋增强,产生排使反射,使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舒张,同时还须有意识地先行深吸气,声门关闭,增加胸腔压力,隔肌下降、腹肌收缩,增加腹内压力,促进粪便排出体外。如环境不允许,则由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传出冲动,随意收缩肛管外括约肌,制止粪便排出。外括约肌的紧缩力比内括约肌大30%一60%,因而能制止粪便由肛门排出,这可拮抗排便反射,经过一段时间,直肠内粪便又返回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这种结肠逆蠕动是一种保护性抑制。但若经常抑制便意,则可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逐渐失去其敏感性,对排粪感失灵,加之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多的吸收而变干硬,产生排便困难,这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排便是可以随意志而延滞的,所以应当而且能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当人们早晨起床产生的起立反射,和早饭后产生的胃结肠反射,都可促进结肠集团蠕动,产生排便反射。因此,早上或早饭后定时排便符合生理要求,这对预防肛管直肠疾患是有很大的意义。应该形成起床后或饭后排便的正常反射,除非环境不允许,就不应当有意识地抑制排便。当排便反射弧的某个环节被破坏,如切除齿线上4~5厘米肠段,腰骶段脊髓或阴部神经受损伤,肛管直肠环断裂等,就会导致排便反射障碍,产生大便失禁。

参考资料:

粪便的组成怎样?

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其中一部分水分和电解质等被大肠粘膜吸收,经过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 ,即变成粪便排出体外。粪便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纤维素,消化道脱落的上皮细胞,粘膜碎片和大量细菌,还有未被吸收的消化道分泌物,如粘液、胆色素、粘蛋白和消化液等。如不吃蔬菜和粗糙谷类食物,粪便组成常一致,即水分65%,固体35%。固体部分细菌最多,可达总量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当排出粪便时,大部分细菌已死亡。另有2%~3%的含氮物质,10%~20%的无机盐,如钙、铁、镁盐。脂肪占10%~20%,一种是未被吸收的分解脂肪,另一种是由细菌和上皮残片而来的中性脂肪,还有少量的胆固醇,嘌呤基和维生素。

正常排出粪便是园柱形,长10~20cm,直径2~4cm,重量100~200g。正常粪便为碱性,其碱度高低与在结肠存留的时间长短有关,存留越长,碱度越高相反稀粪便存留时间短,常呈酸性, 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一般正常粪便呈棕色,这是由于粪内含有粪胆色素和尿胆素。因吃食物不同,粪便亦有改变,如吃含蛋白质丰富食物的粪便,有臭味、稍硬、成块,色稍淡呈棕黄或浅黄色,含细菌以革兰氏阳性为多吃碳水化合物丰富食物的粪便,呈棕绿色,恶臭味,软或半液体状,酸性,细菌以革兰氏阴性居多。某些药物也可改变粪便颜色。

排便过程是怎样完成的?

排便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排便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直肠在正常情况下是空虚的,但当集团运动推进粪便进入直肠时,如容积达150~200ml, 直肠腔内压力升至7.3kPa时,可刺激直肠壁内感受器及其附近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经盆神经、腹下神经到达S2~4的排便低级中枢,由该中枢发出的冲动沿盆神经的副交感纤维传出,引起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同时由低级中枢神经传出的冲动减少,肛门外括约肌舒张,使粪便排出体外。

正常情况下,低级反射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直肠感受器产生的冲动除传给低级中枢外,还传给脊髓丘脑束上行达丘脑,最后至大脑皮质进入旁中央小叶,丘脑下部及脑干的排便反射高级中枢,并引起便意。排便反射的高级中枢可以加强排便低级中枢的活动,还可使腹肌、膈肌等收缩,增加腹内压,帮助排便。然后,腹肌松弛,肛门括约肌收缩,夹断一节粪便,因粪便重量自然下落。此后肛管再次闭合,肛门皱皮肌收缩清除剩在肛门周围的粪便渣。粪便排出后,内括约肌松弛,肛门周围皮折变浅,又可清除皮肤皱折内存留的粪渣。这一排便活动完毕后,可再开始另一排便活动。正常排便时可排空降结肠、结肠脾曲或更上部的结肠,也有人即便是直肠的内容物,也不能完全排空,至于能把全部结肠内容物排空的则属罕见。

排便时大肠纵肌的收缩很重要。大肠纵肌收缩,可使大肠缩短,还可消除结肠远端与直肠之间的角度,此时直肠内压力升高,肛门内、外括约肌舒张,膈肌下降,腹肌收缩,可使腹内压增高达13.3~26.7kPa,促使粪便排出。排便时盆膈横纹肌支持腹腔内脏,并能防止直肠和肛门脱出。

排便感觉是由各种冲动引起,有精神的或机体的。另外有由外来对直肠壁压力引起的假排便感觉,如前列腺肿瘤、膀胱结石、分娩儿头压迫直肠等。

正常人的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达到此阈值时,即产生便意。当100ml粪便将直肠充盈25%时,或者直肠内压力达到约2.4kPa时,就可产生便意。要达到非排便不可的程度,直肠内容物和压力须增加3倍。但是否排便最后还取决于排便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作用是抑制还是增强。

排便次数和习惯因人不同,一般每日1次,早饭后排便。也有的3~5日或更长排1次,却不感排便困难。排便后有舒适愉快的感觉。因此,不能只按排便次数多少确定便秘、腹泻或排便的规律改变,应按各人的排便习惯来确定。

排便是怎样节制的?

由于人的排便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因此意识可控制排便。肛门部保持一定紧张力,使肛门紧闭,阻止粪便、液体、气体漏出,这种作用叫排便节制作用。排便节制作用,由感觉、反射、肌肉活动共同完成,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可归纳为两种。

(1)储存器节制作用(结肠的节制机能):结肠的节制机能不依赖于括约肌作用。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具有适应反应,这种反应可调节肠腔内的容积和压力,肠腔容积的改变压力随之改变, 有防止压力过高,延迟肠内容物通过的作用。直肠乙状结肠连接处的阻力、弯曲和皱折能延迟粪便进入直肠,保持直肠平时处在空瘪状态。左侧结肠能蓄积一定量的粪便,如超过一定数量时,可刺激结肠,使粪便进入直肠。乙状结肠造口术病人,如饮食调理适当,每日灌肠,可形成排便习惯,即是由于结肠的节制机能。

直肠是一种既有感觉又能扩张的贮器,对容量有最大的耐受性,能蓄积粪便和液体。直肠瓣能使粪便在直肠内螺旋形活动,使粪便压力均等,避免了粪便堆积在直肠下部,并防止直行通过直肠,对排粪起到相应的节制作用。

(2)括约肌节制作用:是肛门括约肌抵抗结肠蠕动向前推进力的作用。括约肌的收缩力必须胜过结肠推进力才有节制作用。如不能胜过推进力,则是肛门功能不良。内括约肌是抵抗排便的最重要因素,常处于持续紧张收缩状态,控制排便活动外括约肌也常处于收缩状态,闭合肛管。外括约肌的紧缩力比内括约肌高30%~60%,因此能制止粪便从肛门流出。如外括约肌已失去紧张力,可发生肛门功能不良。

在节制排便活动中,随意肌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和提肛肌功能与不随意肌内括约肌和纵肌功能有相互关系,联合作用。如对抗排粪和排气要求,外括约肌收缩可抑制内括约肌对逼肌收缩的反射性松弛,称为随意抑制作用。同时提肛肌的底袢收缩牵紧和抑制纵肌收缩,耻骨直肠肌收缩使肛直角的角度变小,直肠下段压力增加,阻止粪便进入肛管,起到控制排便的作用。

因为意识可控制排便,所以正常人对排便具有节制能力。如果环境条件不许可,有排便感觉而不能排便时,排便的高级中枢下传冲动抑制低级排便中枢,使括约肌收缩增强,肛门象节制闸门一样紧闭,并反射地引起乙状结肠舒张,直肠内的粪便即返回乙状结肠,使便意暂时消失。但如果经常或长时间抑制排便,可使直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被吸收过多而使其干燥,可产生便秘。

哪些因素能影响排便反射?

影响排便反射产生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进入直肠的粪便量过少,对直肠壁产生的压力不足,致使直肠壁内的感受器不产生冲动,因而亦无排便反射产生。这种情况多见于进食过少及进食过于精细者。

腹泻是指排出异常稀薄的大便,或含有未消化食物,甚或脓血,并且排便次数频密,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周围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极少是严重疾病的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由于腹泻会丢失大量的肠液,多次腹泻后可造成血液中的电解质紊乱,特别是钾离子丢失过多,造成全身不适。如果腹泻持续不止或伴有脓血便、剧烈呕吐或高热,应到立即医院就诊。

一、腹泻的自我诊断要点

伴随的症状

可能的诊断

急性腹泻,水样便,可伴有(或不伴有)发热,脐周疼痛 胃肠炎,多为食用不洁、变质或使用过敏的食物引起

急性腹泻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并发现大便中带脓血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但也不能排除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腹泻伴发热 常见于慢性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和结肠癌等

慢性腹泻还有间歇性便秘 结肠过敏、直肠或结肠息肉,还须排除结肠癌

粪便呈酱红色或血水样,含有脓血小块,量较多且有恶臭 急性阿米巴痢疾

粪便量多,恶臭异常,呈灰白色油脂状 一般为脂肪消化及吸收障碍所致的腹泻

严重腹泻,伴有剧烈呕吐、发热、严重脱水,粪便呈米泔水样,病情凶险 可能为霍乱和副霍乱

常见腹泻的病因及治疗

夏季是菌痢的高发季节,此时,沙门氏菌肠炎、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也到了发病高峰期。由于三者在临床上均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易混淆诊断。此外,菌痢与沙门氏菌肠炎在抗生素的使用上不尽相同,而轮状病毒性腹泻则不需要用抗生素。因此,对三者加以鉴别,于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

菌痢多由食用不洁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引起发病,1岁以内幼儿少见,首发症状为先泻后吐,同时有腹痛,以左下腹痛为主,腹泻的特点是便次频繁,每日大便次数超过十次,甚至更多,但大便量少,大便性状为粘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大便镜检满视野白细胞,大使培养可查到志贺氏菌。氟哌酸为目前最佳抗痢药物。

沙门氏菌肠炎多由食用不洁食物如牛奶、蛋类、家禽、内脏等引起发病,1岁以内幼儿多见。首发症状为先吐后泻,常有呕吐,以脐周腹痛为主,每日便次在3-10次,大便量多,大便性状为水样带粘液,里急后重不明显,大便镜检白细胞总数多正常,大便培养可找到沙门氏菌,治疗药物选用复方新话明、氯霉素、氨苄青霉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轮状病容是6岁以下幼童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以6个月~2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轮状病毒性腹泻首发症状为呕吐、咳嗽,腹泻每日3-10次,大便为稀便、水样或蛋花样。有酸臭味,无粘液及脓血,大便镜检、大便培养均阴性,血象不高,病毒检测可分离出轮状病毒。如果没有继发细菌感染,可不用抗菌药物。

抓“肚筋”医治拉肚子

因受凉而引起的拉肚,可用抓“肚筋“的方法来治疗。让患者俯卧于床上,可在患者两肩胛骨内侧分别抓住一根较粗的筋“即肚筋”。抓住此筋提起来,再猛地松开,这样左右如是几次,便有奇效。

什么是腹泻?�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系指排便次数多于平时,粪便稀薄,含水量增加,有时脂肪增多,带有不消化物,或含有脓血。正常人一般每天排便1次,个别人每2~3天排便1次,或每天2~3次,且粪便成形,不应称为腹泻。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和手术后的病人常常会发生直肠性便秘,此时由于粪便嵌塞于直肠腔内,刺激直肠粘膜,可有排便次数增加,且伴有里急后重感,有时还会有粘液排出,也不应列为腹泻,其实际上是严重的便秘,这种便秘需灌肠或用手挖帮助排便,医学上称之为假性腹泻。

腹泻怎样分类?�

腹泻是一种症状,其发病机理相当复杂,引起腹泻的疾病也很多,因此,腹泻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1)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两种。

急性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并呈不同程度的稀便,往往伴有肠痉挛所致的腹痛,病程在两个月以内者;临床上,如腹泻持续或反复超过两个月,可称为慢性腹泻。当然,这种区分是人为的,腹泻病程超过两个月固然可称为慢性腹泻,但病史短于两个月者亦未必全为急性,其中一些病例可能是慢性腹泻的初期,或临床表现不明显的慢性病例的初次发作,在实际诊断时,必须与急性腹泻互相参照。

(2)根据病理生理的特点可分为:

a 渗出性腹泻

b 分泌性腹泻

c 渗透性腹泻

d 吸收不良性腹泻

e 胃肠蠕动加速性腹泻

(3)按解剖部位可分为:

a 胃原性腹泻

b 肠原性腹泻

c 胰原性慢性腹泻

d 内分泌失常性腹泻

e 功能性腹泻

其中,肠原性腹泻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

a 病原感染性腹泻

b 炎症非感染性腹泻

c 肿瘤性腹泻

d 消化不良和吸收障碍性腹泻

e 食物( 中毒、过敏)性腹泻

f 药物作用或化学品中毒性腹泻

g 功能性腹泻

如何根据腹泻一症推测疾病?

腹泻一症,若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方面表现,可以有助于进一步推测腹泻的病因。

(1)从年龄来分析:儿童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感染、双糖酯酶缺乏症、先天性氯泻、肠系膜淋巴结核和胰腺纤维囊性变;青壮年腹泻多为功能性腹泻与溃疡性肠结核;中年或老年腹泻常为结肠癌。

(2)从性别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的功能性腹泻多见于女性,而结肠憩室与结肠癌多见于男性。

(3)从籍贯和职业分析:居住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民与渔民,频繁与疫水接触,腹泻时应考虑有血吸虫感染的可能。

(4)从起病与病程分析:起病急、病程短而腹泻次数频繁者,应考虑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如轮状病毒感染、沙门氏菌感染、细菌性痢疾、副溶血弧菌感染、葡萄球菌肠毒素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肠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及药物作用和化学中毒等。若病史超过2年者,则结肠癌引起的可能性就较小;若病史达数年至数十年之久,常见于功能性腹泻、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克隆病;若腹泻呈间歇性发作,常见于功能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及结肠憩室炎等。

(5)从胃肠道症状分析:从病人所呈现的胃肠症状,尤其是腹泻情况,可以推测病变部位在小肠或结肠。如病人便意频繁,有里急后重感,每次排便量少,有时甚至只排出一些气体或少量粘液而无粪质,粪便色较深,稀烂,粘冻样,含或不含肉眼可见的血液,臭气不重,伴下腹或左下腹持续性疼痛,腹痛于便后可稍缓解,这种腹泻病变位于直肠和(或)乙状结肠。

若腹泻时无里急后重症状,粪便色淡、量多、水样、多泡沫或油腻状、恶臭,无肉眼可见的血和脓,但含有不消化食物残渣,伴脐周围或局限于右下腹部间歇性绞痛,肠鸣音亢进,这种腹泻病变位于小肠。

若24小时排便次数在10次以上,甚至达数十次的急性腹泻,常见于急性感染引起的分泌性腹泻,如霍乱和渗出性腹泻如细菌性痢疾。而每天排便几次的慢性腹泻可见于许多疾病,如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肠病、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与结肠癌以及肠道激惹综合征等。

若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可见于溃疡性肠结核、结肠癌、不完全性肠梗阻、结肠憩室炎、便秘而有服泻药的习惯者和肠道激惹综合征,后者在便秘时,大便如“牛粪”样,带粘液而无脓血。

若腹泻与进餐有关,禁食后可止泻,这种腹泻常见于肠内容物渗透压升高、粘膜通透性异常和肠蠕动加速。

若在清晨或餐后发生腹泻,常见于肠道激惹综合征;若夜间腹泻,使患者从睡梦中惊醒,常提示由器质性疾病引起。

(6)从全身症状分析:若腹泻伴有发热者,应首先考虑引起肠道感染的各种原因,也应除外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及晚期肠道癌肿。若患者显著消瘦或营养不良,常见于小肠性腹泻,如胰原性腹泻、胃肠道有短路形成或其他吸收缺陷病变等,而少见于结肠性腹泻,但结肠癌可出现恶病质,应属例外。若腹泻伴有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且症状常随情绪转移而可用暗示暂时缓解,这种腹泻常见于肠道激惹综合征。

(7)从腹部体征分析:慢性腹泻病人,如腹部可触及包块,常提示肿瘤或炎症性疾病。若包块位于左下腹,应怀疑左半结肠癌、乙状结肠憩室炎或癌肿造成肠腔狭窄引起的粪块壅积。若包块位于右下腹,应怀疑右半结肠癌、阿米巴或血吸虫病性肉芽肿、肠结核、克隆病与肠放线菌病。结肠炎与结肠周围炎形成的包块较癌肿软,且压痛明显。结肠痉挛时可触及肠段时现时消,并不经常存在,可与器质性病变造成的包块相鉴别。若腹部压痛明显,可见于克隆病、结肠憩室炎及盆腔或阑尾脓肿。若腹部膨隆并伴有肠鸣音亢进,常提示存在肠梗阻。

(8)直肠指诊分析:直肠指诊简便易行,可以发现肛周有无病变以及直肠有无狭窄、癌肿或粪石,故直肠指诊对于直肠癌引起腹泻的病人,具有直接诊断的重要价值。当手指触及坚硬而不能移动的结节状肿块,指套染有血迹,常提示为直肠癌。

腹泻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腹泻给人体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1)腹泻能引起营养不良:众所周知,胃肠道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唯一途径,摄入的食物和其他营养物质在胃肠道消化和分解后,有用的部分被吸收,无用的残渣由粪便排出。腹泻时,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发生严重障碍,能量供给不足,使人感到头昏眼花、口干舌燥、四肢疲乏、心慌气短,甚至出现营养不良表现。

(2)腹泻可导致维生素缺乏:长期腹泻可直接影响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引起维生素的缺乏。有些人腹泻日久后出现皮肤头发干燥,头发失去正常光泽和滋润,间有散在性脱落,产生早秃现象,此为缺乏维生素A所致;又如,有些人出现舌炎、口角炎、多发性神经炎,这是缺乏维生素B的结果。

(3)腹泻可引起贫血:由于消化吸收的障碍,蛋白质及其他造血原料的吸收减少,可引起贫血,出现指甲、手掌、皮肤以及口唇、和睑结膜等处颜色苍白,疲倦乏力,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等贫血症状,甚至可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

(4)腹泻可降低身体的抵抗力:腹泻引起的营养不良、贫血及维生素缺乏等,可使人体对传染病及各种感染的抗病能力减弱,炎症容易扩散,也可使组织再生及外伤愈合能力减弱,受伤后伤口不易愈合。

(5)腹泻可引起水、电解质失调和酸碱平衡紊乱:小肠粘膜病变可直接影响人体对水分的吸收,肠腔内高渗透压会使血中部分水分向肠腔转移,最后由大便排出,使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当水分丢失不超过体重的5%时,机体还能代偿。一旦超过5%便无法代偿,从而出现一系列水、电解质失调和酸碱平衡紊乱现象。

腹泻时,机体不但丢失大量水分和营养物质,还会丧失大量对机体功能活动有重要意义的电解质,如钠、钾、钙及镁等。如果丢失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出现相应的机体功能紊乱。如缺钾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全身软弱无力、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呼吸肌麻痹及肠麻痹等一系列缺钾症状。

平时,身体内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呼吸排出,其余的废物需要经过水的运送,通过肾脏由尿排出体外。脱水时尿量因机体内水分损失而减少,甚至无尿,这就会使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减少,而在体内蓄积,使机体发生中毒症状,称为“酸中毒”。其临床表现除呼吸改变外,还可见疲乏无力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都会对机体产生严重损害,如不及时抢救,就会发生生命危险。

腹泻对老年人损害尤为严重。老年人因抵抗力弱,较青壮年容易出现腹泻,如果认为腹泻是小病,不及时就医,就易酿成大病,严重危害健康,甚至猝死。这是因为,老年人急性腹泻易出现低血糖、心脏和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腹泻时少食是常规,摄入不足则需要分解体内贮藏的肝糖原,以维持血糖稳定,而老年人没有足够的肝糖原贮藏物转化为糖。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4.4~6.7mmol/L,当血糖低于3mmol/L时,就会出现疲软、出汗、心悸、面色苍白及晕厥等一系列低血糖症状。血糖过低还可引起深度昏迷和猝死。

腹泻时大量水分丧失,会使人体处于脱水状态,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并堵塞血管。钠、钾、钙、镁,可维持血液酸碱平衡、神经传导功能和心跳节律,腹泻时这些阳离子缺乏,可引起严重的心律紊乱,这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为不利。

所以,老年人一旦出现腹泻,切莫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

腹泻时为什么不能随便应用抗生素治疗?

有人认为,腹泻必然是胃肠道细菌感染,因而一旦遇到腹泻便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如黄连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氟哌酸等。

诚然,霍乱、痢疾和一部分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肠炎,确实是细菌感染,治疗时常常需应用抗菌药物。然而,腹泻未必全是细菌感染胃肠道所致,如:腹部受凉引起肠蠕动加快;对乳品、鱼、虾及蟹等食物过敏引起肠的变态反应;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胰腺癌等;胆汁排出减少、双糖酶缺乏使肠腔内存在大量未经消化而不能被吸收的溶质,引起高渗性腹泻;外出旅行或迁居外地生活,有的人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使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发生了“菌群失调症”而引起的厌食、呕吐、腹痛甚至腹泻不止等症状;有些婴儿因饮食不当,辅食增加过快过多,造成的腹泻等,举不胜举。诸如此类腹泻便没有细菌感染存在。还有些腹泻,如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成人和大孩子夏季“流行性腹泻”和霉菌性肠炎等都不属于通常所说的细菌感染。其中,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和夏季“流行性腹泻”系病毒感染所引起,而霉菌性肠炎是由与各种普通细菌特性完全不同的一类霉菌引起的。既然病原不同,治疗方法就不应该完全相同,所以应用抗菌药物应当慎重。

许多抗生素,尤其是口服后,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或食欲下降,甚至影响肝脏、肾脏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胃肠道副作用较为严重。其原因,除化学刺激因素外(化学刺激性与剂量有关),广谱抗生素可引起体内的菌群失调而导致二重感染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二重感染,亦称菌群失调症。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处于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生存的环境中,人体的皮肤粘膜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肠道等处,都寄生着一定数量的细菌,这些数量繁多的细菌,与人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对人体不但无害,反而有益。其中肠道的正常菌群,在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肠道正常的菌群还对危害人体健康的致病菌有着强大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这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医学上称为生态平衡。

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往往使体内各处的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使耐药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导致二重感染。也就是说,本来用抗生素想杀灭致病菌,结果反遭致更厉害的细菌感染,其中,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原。由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所致的二重感染,主要形式为肠炎,可见,广谱抗生素应用过程中所引起的二重感染往往会加重腹泻。

另外,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肠道内很多细菌受到抑制,这些细菌中有些具有合成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的能力,因此,菌群失调后就可能导致维生素B复合物缺乏,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腹泻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水分增加便大便稀薄,或带有脓血、脂肪等异常成分,常伴有肠鸣和腹痛。

急性腹泻指病程在2个月以内的。腹泻的主要原因是肠蠕动快,水分在肠道来不及完全吸收,还有的是肠道分泌过多,消化吸收障碍引起。

急性腹泻大多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引起,如肠炎、痢疾,也有的是由于暴饮暴食,冷热不调,消化不良导致的单纯性腹泻。

(一) 急性腹泻的鉴别诊断

(1) 腹泻伴里急后重,多是直肠病变;阵发性肚脐周围痛,水样便,腹鸣音强,多为小肠病变。

(2) 腹泻伴呕吐,多见胃肠炎、食物中毒。

(3) 伴发热、腹痛,见于急性菌痢。

(4) 长期用抗生素或激素治疗,应考虑菌群失调的单纯腹泻。

(5) 伴有皮疹者,见于过敏性肠炎。

(6) 每日大便量大于1000毫升,即为分泌性腹泻。

(7) 米汤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脓血便见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结肠癌;气味臭带有泡沫的为脂肪泻;洗肉水样便是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蛋花汤样便是伪膜肠炎。

(二) 急性腹泻的救护措施

(1)首先考虑腹泻与吃过的食物的关系,留下食物标本,以排除食物中毒的可能性。及时留下大便标本送化验,查明病因后对症治疗。

(2)暂时禁食,注意腹部保暖。为防止脱水鼓励多饮淡盐水(加少量白糖)。已发生口渴、尿少、皮肤干燥起皱、双眼下陷的脱水症状时,除口服淡盐水外,严重呕吐不能饮水或已脱水的病人,要积极进行静脉补液。

(3) 腹泻为感染性的,要口服抗菌药,如黄连素、四环素

(4) 腹痛时可用阿托品、654�2、颠茄片治疗,并给予局部热敷。

(5) 腹泻较为剧烈的可适当给以收敛止泻药、鞣酸蛋白、淡茶水、烤焦的馒头片等。

(6) 消化不良的腹泻可服用乳酶生等药。

(7) 经上述处理不见效,病人尽快去医院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11293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4
下一篇2023-09-04

随机推荐

  • 巴宝莉到底好在哪里

    感谢受邀,在众多的服饰品牌中,巴宝莉的服装具有明显的特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巴宝莉服饰赢得了世人的信赖 第一,巴宝莉衣服整体“韵美感”较强。 不论是男式风衣,还是女士风衣,巴宝莉风衣的外观和其它服饰有显著的区别,主要在于它的设计

    2023-12-14
    10400
  • 百雀羚护肤品里含有水杨酸吗

    如果泡泡很少,说明营养成分少。如果泡泡多但是大,说明含有水杨酸。水杨酸洁肤效果好,但刺激性大,敏感肌慎用。百雀羚水嫩精纯系列含有“红景天益母草、忍冬花”三种黄金植物的浓缩精华,更蕴含了藏红花、积雪草等草本植物,富含多种丰富的维生素,能提亮肤

    2023-12-14
    8500
  • 兰蔻小黑瓶精华肌底液的功效

    兰蔻小黑瓶精华肌底液在网站所销售的价格为760元,每瓶30毫升,价格虽然比较昂贵一些,但是他们对于你肌肤的呵护却是其它化妆品所不能够比拟的。一般使用一瓶的兰蔻小黑瓶精华肌底液,你就可以看到你的肌肤有明显的改善,对于黑头敏感肌或者是红血丝就会

    2023-12-14
    10100
  • 抗皱眼霜十大排名

    抗皱眼霜十大排名:1、SK2微肌因修护焕采眼霜质地看着偏厚重,但是吸收的特别好,保湿而且一点都不油腻。不像有些眼霜,吸收好的保湿差,保湿好的又太厚重不好吸收,这款眼霜刚刚好。修复肌肤效果很不错,同时可以提亮眼周。2、雅漾舒缓保湿眼霜无油配方

    2023-12-14
    10100
  • 古代人的化妆品有哪些

    1、螺子黛螺子黛亦省作“螺黛”。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制作精致。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像回回青需要研磨,因此螺子黛受到当时女性的喜爱,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2、

    2023-12-14
    6700
  • 有红血丝用什么护肤品能推荐几款吗

    有红血丝可以用的护肤品有HABA美容油、珂润润浸保湿柔和乳液,以上两款都十分推荐。1、HABA美容油真的是一款超强的精油了,因为孕妇都可以使用,所以根本就不用担心会有什么刺激皮肤的问题。据说功效是加强保养成分的吸收,坚持用能增厚角质层,修复

    2023-12-13
    7600
  • 韩国化妆品有什么牌子

    1、梦想时间Dreamtimes的产品秉承了韩国化妆品实惠好用的精髓,也是很多韩国明星在节目中公开支持的经典韩国化妆品品牌。其产品专注于解决年轻人的皮肤问题。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受到了牛二、大s等美妆大师的青睐,近年来凭借高性价比和卓越功效

    2023-12-13
    7300
  • 玉兰油有致癌成分吗

    有 宝洁:含致癌物化妆品上海无销售 2007年10月18日 香港消委会测试发现,有7款化妆品含有可能引致神经中毒及致癌的化学物———丙烯酰胺单体,其中包括玉兰油(Olay)、巴黎雪完美、H2(下标)O+等知名品牌。昨日,记者致电宝洁(中国)

    2023-12-13
    6700
  • 我在网上开了家卖衣服和化妆品的小店,叫什么名字好啊有寓意最好拉~

    苏菲小店MM小店衣秀、型女、珍秀,诱惑,百衣百顺!秋水衣人!风袖薇香朴坊,锦衣堂,衣锦衣舍,锦瑟丽人坊转角,卡卡,简单,青苹果,加衣站,秋水丽人,特别特,女子百合,四季美人,蝶幻,歪酷,衣炫传说,一房公社、迷妮服饰左岸,港角,NANA,倩影

    2023-12-13
    81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