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实验室常用检测项目包括三类:1、自身抗体,2、常规检查,包括一般免疫功能、三大常规, 3、组织器官特异性功能指标。其中最主要的是各种自身抗体:
一、抗细胞核抗体
抗核抗体(ANA):是一种非常敏感的检测指标,对于各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的敏感性几乎为100%。但其特异性差,因此,主要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筛查。ANA的检测方法主要是以HEP-2细胞和鼠的肝组织为基质的间接免疫荧光法,其最大优势就是除了能够判断血清中是否存在自身抗体及其滴度,而且能够对自身抗体进行初步分类,这对于区分疾病有一定意义。如均质型可能是SLE或药物性狼疮等;核仁型可能是硬皮病;核膜型和多核点型可能是PBC;着丝点型可能是硬皮病的局限型,也可能是PBC;颗粒型则可能是各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当然,这只是根据经验作出的初步判断,尚不能做出定论。ANA只能作为筛选实验,阳性时,一定要进行下一步的实验检测。
临床实验室
抗dsDNA抗体:该抗体可能是ANA中的均质型或是ANA阴性。最近研究发现,也可能是颗粒型或核仁型。其靶抗原为dsDNA,是SLE的特异性指标,特异性可达95%以上,已被列入SLE的诊断标准之一。而且,该抗体会在SLE出现明显症状之前几年就呈现阳性,因此,可以作为SLE的早期预测指标。但该抗体诊断的敏感性较低,多见于活动期的SLE,阳性率为70%-90%,因此,阴性时并不能排除SLE。目前已经明确,该抗体参与SLE的发病。
抗Sm抗体:该抗体是ANA中的粗颗粒型,通常伴随抗U1RNP抗体而出现,基本不单独出现。靶抗原为snRNP,亦是SLE的特异性指标,特异性可达99%,而且能够反映疾病的活动度,另外,也可以作为SLE的早期预测指标。该抗体敏感性更低,阳性率约为20%。阴性时也不能排除SLE。
抗U1RNP抗体:该抗体是ANA中的粗颗粒型,靶抗原为核糖核蛋白。是混合结缔组织病(即SHARP综合征)较为特异的抗体,是该病的诊断指标之一。但该抗体也可出现于SLE、干燥综合症等类风湿性结缔组织病。
抗SSA(Ro)抗体和抗SSB(La)抗体:此两种抗体是ANA中的细颗粒型,但在IIF检测中也常为阴性。靶抗原分别是60和58KD的SSA蛋白和48KD的SSB蛋白。此两种抗体是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指标之一。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阳性率可达到88%-96%和71%-87%。此外,亦可以出现于RA、SLE、新生儿狼疮伴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PBC等。 临床实验室
抗核点抗体:分少核点型(1-5)和多核点型(5-20),前者靶抗原是p80盘曲蛋白,后者靶抗原是Sp100和PML。少核点型多见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也可见于SLE和PBC等。多核点型常与AMA并存,多见于PBC,特别是对于AMA阴性的PBC患者更有临床意义。
抗核膜抗体:又称抗核周因子抗体,靶抗原是核孔复合物(包括gp210和核孔蛋白p62)和板层素B受体。该抗体在PBC中亦具有较高的阳性率,此外抗板层素B受体抗体也可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抗磷脂综合征及SLE等。抗gp210抗体和核孔蛋白p62抗体对于判断PBC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前者阳性常提示PBC有向肝衰竭发展的危险性。
抗着丝点抗体:其靶抗原是着丝点蛋白CENP-A、CENP-B和CENP-C。该抗体与硬皮病局限型密切相关,患者常表现为CREST综合征,即钙化症、雷诺现象、食管运动障碍、硬指(趾)症及毛细血管扩张。该抗体在PBC中亦较为常见,可以为PBC提供预后信息。此外,该抗体还见于SLE等疾病。
抗SCL-70抗体:该抗体是ANA中的核仁型,其靶抗原是拓扑异构酶Ⅰ。该抗体是硬皮病弥漫型较为特异的抗体,并常预示着预后不良。此外该抗体也可出现与多发性肌炎、IgA肾病等患者。
抗原纤维蛋白抗体、抗PM-SCL抗体和抗RNA多聚酶抗体:此三者抗体均多为ANA中的核仁型。抗原纤维蛋白抗体的靶抗原是U3nRNP,抗PM-SCL抗体的靶抗原是核仁中的颗粒成分,抗RNA多聚酶抗体是RNA多聚酶Ⅰ和Ⅲ。此三种抗体在硬皮病中亦较为常见,亦可见于多发性肌炎等疾病。
临床实验室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其靶抗原是参与DNA复制的一种辅助蛋白。是SLE的特异性抗体,但敏感性很低,在平时检测中很少见,也很少见于其他疾病。
此外还有抗中心粒抗体、抗纺锤体抗体、抗核仁形成中心抗体、抗Ku抗体、抗Mi1及Mi2抗体、抗分离带抗体等等,但这些抗体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或尚缺乏特异性。
二、抗细胞浆
免疫功能检查包括哪些1、免疫五项:包括 IgG、IgA、IgM、IgE、IgD的正常值及增高和降低的意义。
2、微量元素检查:人体健康与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密切相关,儿童时期微量元素的缺乏可以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功能下降等。包括铜、铁、锌、钙、镁等。
3、血常规化验是了解宝宝免疫力的化验项目之一。血红蛋白的减少可能代表贫血,缺铁性贫血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4、补体的检测包括总补体 (CH50)、补体C3(正常值为0.85-2.00g/L)、C4(0.12-0.40g/L)、B因子、补体组分裂解产物(C3c、C3d、C3a 、 C4a 、 C5a 、Ba 和 C5b-C9 复合物等补体裂解片段)、C1 抑制物(诊断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免疫系统的疾病症状
1、免疫系统疾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易患感冒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易疲劳或易过敏。根据病因及特性不同,大致常见的有:艾滋病、过敏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哮喘、慢性疲劳、II型糖尿病、枯草热、红瘢狼疮及多发性硬化症。其中最严重的是艾滋病、红瘢狼疮,比较轻的是过敏性疾病。
2、1过敏反应也是免疫系统疾病 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如果发生在皮肤,则出现红肿、荨麻疹等;如果发生在呼吸道,则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个别病情严重的,可因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健康正常的人体,是身体组织内无数系统的正常运转所维持的结果,所以,免疫系统作为人体对生活环境中的病菌、病毒抵抗组织,不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都会导致人体疾病的产生,所以,人们平时在保持健康以外,还需要积极锻炼身体,保持一个开朗的心情,促进身体各个系统的运转。
免疫十项包括:面抗原、表面抗体、乙肝抗原、乙肝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乙肝前S1抗原、甲肝抗体、丙肝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测定、梅毒。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如病菌等),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免疫涉及特异性成分和非特异性成分。非特异性成分不需要事先暴露,可以立刻响应,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病原体的入侵。特异性免疫是在主体的寿命期内发展起来的,是专门针对某个病原体的免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