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非特定病原体(结核、寄生虫等)感染所导致的乳腺慢性炎性疾病,临床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表现,好发于乳腺小叶,故称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目前这类疾病病因不明确,但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尤其好发于产后2~4年的女性。该病没有特效药,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多为回乳后乳汁不净,乳房长期有少量泌乳,机体对自身乳汁产生免疫反应所致。
肉芽肿性乳腺炎分为肿块型、溃疡型和难治型。肿块型临床特征为非哺乳期女性突发乳腺肿块,肿块微红,轻度压痛,无发热、当病情进一步发展,脓肿形成,继发多处糜烂或溃疡,溃疡往往长期难以愈合。
如果女性有以下情况,就要警惕此病:非哺乳期,乳房反复发炎;戒奶后两年左右发病,或发病前有引产、流产史;可伴关节疼痛、皮肤红斑;常规“消炎药”治疗无效;炎症易复发。
那么如何诊断呢?常规检查包括乳腺B超、钼靶,乳腺肿物穿刺活检进行病理诊断是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标准方法。病理特征为以小叶为中心组织细胞的上皮样和多核巨细胞浸润的非干酪样肉芽肿伴微脓肿,但须做排除性诊断。如果含脓液,取脓液进行抗酸染色找杆状细菌也是需要的。还需抽血进行泌乳素检查。
如果不经过科学的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容易病情反复,因此早诊断、科学诊断及治疗是治愈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重要因素。目前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方法包括激素治疗、抗棒状杆菌治疗(与抗结核杆菌用药一样)及手术治疗,还有“三才理疗”。每一阶段采取的治疗方案不完全相同,配合中成药进行调理,如即瑞夏枯草口服液,具有消肿散结,抗炎镇痛的效果,然后辅助规范化排乳手法或者热敷乳房,乳头清洁等行为来促进乳腺炎的康复。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类以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征乳腺慢性炎症,包括多个临床病种,其中一种较为为多见,病因不明,肉芽肿性炎症以乳腺小叶为中心,故叫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1972年Kessler首先报道,病名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以前有人叫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肉芽肿或肉芽肿性小叶炎,是指乳腺的非干酪样坏死局限于小叶的肉芽肿病变,查不到病原体,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象肉芽肿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睾丸炎一样,易与结核性乳腺炎混淆,以前发病率不高,所以,临床和病理医生都对其观察研究不多。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越来越常见的特发性炎症,,它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已婚产后非哺乳期的女性,多发生在产后数月或数年,平均发病年龄为29岁(范围20-50岁)随着发病率不断升高,近年来国内发病患者数量明显增多,亚洲和地中海国家更易患此病,具有一定的种族倾向。
目前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研究主要考虑与以下几点有关:
1.自身免疫因素:自体免疫异常
2.泌乳因素:高泌乳素血症
3.感染因素:棒状杆菌感染
4.药物因素: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
5.其它:外伤撞击、吸烟或抗胰蛋白酶缺乏、哺乳障碍史、乳汁瘀滞等
在不同阶段临床表现不一,呈多样化。初期多为乳房肿块,多伴有疼痛,局部肤色不变。皮肤温度不高,肿块质韧硬,边界不清,可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
部分进展迅速,短时间内迅速蔓延甚至波及全乳,并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可伴有肢体结节性红斑、皮疹、发热、咳嗽等全身症状。
脓肿破溃后,则以瘘管、窦道为主要表现,易反复溃烂、流脓,经久不愈;疾病好转后可能遗留乳房瘢痕,乳头及皮肤挛缩,乳房萎缩等后遗症。
预防关键
(1)及时就诊:早期处理
(2)饮食控制与调理:坚持半年,以减少过敏物质的摄入为主
(3)哺乳期保持乳汁通畅
(4)长期随访:预防再发或复发
饮食控制:
1.如果有明确饮食过敏史的食物与药物要控制,避免食用,如螃蟹,虾,鱼等海鲜产品
2.比较少见的肉类,比如天鹅肉,鹿肉,田鸡,野猪肉等野味等比较少食用的肉类,少量的猪肉等比较常见的,患者经常食用的肉类可以少量食用,因不同民族,不同区域饮食习惯不同。
3.蛋类主要是鸡蛋鸭蛋等比较常见,少食用的鹌鹑蛋等少见的蛋类也少吃,一天的量不超过一个鸡蛋的量。
4.比较少见的坚果,如腰果,夏威夷果,以及碧根果,还有花生等,因为平时比较少食用,部分人食用后容易过敏,因此为减少体内免疫系统的影响,治疗期间要少食用。
5.蔬果类,主要是山药(淮山),大薯等容易导致过敏的蔬果,还有一些芒果,菠萝,火龙果等也要避免食用。
此外促进过敏反应的酒类也要注意,高敏体质的牛奶等也要控制
上述食物的共同特性是容易导致机体过敏,刺激抗体产生,从而会加重病情。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激素治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2)手术治疗:脓肿切开引流、肿块切除活检、部分乳腺切除、乳房全切等
(3)中医药治疗
(4)观察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