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体检报告单写着尿蛋白高,那么尿蛋白高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尿蛋白高是怎么回事尿蛋白高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对水和电解质有良好的通透性,但分子量大于白蛋白的物质则不能从肾小球滤过,即使有少量白蛋白和低分子蛋白经过肾小球,绝大部分在肾小管回吸取,仅有微量蛋白在尿中排出,应用临床检验方法,不能检出。当尿蛋白含量超出上述水平,用陈规的临床检验方法检出尿中有蛋白时,就证实肾脏已经出现病变了。
尿蛋白高的'原因很多,分为病理性蛋白尿和生理性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强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现暂性的蛋白尿,但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
一般说来,持续性的蛋白尿往往代表肾脏有病变。尿蛋白的多少反应了病变程度,临床可据此作疗效观测。而病理性蛋白尿,一般是肾脏疾病引起的蛋白尿,主要是由于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造成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肾小球病变到了晚期,由于大量肾单位废损,使蛋白滤出减少,尿蛋白检查反而减少或消失,这并不代表肾脏病变的减轻。
体检单中尿蛋白高的表示方法衡量尿蛋白指标的高低需要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出现减号-表示呈阴性,是正常情况出来加号+表示呈阳性,加号越多说明尿蛋白越高。具体表示如下:
尿蛋白<0.1g/L:-尿蛋白为0.1~0.2g/L:±尿蛋白为0.2~1.0g/L:+尿蛋白为1.0~2.0g/L:++尿蛋白为2.0~4.0g/L: +++尿蛋白>4.0g/L: ++++。
【g/L表示每升(L)尿液里含有多少克(g)蛋白质。】
尿蛋白高的危害1、尿蛋白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具有毒性作用,患者在进入肾衰竭后,将有大量的血浆蛋白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这些大分子物质在系膜区的沉积可引起系膜细胞损伤、系膜细胞增殖和系膜基质生成增加,从而导致肾小球硬化。
2、尿蛋白可损害肾小管间质,正常肾小球滤过的少量小分子蛋白质被接近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在溶酶体内进行分解。病理状态下,肾小球通透性增加使大量血浆蛋白漏出到肾小管腔内,而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过度重吸收白蛋白导致胞浆内溶酶体活性增高,可致细胞损伤。
3、大量蛋白尿使肾小管重吸收蛋白质增加,促进氨的生成增加,而肾组织中氨的生成在进行性间质病变中也起到一定作用。除此之外,重吸收和消化大量蛋白质需额外能量,这可造成小管细胞缺氧,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引起小管细胞损伤。
尿蛋白一般以加号表示,加号越多,患者病情越严重。尿蛋白3+,如果出现尿频,可能是肾脏问题。肾脏的作用是排除体内的一些废物和毒物,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一旦肾脏出现问题,使肾小球内蛋白质的滤过增加,就会引起各种疾病。
为什么尿蛋白高?
肾脏就像一个筛子,用尿液筛除血液中有害的代谢废物,同时将蛋白质等有用的好东西留在体内。但当筛子生病,网孔变大时,蛋白质会随尿液漏出,尿液中的蛋白质即尿蛋白超标。
肾脏筛孔扩大有几个原因:
1.遗传缺陷
由于遗传或基因突变,异常基因会表达异常蛋白,通过一系列反应造成肾脏缺损。
重大遗传缺陷可直接引起肾脏疾病,如遗传性肾炎;不太明显的遗传缺陷会使肾脏“虚弱”,为获得性肾损伤行为引起的肾脏疾病埋下隐患。
2.感染
感染不直接引起慢性肾脏疾病,而是通过反复频繁的感染扰乱免疫系统,形成免疫复合物、血管通透性因子等致病物质攻击肾脏,可引起轻度病理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IgA肾病等。
3.营养过度
饮食中摄入了大量的糖和脂肪等营养物质。营养过剩可导致肥胖相关肾病,也是膜性肾病的诱因之一。
4.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水污染都能引起肾病。例如,pm2.5和重金属会导致膜性肾病的发病率增加。
5.暴露于肾毒性物质
肾毒性物质,如高肾毒性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马兜铃酸类草药、造影剂等。),苯、甲醛,以及汞、铅、镉等重金属,都可能引起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一般能找到明确的病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往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基因缺陷奠定基础,然后后天感染、污染、不良习惯等因素构筑上层建筑,最终导致肾脏筛孔的破坏,导致疾病的发作和尿蛋白的升高。
通常对于其他肾病患者来说,尿蛋白越高越难治疗。但对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如微小病变、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尿蛋白排泄量越高,越容易治疗,越容易完全治愈。关键是掌握以下四点。
1.及时规范治疗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如微小病变、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往往在发病时即呈急性,可突然出现明显水肿,尤其是面部和下肢水肿,甚至出现胸腔积液和大量腹水,尿量会明显减少。如果不给予及时规范的治疗,患者的病情会迅速发展,并发症的发生率会增加。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肾损伤、静脉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可危及生命,因此有必要定期有效地治疗。
2.尽早选择激素
激素仍然是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的首选。虽然激素可能有很多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但仍然没有更好的药物可以完全替代激素。之所以不选择激素,是因为有激素使用的禁忌症,如股骨头坏死、严重精神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激素确定使用后,也要“足量”长期使用。
3.强调联合用药
除了少数肾病综合征,如第一个小病灶,只需要单独使用激素外,大多数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药物选择应遵循“单独使用激素”的原则,即“激素加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选择免疫抑制剂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年龄、性别、婚育、肾病类型、用药史等。选择性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环孢霉素、来氟米特、羟氯喹和霉酚酸酯。
4.同时注意并发症和并发症
就像感冒一样,没有并发症和并发症的感冒是不需要担心的。肾病综合征也是一样,一定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并发症。因此,在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如高尿蛋白微小病变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高尿蛋白膜性肾病时,需要同时治疗其并发症和并发症,如高血压、急性肾损伤、高脂血症、高凝状态、静脉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及感染性疾病。
虽然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尿蛋白越高,如微小病变、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越能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完全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易复发,少数不能完全治愈,甚至最终进展为尿毒症。怎么会这样?这要看病理类型的严重程度,是否有高血压和血尿,同时是否有其他疾病,患者的免疫功能,药物是否被滥用或过度使用。
周逊 肾内科主任医师
肾病患者去医院看医生时,医生都会要求患者先做最简单的尿常规检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尿蛋白的多少及尿中红细胞数量等指标。其中尿蛋白这一指标,可通过“+”来表示,分别为“-”、“ ”、“1+”、“2+”及“3+”,有些医院的尿常规中还可能有“4+”的尿蛋白,等等。尿常规中尿蛋白显示为“-”则表示尿常规中未发现有尿蛋白;尿蛋白显示为“ ”则表示尿蛋白为半个加号(即微量);其它的1+、2+、3+及4+则依次类推。尿常规中尿蛋白的“+”越多,则表明这一次尿液中排出的尿蛋白的浓度就越高。
问题就来了,能否以尿常规中尿蛋白“+”多少来判断肾病患者的病情的轻与重呢?
正确的回答是:不能。
这又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尿常规中尿蛋白的“加号”多少,只能反映患者这一次尿中蛋白质的浓度,即尿蛋白的“加号”越多,则说明患者这一次尿蛋白浓度就越高。然而,就算尿常规中尿蛋白没有加号(即“-”),也不能说明患者一天24小时尿液中完全不排出蛋白质。另外,就算尿常规中尿蛋白有“3+”或“4+”,也不能说明患者一天24小时尿液中就一定有非常多的蛋白质排出。在晨起超空腹时、发热及大量出汗后、高温环境下、消化道大出血及其它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容量严重不足等特殊情况下检测出尿蛋白“3+”或“4+”,实际上患者24小时尿蛋白总量不一定是很高的,此时若以此作为判断尿蛋白多少的依据,显然是错误或不准确的。
既然尿常规中尿蛋白“+”号并不十分准确,那为什么还要做这一检查?这是因为,检查尿常规,它可作为肾病患者的初始检查与筛选检查。尿常规的检查结果中,不仅有尿蛋白“+”号,还有尿红细胞数量、尿比重及尿白细胞数量等指标,对初步判断病情都会有一定帮助。
如何才能弄清楚肾病患者的尿中到底有多少尿蛋白呢?这就需要患者做进一步检查,即留取患者的一天一夜24小时尿液,然后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这才是判断患者尿中蛋白最为准确的化验指标。
若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检测结果显示为 0.15克,则说明患者的尿蛋白是“正常”的,就算尿蛋白偶尔出现“+”号,也不能说病情严重或肾病加重了。若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检测结果显示为 0.15克且不足1.0克,则说明患者排出的尿蛋白为“少量”。若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检测结果显示为介于1.0—3.5克之间,则说明患者排出的尿蛋白为“中等量”。若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检测结果显示为 3.5克,则说明患者排出的尿蛋白为“大量”。
谈到这里,或许肾友会说“大量蛋白尿的肾病患者一定比中等量蛋白尿的肾病患者病情严重,中等量蛋白尿的肾病患者一定比少量蛋白尿的肾病患者病情严重!”。如若这样认为,也是不全面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较高,只能说明患者排出较多的尿蛋白,并不能说明病情一定就很严重。比如说,微小病变肾病,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都很高,可以达到大量蛋白尿水平,然而,绝大多数微小病变患者治疗效果都很好,也几乎不会进展成尿毒症。
那又该如何判断肾病患者的病情呢?除了需要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之外,还应该从如下四个方面综合判断病情。
一.原发病与病理类型
比如IgA肾病1-3级与微小病变等患者,相对来说,其病情是较为轻的;比如狼疮性肾炎Ⅳ型、糖尿病肾病Ⅴ期及新月体肾炎等,相对来说,其病情是较为严重的。这就需要弄清楚患者的原发病和/或病理类型。
二.危险因素是否还在
仅有尿蛋白升高,不能完全说明病情严重,反而更多需要了解患者的危险因素,如未控制的高血压、并发难以治疗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合并血栓与栓塞性疾病等等,都说明此时患者的病情严重。
三.对药物疗效的反应
尿蛋白再怎么高,如若在用药后,肾病患者的疗效很好,病情逐渐获得缓解,则谈不上严重。相反,就算尿蛋白不是特别高,若经治疗后,肾病患者的疗效不明显或无效,则提示长期预后差,病情反而是严重的。
四.慢性肾病所处阶段
慢性肾脏病(CKD)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CKD 1—5期,是以肾小球滤过率来作为分期依据的。当肾病患者到了CKD 5期一定比CKD 4期严重,依次类推,CKD 2期比CKD 1期严重等等。
肾友明白了吗?诊断肾病与判断病情,尿蛋白“+”号要查,更要化验24小时尿蛋白定量。然而,要想准确判断病情轻与重,还需要综合分析如上四方面的因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