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pC 酶是AmpCβ内酰胺酶的简称。 是由肠杆菌科细菌或和绿脓假单胞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一类β内酰胺酶,属β内酰胺酶Ambler 分子结构分类法中的C 类和Bush Jacoby Medeiros 功能分类法中第一群,即作用于头孢菌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的β内酰胺酶。故AmpC 酶又称作为头孢菌素酶。
AmpC酶为主要由染色体介导的BushⅠ型β-内酰胺酶(亦称诱导酶或C类头孢菌素酶),其产酶基因已开始由染色体向质粒扩散。它是导致革兰阴性菌尤其是阴沟肠杆菌对1~3代头孢菌素、单环β-内酰胺酶、头霉素类及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耐药的重要原因。首选4代头孢(头孢吡肟)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引起全球关注的耐药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i,MRS)、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enicillin 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PRSP)、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us,VRE)及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S.aureus,VRSA)。
耐药革兰阴性菌包括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产生菌,以肠杆菌科中的克雷伯菌属及大肠埃希菌产生最为多见,也见于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菌属、肠杆菌属细菌。该类酶能水解第三代头孢泊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或单环类β-内酰胺类氨曲南,其活性能被克拉维酸及头霉素类抑制。
源自氨苄西林耐药基因amp的头孢菌素酶(Amp Cephalosporinase,AmpC)产生菌,主要见于肠杆菌属、枸橼酸菌属、沙雷菌属、假单胞菌属及蜂房哈夫尼亚菌,细菌一旦产生AmpC菌素,头孢西丁、头孢替坦等头霉素类及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等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
若细胞同时产生ESBL和质粒型AmpC酶称为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uper-spectrum β-Lactamase,SSBL),该类菌株的耐药性更强,传播更易,使相应细菌感染的控制更为棘手。
酶抑制剂耐药的β-内酰胺酶源于TEM-1、TEM-2型酶。最初定名为“IRT,Inhabitor-resistant TEM β-lactamase”,以后均以TEM系列命名,常见于大肠埃希菌,也见于某些肺炎克雷伯菌、臭鼻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及弗劳地枸橼酸杆菌菌株,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替卡西林联合克拉维酸、舒巴坦的复合制剂耐药,但对他唑巴坦复合制剂,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则高度敏感。
能水解泰能等碳青霉烯类的β-内酰胺酶逐渐增多,大部分属于分子分类中活性部位带Zn的Class B中的金属-β-内酰胺酶(Metallo-β-Lactamase),其活性可被EDTA抑制。见于革兰氏阳性及革兰氏阴性菌,如:蜡样芽孢杆菌、鼻疽布霍德尔菌、脆弱似杆菌、军团菌、芳香黄杆菌、黄单胞菌属及气单胞菌属中的不同种细菌;有的属于分子分类中活性部位带丝氨酸的Class A酶,常见于阴沟肠杆菌,粘质沙雷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这些酶可被克拉维酸抑制,而不受EDTA的影响,能高度水解亚胺培南,同时也能水解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和头孢拉定,有时还和AmpC酶同时存在,介导更广泛的耐药。
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的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drug resistance Mycobacteria tuberculosis,MDR-Tb)使抗结核治疗面临更加艰巨的历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