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红薯
对于70后来说,最常吃的肯定是烤红薯莫属的,不过当时的烤红薯大多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当成好吃的零食。以前物资短缺的时候,米饭不足只能靠红薯填肚子,现在却相反了;很多小孩都不愿意吃饭,都把零食当饭吃。偶尔在街上遇到卖烤红薯,总会忍不住买,那段艰苦有快乐的童年依然记忆犹新……
水果糖块
小时候有糖吃已经很满足了,那时候的糖果并不像现在包装得新颖独特、富丽堂皇。那时候的糖块是不带包装的,两分钱就有1小把,还有各种性状和味道,有圆的、方的、三角的,草莓的、橙子的……只可惜,现在的糖果更多样了,但曾经的味道却找不回来了。
哨子糖
应该是最早将零食和玩具结合在一起的食品了,又可以吃、又可以玩。相信70~80的人都吃过这种糖,而且经常会比谁吹出最响亮的声音。这种红极一时的糖果,现在好像买的人也比较少了,但依然是我们心目中的经典零食。
宝塔糖
严格来说,这种并不算零食,而是一种驱蛔虫的药。但因为口味甜甜的,所以让人很喜欢吃。在那个年代蛔虫病非常普遍,为了不让小孩拒绝吃药,所以把驱虫的成分制成了淡黄色、像宝塔一样的糖果,就是这种宝塔糖。那时候的小孩都很乐意吃。不过到80后的年代渐渐就没有了,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得卖?
米通
米通又叫米花糖,在七八十年代几乎是家家必备,尤其是到了过节的时候。非常的松脆可口、入口即化,又不粘牙。算得上时当时膨化食品的“老大”。到现在还是非常的受欢迎,只是现在都非常商品化,自家做的已经很少了,已经没有捧着大米热热闹闹做米通的情景了。
橘子汁
上世纪80年代读小学时能用水壶罐一壶橘子汁是很小资的。因为大多数同学的水壶里是凉白开。商店里的橘子汁封装在一个个类似啤酒瓶的玻璃容器里,糖分很高,可以零打,也可整瓶买回,用时倒一点在杯中加开水稀释,省着点可以喝半个夏天。当然鲜亮的颜色都是色素,痛快完后少不了伸个黄舌头出来吓人。
汽水
70后对北冰洋汽水会有种特殊的感情。那时市面上最主流的饮料就是北冰洋的橘子汽水,浓度高、气也很足,卖0.15元一瓶。夏天,拿出瓶冰镇北冰洋汽水,咬开瓶盖,两口下肚,再打了个夸张的饱嗝,没有什么比这更爽的享受了。可乐是什么,还没什么人知道呢。
麦乳精
麦乳精是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速溶性含乳营养固体饮料,里面有牛奶、奶油、麦精、蛋粉等,用红白色的铁罐子包装,是那个时候最高级的营养品,一般是冲水喝的,但很多孩子经常背着父母偷偷干吃,因为这样吃比冲水喝味道更浓。
糖水罐头
最早出现的糖水罐头是糖水蜜橘,密封在一个1升装的广口玻璃瓶里,其实就是白糖水腌橘子瓣儿。70后出生的孩子虽然对糖水罐头并不陌生,但是他们也只有在生病时才有机会吃一次。吃完后,瓶子洗洗还可以装蟋蟀玩,或者回收换钱。后来又有了糖水荔枝、菠萝和黄桃。
吹糖人
更多时候,并不是想吃它,而是喜欢看制作“吹糖人”的手艺人的“表演”吧!
具体已经不记得了,小时候家里穷,吃过的零食也不多,甘草杏,鱼皮花生,蒸米糕(小时候叫泡粑),走街串巷的爆米花,这些都记忆犹新
我们小时候吃的零食还比较绿色,花钱买的也就是瓜子、糖块,不花钱的如生地瓜、自炒爆米花。那时候的瓜子是小包装,大概一包是一两,八分钱一包,我那时上小学一二年级,跟好朋友一起放学回家的路上就去合作社买包瓜子,我俩分着吃。别看只要八分钱一包,那时囊中羞涩,一个人是没有八分钱的,我俩把兜里的钱凑一起也就刚够买一包或者散称的一两瓜子,我们觉着八分钱买一两散称的好像比一包数量多点,所以为了多吃点,往往不舍得买整包的。糖块两分钱一块,是纸包的,我们每人买一块,用牙咬开成四小块,一次吃一小块,剩下的再包起来下次吃,不舍得一次吃完。秋天刨了地瓜,那也是解馋的零食,拿地瓜到脸盆里一洗就啃着吃。冬天炒玉米粒吃,碳火炉子上盖个厚铁片,把玉米粒放上面,用碳火棍搅拌翻转,很快就熟啦,嚼起来咯嘣咯嘣的,可香了。再有就是玉米杆,收玉米时那秸秆有甜的,就像甘蔗一样,我们就把那个扒皮当甘蔗吃,不过那时候可不知道世上还有甘蔗那么甜的零食。秋天树上的柿子黄了,摘下来烧着吃,土豆、地瓜、玉米也烧着吃,算起来零食还是挺多的。
大刀肉,小时候最喜欢吃辣总是一口吞一个。发图给你们默默的流口水。
去参加别人的婚礼的时候总爱在喜塘里面翻话没糖吃。酸酸甜甜的,特别好吃。
大白兔奶糖那一层薄膜,总是先喜欢吃完再吃里面的奶糖。真是回想起小时候简直是 美食 啊。
之后买一根棒棒糖了,后果一点,跳跳糖含在嘴巴里一蹦的,特别好吃。最近几年好像看不到跳跳糖了。
小时候总喜欢买一包糖烟,说我要抽烟啦,我是女生,但总适合买这种糖,真是回味无穷。
大街小巷都好像有卖哦,特别好吃吃完脸上总会有点黏黏的。现在已经长了好贵了,以前五角一根现在3,4,5快了呢。
宝塔糖,是小时候是用来杀虫的,但我觉得很好吃呢!
很怀念啊!提问者不知道是不是70后,如果是,就该有同样的感受:那时候天蓝蓝的,白云悠悠地飘;水清清的,小鱼在浅水里嬉戏;空气是清新的,深呼吸感觉很舒爽;大树上会有很多虫子,勤快的鸟儿纵跃在树枝间除虫;蜜蜂还是随处可见的,就是太生猛,要是惹它不高兴了会蛰你……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大自然欢乐的气息!
小时候喜欢吃河里的小虾米,半透明的小虾米喜欢躲在浅水区的鹅卵石旁,它们很笨的,只需要轻轻靠近,双手轻轻合拢,再慢慢往上捞,出水面以前它们是察觉不到危险的,等出了水面,小虾米就只能在手心里跳动,再也逃不掉了。这个小虾米就是我们的零食!吃生的,鲜死人!
给有在学校旁的老人,他们买红色的辣椒形状糖,关刀形状的糖;还有一种叫做“油果”的不知道什么植物的种子,吃起来像水煮的花生,只是更粗糙;还有油炸糕等等,很丰富,很好吃,很不卫生,但是从来没有因为吃这样的东西拉肚子,很神奇!
那时是自然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真童年,真的是张艾嘉唱的“童年”里那样,哪像现在的孩子,连能彻底放松的寒暑假都有人惦记!
作为70后和80后的人,在过年的时候一定都会有着一种共同的感叹,就是年味越来越淡漠,也越来越不喜欢过年,好像现在过年时候的气氛,真的没有小时候那样浓烈,这可能跟我们的年龄有着很大的关系,以前过年希望自己慢慢长大,而现在过年证明自己距离死亡又近了一步,还有就是一到过年的时候我们总会想在自己小时候过年吃的东西为什么那么有味道,而现在所吃的东西就没有小时候那么香呢?你还记得我们小的时候过年都有什么样的小吃吗?下面让我来带着大家回忆一下。
糖葫芦充满整个童年的记忆糖葫芦应该是我们70后80后这两代人童年中对于小吃最主要的一个记忆,现在的糖葫芦多种多样,有酸渣的,有巧克力味儿的,有奶早味的,还有草莓的,但是我记得我小的时候,过年唯一能吃上的糖葫芦只有两种,一种是橘子蘸糖的,另外一种是山楂蘸糖的,那个时候卖糖葫芦的人都会骑着一辆自行车,然后在骑自行车上,绑着一个草垛似的东西,在这个草垛上面插满了糖葫以及蘸了糖的橘子瓣儿,在东北的小朋友一定吃到过那种已经冻得硬邦邦的山楂或者橘子味儿,一口下去,很甜,还有那种冷冰冰的感觉也确实是挺带劲儿的。
赶大集时的糖人儿这种小吃可以说是我小时候记忆最深的一种东西,尤其是在赶庙会和赶大集的时候,就会有那种民间的手艺人,用熬完的糖稀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手艺,巧妙的甚至能做成孙悟空或者猪八戒的样子,那个时候如果能够买到这一造型的糖人,真的是会高兴一天,根本不舍得吃,其实现在想一想那个东西也不算太好吃,都是由糖浆和唐津构成的,但是就是觉得它充满了年味,充满了童年的回忆。
粘豆包,粘下巴提到粘豆包在东北生活过的70后80后,我相信一定都会对这种小吃有着非常深刻的记忆,有糯米面儿的和黄米面儿的,在豆包的外面裹上一张苏子叶,然后等待着热气腾腾的豆包做好以后,马上准备一碗白糖,边吃豆包边蘸白糖,那个时候简直觉得这种小吃就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美味,尤其是外面裹着的苏子叶拥有一种独特的味道。
小时候爱吃的好吃的:最爱吃的就是粽子和月饼。小时候的粽子和月饼都不是店里买现成的,粽子是自己家买糯米,蜜枣或红枣,粽叶,自己包自己煮的;月饼是准备好粮油糖,有手艺人会到当地来给大家做几天月饼,自带材料,只收手工费。
还爱吃馒头片,干脆面。家庭好一些的就会整箱的买,然后藏在家里,隔一段时间给孩子拿出一片或者一袋来吃。
喜欢吃油条豆腐脑。有时候也吃麻叶儿,油条是咸的,但麻叶儿是甜的。小学上学的早上,经常花一块钱吃这个。
烤羊肉串,小学放学以后会跟着家长吃路边上的烤羊肉串,特别好吃,每次估计也就吃一串。
儿时会攒啤酒瓶,用啤酒瓶换雪糕,以前的雪糕只有那么几种,经常吃的就是香蕉雪糕,黄色的,形状像香蕉一样,单买是三毛钱,一开始一个酒瓶就能换,后来得五个。
还有各种小卖铺卖的零食,儿时特别希望自己家里开小卖铺,这样就可以天天吃,想的很美。一毛两毛的小零食,当时吃着也没想过什么安全卫生,可能那时候的人们从事生产还比较有良心,而且物资短缺,一两毛也是能挣出些成本的。总之,吃得很欢乐。现在一两块的都不能随便吃了。
还有江米条,甜甜的;粘牙糖,粘粘的,会粘牙;跳跳糖,放在舌头上面,糖粒会蹦等等
一时有些想不起来了,能想到的基本是最爱吃的了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