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类油拥有非常高的粘度指数,和极好的低温流动性,还有极好的氧化和热稳定性。4类油同时具备倾点低、低温流动性好、优异的高温稳定性、粘度指数高、氧化安定性好、几乎不吸水的特点,所以是高档基础油。5类油并不只有“酯类”一种,按照定义:任何不属于1、2、3、4类的油都可以划入“5类”。
如今的“矿物油”主要是采用2类基础油为主调配而成的。同时2类矿物油还被当作“黏度改进剂”运用,基本没有机油会使用1类油做基础油。
按照脂肪酸组成比例的不同,我们将食用油分成四类:第1类:葵花籽油、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等。第2类:亚麻籽油、紫苏油等。第3类:橄榄油、榛子油、牛油果油、杏仁油、菜籽油、茶籽油等。第4类:猪油、羊油、牛油等动物油脂。植物油脂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其常温下以液态形式存在,比如口福大豆油、胡姬花花生油、金龙鱼玉米油、KING’S亚麻籽油等油脂。其中,从前三类油的区别来看,第1类食用油中富含亚油酸(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第2类食用油中富含α—亚麻酸(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第3类食用油中富含油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推荐前3类油换着吃。第四类动物脂肪多由饱和脂肪酸组成,它们在常温下以固态形式存在,比如猪油、羊油、牛油等动物油脂。润滑油基础油分为I类基础油、II类基础油、III类基础油、IV类基础油、V类基础油五类。
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会受到限制,II类基础油杂质少(芳烃含量小于10%),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某些III类油的性能可与聚α-烯烃(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IV类基础油与矿物油相比,无S、P和金属,由于不含蜡,所以倾点极低,通常在-40℃以下,黏度指数一般超过140。但PAO边界润滑性差。V类基础油则主要是其他合成基础油。
区别主要体现在生产工艺的不同:
1、I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
2、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
3、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
4、IV类基础油指的是聚α-烯烃(PAO)合成油。常用的生产方法有石蜡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别用来调制不同的油品。
另外,由于它本身的极性小,对溶解极性添加剂的能力差,且对橡胶密封有一定的收缩性,但这些问题都可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酯类得以克服。
5、合成烃类、酯类、硅油、植物油、再生基础油等统称V类基础油。
扩展资料:
酯类油特性:
在一般情况下,油会在两接触面间形成一层连续的油膜。这层油膜起着液态润滑的作用——防止金属与金属间直接接触,从而减少摩擦。
润滑油能否提供液态润滑,取决于能否在两个金属表面上形成不断裂的油膜。当这层油膜在重负的情况下断裂,便会造成阻力和摩擦。
能在其他基础油失效的条件下仍能保持优越的润滑作用,这便是酯类油在临界润滑情况下的优胜之处。
参考资料:润滑油基础油_百度百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