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脚骨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先说先天因素:由于关节、神经、肌肉等原因,导致扁平足,遗传及足底筋膜松弛、不平衡等,导致脚部功能下降,引起不稳定性进而变形。
大脚骨示意图
再说后天因素,长时间穿尖头鞋等会对脚趾产生挤压摩擦和压迫,破坏原本三个立足点的功能,行走时全身重量落在脚尖前面,由于身体重量的压迫,脚趾会逐渐变形,从而出现大脚骨的现象。
1、骨性原因:第一跖骨的内翻与大脚骨的程度成正比。第一跖骨与拇指的骨折畸形愈合也可发生大脚骨。
2、穿鞋:在近20年来大脚骨病例日趋增多,几乎所有统计资料表明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之比可达1∶15。上述资料均证实穿鞋是大脚骨发病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穿尖头紧鞋或高跟鞋更是其主要原因,所以,疾病的发病率女性大于男性。
3、遗传因素:大约一半以上的患者有遗传因素。大脚骨的发生,虽然与鞋子不合适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由于构成脚部的骨骼、韧带存在某些缺陷而引起的。
4、韧带松弛和肌力减退:韧带松弛是肌力减退后产生的后果。常见于老年人及消耗性疾病患者,出现明显的纵弓及横弓塌陷,呈平足外形,并出现大脚骨。这类病人的大脚骨不少见,尤其在女性更年期后多见。
5、各种炎症:尤其是类风湿,常因关节破坏形成向外半脱位,呈大脚骨畸形。
扩展资料
1、X线片显示,拇趾向外偏斜,第一、二跖骨间距增大。第一跖骨头内侧形成骨赘,晚期,第一跖趾关节间隙变窄,关节周围骨质有增生。
2、大脚骨后会导致第一跖骨内翻,足掌前部增宽。足的负重点发生改变,足部常感疲劳。由于第一跖骨内翻,第一跖骨头常受到摩擦、挤压等刺激,形成骨赘,表面形成假性滑囊。皮肤增厚,形成胼胝体。因常受到持续性摩擦作用,会出现滑囊炎,皮肤可出现溃疡、感染。
这时,疼痛较重,影响行走。拇趾外翻畸形不断加重,会出现第一跖趾关节半脱位及骨性关节炎。这时,关节软骨破坏,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导致关节功能受限。这是中老年大脚骨的主要特点。
3、拇趾向外偏移,挤压第二趾,使第二趾抬高,位于拇趾之上,形成槌状趾。第二趾上方皮肤由于穿鞋的摩擦增厚,或形成溃疡。
拇趾根部内侧突出,皮肤增厚、压痛。出现滑囊炎时局部肿胀、发红,压痛明显。因足的负重点改变,足掌受压,皮肤增厚、疼痛。晚期第一跖趾关节出现骨性关节炎,活动受限,疼痛加重,行走受到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脚骨
所谓的大脚骨形成就是大拇脚趾后面那一块骨头突出来,比正常人有一些增大的表现。这个情况一般都属于先天性发育的问题有关的,属于发育畸形的一种类型,在后来可能会因为穿鞋子过紧挤压或者经常走路摩擦,造成局部的骨头与皮肤摩擦以后破溃红肿或者导致感染等因素而影响到正常的活动的。这些就是大脚骨形成的病因以及一些临床表现。一般情况下如果局部骨头突出的不是很明显,那么自己平时可以穿宽松一些的鞋子,或者是减少剧烈运动,长时间走路可能会减少此类症状发生的。但是如果突出的比较严重,长时间摩擦破溃感染,那么到后期有可能还是需要采取手术的方式来矫正,切除部分骨头以后在慢慢的生长好,这样才能够避免上面说的那些症状反复出现。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