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咱们得从人生的意义开始谈起。 好多人的一生都在进行着一件看似很简单 ,但部分人到死都没有完成的事情——“找 自己”。其实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 寻找自己的一个过程,尤其是我们这个年 龄的人,十分渴望找到自我,到底我是个 什么样的人?这种心理就是所谓的“同一性 危机”。但往往寻找的过程会很坎坷,很崎 岖,懒人有很多,怎么办?于是星座就伴 随着渴望的心理进入人们的视野。
名词解释:同一性危机(identity erisis )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中个体发 展在第5阶段(即青年期)所存在的危机。青 少年在寻求自我同一的过程中,对自我和 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困惑,还常伴有激动 的情绪和解脱困境的尝试。有的人可能出 现暂时或长久的同一性混乱,即对自我缺 乏一个清晰的同一感,不清楚或不愿意考 虑个人的品质、努力目标、须扮演的角色 以及价值观等课题,甚至还未“发现自己”有的人可能在尝试错误中做出各种奇特或 冒险的行为,甚至违法行为有的感到社会 环境阻碍或剥夺了他实现同一性的可能, 于是就以曾经接触过的、为社会文化环境 不予认可的人,乃至危险的人取得同一, 以此反抗社会并取得社会的承认。到成年 期,此种危机仍有可能再次或多次发生。
星座就像一个背着12个筐的上帝,满 身发射着金光,张开双手:“免费帮人找自 己了啊!免费了啊!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啊!走过路过不能错过了啊!”迷茫的人们 一个一个跳进属于自己的筐里,于是——你就被诓了……
这位看官说了:“夫!然何故吾之性格 与星座之性格如何相似耶?”“这位看官, 看你这优雅的举止,得体的穿着,忧郁的 眼神——您是天秤的吧?”看官很吃惊,“ 汝若非天人?如何如此?”
并没有科学依据,大家相信是因为这些星座的形容很广泛,大部分人都是在往那些描述上靠。往往我们在看星座分析的时候,会下意识的把分析的词语和句子套在自己的思想里,久而久之的就真的认为星座分析说的太准了。
早在1948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就通过试验发现了一种现象: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且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星座对人性格的描述,大部分时候就是利用了巴纳姆效应,把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描述放在某个具体的星座上,看到这些描述的人通常只会惊叹“哇,好准!”,却并不会意识到这些描述对于其他星座其实同样适用。
比如,虽然大本从来没有背过任何星座说明书,但在了解了巴纳姆效应之后,每当有人来问我的星座,作为回应,我也会反问对方的星座,然后说:“那你一定善良却又敏感,跟你不熟的人都觉得你高冷而又难以亲近,但真正熟悉了以后又会发现你其实很好相处。”
这时大部分人都会点头称是,觉得我分析得十分准确。但其实无论对方是什么星座,我都会说这段话。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星座的描述都是笼统而普遍的,有些星座也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