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充电时间
我们在劝慰自己的时候总是说,开心也是过一天,不开心也是过一天。这说明每个个体的目标和期望都是想要快乐的生活,看似简单的愿望,确是最难实现的。愉快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是依靠个体的需求是否被满足,心理学中认为当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当个体的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负性的情绪。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个体感受到的快乐或者不快乐,幸福或者不幸福,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因为任何事情赋予意义的都是你自己,你之所以感受到的是不快乐,是因为你自己对其赋予了消极的意义。你的不快乐,是因为你常犯这四个错误。
一、不懂得知足
我们都知道情绪是以需求为基础的,个体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出现更高一级的需求,因此可以说需求是不断产生的,因此个体想要一直保持快乐的情绪是不容易的。但是当你做一个懂得知足的人,你内心的欲望就会变小,但是同时内心的宽度就会变大,知足者常乐,这样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你就容易体验到快乐的情绪。
二、无休止的抱怨
抱怨是指心中存有不满,将其发泄出去,心理学家认为个体长期的处在抱怨的情绪下,容易变得麻木和愚蠢,并且消极的环境会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让你做出更加消极的行为。当你总是无休止的抱怨,就会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去寻找快乐。适当的抱怨是可以释放内心的压抑,但是过度的抱怨就会吞噬你内心,让你不再拥有快乐。
三、没有意义的担忧
个体总是感到焦虑,任何事情、任何人都能成为你焦虑的原因。其实焦虑就是一种对未来的担忧,这种担忧只会耗费精力,却毫无意义。想要快乐的生活,就需要提升自己的内心,调整自己的心态,当你的心变得宽大,让你对事情赋予的意义是积极的,你就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了。
四、无法释放情绪
与爱人吵架时会感觉到愤怒,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会感到焦虑,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会感觉悲伤,每个人都是情绪的动物。说实话在遇到坏情绪的时候,我们很难去释怀,因此想要快乐太难了。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合理的去释放内心的压抑,去释放消极的情绪,听一些轻音乐、做一些运动等等,切不可以将负性的情绪积压在内心。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抱怨是人们发泄不满情绪的一种方式。然而当下,抱怨却已成为某些人的生活习惯,成为他们对抗现实矛盾的一种手段。抱怨背后的心理分析 喜欢抱怨的人,不但自己不快乐,也经常给周围人带来烦恼和压力。了解爱抱怨者的心理成因,有助于我们理解并与他们相处,帮助他们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1.期望不合理 抱怨最直接的诱因是对现状(包括自己、他人、环境等)不满,也就意味着当事人内心里有一个标准或期望值。有些人总是抱着不切实际的要求,或者不能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灵活适应,就会反复受挫,怨言不断。比如,不顾自身条件而坚持用完美的标准挑选结婚对象,结果只能一直孤独下去;老年人总是坚持过去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能学会欣赏并接受新事物、新变化,难免会有被社会遗忘的失落感。我们可以尝试在不损害对方自尊心的前提下,帮助他们改变认知,合理设置期望值。看事物的眼光不同了,心情也会随之改变。2.缺乏自信和行动力 抱怨别人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因为把过错推到别人头上,自己就仿佛没有责任了。不敢承认自己的缺点和失败,不愿承担改变和行动的责任的人,只能说明他缺乏自信和行动力。抱怨只会使他们失去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会,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徘徊不前。如果你想帮助他人,就应该制止他的抱怨,迫使他进行自我反省,才能走出越抱怨越失败的恶性循环。3.情感表达不当 有些人把抱怨当作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但结果常常是适得其反。父母抱怨子女工作太忙太拼命,其实是想表达对子女的挂念;妻子抱怨丈夫不顾家,其实并不指望他真的干多少家务活,只是希望他能多陪陪自己……可惜被抱怨的人并不总能听懂抱怨背后的情感,他们很容易将抱怨理解为批评指责,然后针锋相对,最后演变成一场“战争”。亲人之间情感的表达应当采取积极、正面的方式,具体技巧可以请教心理咨询专家。 看一下自己是出于什么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就行了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