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什么是脑血栓形成》已经介绍了脑血栓的相关知识,该病主要好发于中老年人。但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见于中老年人,对于工作时久坐不动、长时间坐车、坐飞机等也可以诱发深静脉血栓,本文将详细介绍本病。
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形成血栓而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病症,常发生于下肢,称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简称为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E)。DVT和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PE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院内死亡的10%。
根据发病时间的不同,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急性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病14天以内。
2、亚急性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病在15-30天。
3、慢性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病已超过30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接受大手术的患者、严重创伤患者、长期卧床患者、肢体制动患者及恶性肿瘤患者--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是血栓形成的三大机理。
(一)基本病因
1、静脉血流滞缓
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主要机理,以左侧下肢多见。
2、静脉壁损伤
常见的损伤因素包括:
(1)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骨折碎片创伤。
(3)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盆骨骨折和盆腔手术损伤髂静脉或分支,均可并发髂骨静脉血栓形成。
3、血液高凝状态
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烧伤或者严重脱水、长期口服避孕药、大剂量使用止血药和脱水剂,也可增加血液的凝固性。
此外,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缺乏等先天性疾病亦是引起血液高凝的重要因素。
(二)诱发因素
包括创伤、骨折、长期卧床、高龄、中心静脉置管、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吸烟、妊娠/产后、肾病综合征、血液高凝状态、血小板异常、手术、口服避孕药、恶性肿瘤、化疗、肥胖、糖尿病、心肺功能衰竭、脑卒中、脊髓损伤、 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 、 久坐不动 等,都可能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患者典型的发病急性期表现是突发性单侧肢体肿胀,以 左下肢最常见 。
(一)患肢肿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症状是患肢突发肿胀,在急性期时,皮肤颜色可发红,皮肤温度比健侧肢体偏高。如果肿胀严重,皮肤可成青紫色、花斑样,部分可出现张力性水疱。发病1~2周后,患肢可代偿性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
血栓部位及范围不同,肢体肿胀部位也有差异:
1、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整个患肢肿胀明显。
2、小腿静脉丛血栓形成:肿胀仅局限在小腿部位。
3、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双下肢均出现肿胀。
4、血栓起始于髂股静脉:早期即可出现大腿肿胀。
5、血栓起始于小腿静脉丛,逐渐衍生至髂股静脉:先出现小腿肿,再累及大腿。
肿胀在发病后的24~72小时内最严重,之后会逐渐消退,患肢的周径逐步缩小,但在局限性血栓早期完全清除之前,不会恢复正常。
(二)疼痛、压痛和发热
发生病变肢体出现疼痛与压痛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症状。
1、持续性疼痛:静脉内的血栓可以引起炎症反应,造成患肢局部发生持续性的疼痛;
2、胀痛:产生的血栓将静脉堵塞,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碍,患侧肢体发生胀痛,患者站立时疼痛会加重;
3、压痛:发生血栓的部位以及相应肢体肿胀、皮肤张力高,按压时疼痛明显。
在本病的急性期,由于局部炎症反应和血栓吸收,可导致患者出现低热。
(三)浅静脉曲张
当深静脉出现血栓时,血液会通过浅静脉进行循环流动,这时就会出现浅静脉曲张,表现为皮肤下静脉比之前明显,甚至突出皮肤表面、明显变粗,这属于代偿性反应。
严重的浅静脉曲张,大多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期。
(四)股青肿和股白肿
股青肿和股白肿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最严重的情况。
由于患肢高度肿胀,导致患肢动脉出现痉挛甚至闭塞,从而引起肢体缺血、坏死。这时候患者会出现剧烈的疼痛,患肢的皮肤发亮,出现水疱或者血泡。起初,皮肤颜色为青紫色,皮肤温度偏冷,称为股青肿。进一步发展,可进展为皮肤发白,形成股白肿。全身反应强烈,会伴有高热、神志淡漠等休克表现。
(五)并发症的表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并发症 肺栓塞 ,表现为 胸痛、咯血、呼吸困难 等。
(一)彩色多普勒超声
这项检查可以确定下肢深静脉是否存在血栓,以及血栓的部位及范围。还可鉴别静脉阻塞,是来源于外在压迫,还是静脉内的血栓形成,同时也能够检测静脉血栓再通情况。
(二)下肢静脉造影
这项检查能最直接显示出静脉形态,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如果出现以下的征象,则提示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
1、闭塞或中断多见于血栓急性期;
2、充盈缺损是静脉血栓的直接征象,是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
3、当血栓部位再通时,即原本堵塞的血管又有血液通过了,静脉管腔呈不规则狭窄或细小多支,部分显示扩张或扭曲;
4、侧支循环形成。
后两种情况是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后期的特点。
本检查的缺点是此为有创伤的检查,患者可能发生造影剂过敏、造影剂相关肾病及血管壁损伤等。
(三)CT静脉成像
这一检查主要用于下肢主干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诊断,准确性较高,也在逐渐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是可靠的检查方法。
(四)静脉磁共振成像
这项检查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无需造影剂,但无法很好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本项检查尤其适用于孕妇等需避免射线暴露人群以及患者存在造影剂过敏等情况。
(五)其他检查
血液检查测定血液D-二聚体浓度,如果浓度上升,可提示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动脉CTA是明确诊断肺栓塞的主要检查方法,用于检查由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的急性肺栓塞。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即会初步怀疑该病,通过进行一系列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浆D-二聚体测定、血管超声检查、静脉造影等,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可诊断该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以下两种疾病相鉴别。
(一)下肢淋巴水肿
鉴别要点:
1、早期表现为凹陷性水肿;
2、中晚期皮肤粗糙、变厚、组织变硬呈团块状;
3、严重者表现为“象皮肿”;
4、不会出现色素沉着、溃疡。
(二)下肢局部血肿
鉴别要点:
1、大多有外伤史且多伴有局部疼痛及肿胀;
2、极少累及整个下肢;
3、后期皮肤出现瘀斑,或皮肤泛黄。
发病后14天内称为急性期,15~30天称为亚急性期,发病30天以后进入慢性期。抗凝治疗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治疗,可以抑制血栓蔓延,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慢性期治疗主要是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主要是针对急性期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 卧床休息 , 抬高患肢以减轻肢体肿胀 ,尤其注意 避免 对患肢的进行 按摩、挤压 等,避免引起血栓脱落。
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缓解后,可进行轻便活动,起床时 穿弹力袜 或 弹力绷带 。
2、药物治疗
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是主要疗法,其中抗凝治疗是基本治疗。
口服或静脉注射抗凝剂可以防止血栓增大,阻止新血栓形成,常用的抗凝药包括肝素、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等。
(二)手术治疗
外科血栓清除术:对于出现静脉性坏疽或股青肿的患者,若不适宜导管溶栓可进行外科静脉血栓清除术。
1、适应证
(1)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首次发作;
(2)症状持续时长
当谈到血栓形成时,人们总是会谈之色变。血栓形成并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然而,情况也是如此。人体一旦被血块“缠住”,如果不及时控制,将对人体 健康 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严重威胁自身生命。
据《 中国卒中防治报告 》 显示,当前我国脑血栓的发病率约为276.75/10万,患病人群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上,男性远多于女性,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发病率呈现逐渐攀升的趋势。
当然,虽然血栓形成很严重,但并不是完全无法控制的。一般来说,当血栓到达时,身体会发出相应的警告。
血栓形成的因素很多,涉及到血管和血液系统本身,可能导致血流减慢、血液高凝、血管壁损伤等,从而引起血栓形成。
而血栓形成本身又分为静脉血栓形成和动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在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容易发生在心、脑、肺等重要器官。
年龄越大,血栓形成的风险越高,尤其是“三高”病患者,由于血管的老化和硬化,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因此,应重视血栓形成的治疗。一旦出现血栓,就必须找到好的解决对策,防止血栓的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
1、一侧腿麻
有些人晚上睡觉时,小腿一侧出现麻木或抽筋的症状,甚至疼痛。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睡眠姿势或钙缺乏,但除了这两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与血管病变或血栓形成有关。
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治疗。当发现腿和脚的一侧出现异常麻木时,最好去医院检查CT,这可能是急性血栓形成或血栓形成,以避免对 健康 造成损害。
2、手脚冰冷
有些人身体很冷,特别是那些手和脚都很冷的女人。但有些人手脚冰冷,虽然他们仍然穿着厚被子或袜子,但很难感觉到温暖。
所有这些情况都是由于血液循环不良所致,尤其是中老年人,这就决定了是否发生了血栓形成。
由于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血流异常,血液循环减慢,当供血不足时,四肢四肢会感到寒冷,必须考虑这种情况。
3、胸闷、胸痛
胸闷和胸痛的症状通常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主要是由于心肌梗死和心脏血栓形成。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这些症状经常会误以为是高血压。这些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使他们晚上难以入睡,经常做噩梦。
如果老年人发现类似的症状,不要忽视。尽早到医院检查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老年人的血管天生脆弱,一旦发生血栓,很容易危及生命。
由于血栓形成在发病前是非常隐蔽的,而且主要发生在安静的条件下,因此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1、主动筛选
有高危因素者应主动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检查,如深静脉超声检查。特别是有严重静脉血栓形成病史的患者。所有家庭成员都必须进行筛查,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筛查。
2、多运动
确保每周至少锻炼150分钟,每次30分钟或更长时间,重点是有氧运动。对于工人来说,锻炼时间可能很短,所以把锻炼融入生活中,比如骑自行车去上班、爬楼梯、做家务等等。锻炼强度也是达到呼吸急促的必要条件。每分钟出汗或心率100 110次,这种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达到预防脑梗死的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