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姐妹咨询:
“宝宝每天到底尿几次才正常?
刚出生第一天怎么没尿?
宝宝的尿液,有时候是黄的,但有时候又会变成白的、红的,是该立即去医院呢?还是等待宝宝自己慢慢调节呢?
姐妹们,真是不知所措了。
宝宝尿液颜色的变化,是能够透漏出 健康 信息的,下面就一起来辨别这“一泡尿” 吧。
新生儿一般在 出生后24小时内就会排尿 ,但也有宝宝会 延迟到出生后36小时 左右才排尿。
总体说来,出生头3天的宝宝,尿量都很少,有时与胎便一起混在尿布上,的确容易被忽略。所以为大家总结一份宝宝各个时期的排尿量与次数。
但是因月龄、液体摄入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宝宝的排尿次数差异很大,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统一标准,所以姐妹们对照着以下表格,大致比照一下咱家宝宝的排尿情况吧!
如果宝宝长时间每日排尿量、次数过少或过多,要考虑宝宝是哪里出现问题了,可能要及时就医。
除了小便的次数之外,颜色与气味也是衡量宝宝 健康 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宝宝新鲜排出的小便是没有特殊气味的,但是暴露在空气中一会儿后,尿素分解就会释放出氨气,此时就会产生轻微臭味了。
如果宝宝的小便突然有明显异味,可能是因为液体摄入量少、排汗量少等,此时宝妈可以让宝宝适当增加饮奶或饮水量,之后再进行观察,如果还是没有明显改善,就要及时就医检查,排除某些疾病的前期表现。
现在,我们来从宝宝的五颜六色的尿液,辨别宝宝 健康 状况!
放心黄——浅黄色、亮黄色
在尿黄素(维生素B2)和水的完美搭配下,正常尿尿呈淡黄色,无明显臭味。
如果有时候尿的黄色太亮,可能是因为孩子最近吃多维生素了,维生素太多身体代谢不了的话,就会渗透到尿尿中提高尿液的亮度,跟上火无关哦!
除了正常色号,今天重点介绍的是那些红橙蓝绿,堪比彩虹的“怪”色。
因为这些奇怪色素的乱入,误导了姐妹们对尿尿 健康 程度的判断。
色号NO.1 西瓜红
宝宝尿出如血般诡异的颜色,大人看到后都会比较惊慌!
淡定!这个锅,首先甩给食物背。
比如给孩子吃红色的火龙果、甜菜,紫红色的黑莓、桑葚,家长都要做好迎接红色尿尿的准备——
因为这些水果中的红色素,都是尿的染!色!剂!
排除了食物的原因后,再看看宝宝近期有没有吃药。
如果吃了某种抗生素,比如利福平、非那吡啶、异烟肼等也会让尿尿变红。
危险信号: 排除了食物和药物的影响后,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真尿血了。
色号NO.2 甜美橙
如果哪天发现宝宝尿 “橙汁”了,别慌!稳住!同样可能是“食物颜料”惹的祸。
比如给孩子吃了胡萝卜,胡萝卜里的β-胡萝卜素就是一种橙色颜料,它能把一泡平淡无奇的尿尿伪装成“鲜橙汁”。
除了食物,各种消炎药、止泻药也有同样的染色功能,能把尿尿染成橘黄色。
另外,喝水少了,尿液也会变成“浓橙汁”,喝点水稀释后,下一泡尿颜色就会变浅了。
危险信号: 如果宝宝眼白发黄,同时伴有橙色尿,可能是肝功能受损的信号,需要立即到医院进行尿常规检查。
色号NO.3 蓝莓蓝、芦笋绿
如果看见孩子正在哔啦哔啦地“放绿水”,恐怕脸都吓绿了吧?
“芦笋”和“蓝莓”要是能看见你如此惊慌失措的面孔,恐怕要得意死了,因为这种惊悚事件多数出自它们的手笔。
芦笋和蓝莓中都含有神奇的花青素,花青素在碱性条件下可以是绿色或者蓝色的,芦笋或蓝莓吃多了,花青素的染色效果就在尿中体现出来。
另外,注射亚甲蓝针剂或使用利尿剂氨苯喋啶、美蓝、靛卡红、木馏油、水杨酸后,也可能会出现蓝绿色尿液。
危险信号: 原发性高血钙、维生素D中毒、霍乱、斑疹伤寒患者可出现蓝色尿液。
色号NO.4 巧克力棕
除了少喝水,吃多了黄豆、红豆等食物,也有可能使淡黄色的尿尿变成深棕色。
如果在饮食上找不出罪魁祸首的话,就要回顾一下宝宝最近有没有进食这些药了,比如抗疟疾药物,抗生素甲硝唑和呋喃妥因,以及肌肉松弛剂。
危险信号: 如果孩子尿“酱油”了(深棕酱油色),可能是严重疾病,比如溶血病、急性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等造成的,需要马上看医生。
色号NO.5 蜂蜜黄、深黄色
这种色号的尿大多可以通过增加液体摄入量进行改变,六个月内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增加母乳喂养量;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可适当补充水分。
危险信号: 如果宝宝在排尿时哭闹,补充液体后尿色无改善,可能就是尿路感染了,需要及时看医生。
色号NO.6乳白色、透明
水喝多了,冲淡了尿黄素,淡黄色的尿就会变成透明色。
这种情况下,减少喝水量就能帮助尿液恢复正常色。
但如果宝宝的尿是浑浊的乳白色,啥也别想了,直接去医院查查,排除尿路感染和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危险信号: 大量或频率较高的乳白色尿尿可能是前列腺炎、淋病、肾盂炎、尿道炎、膀胱炎、肾结核等导致的。
色号NO.7 激情泡沫
宝宝憋尿太久,尿得太急,就会出现泡沫尿,这种情况不需要特别处理。
但是,如果尿尿经常有泡沫,而且泡沫久久不散,就要注意了,可能是蛋白质惹的祸。
危险信号: 宝宝肾功能出现问题,会将本该保留的蛋白质“漏”到尿里,这种情况最好去医院做个尿常规检查,如有可疑情况再进一步做24小时尿液检查。
宝宝一旦发生尿路感染会发烧,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只不过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如果宝宝经常哭闹、不吃奶、烦躁不安,总是抗拒排尿、排尿时哭闹,或宝宝的会阴常见有尿布疹,尿布有臭味,一定要及早带宝宝看医。
警惕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小朋友的常见病,2 岁以下宝宝的发病率尤其高,女宝宝发病率明显高于男宝宝,约为 3~4 倍。
尿路感染常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宝宝除了无故发热这一明显症状外,有以下异常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频繁更换尿布,但每次尿量不多;
已能控制小便,但又出现排尿不可控;
宝宝的阴部出现尿布疹,尿布上有臭味。
一不小心中招了怎么办?
1.多喝水
要鼓励患儿多喝水,有利于冲洗尿道,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并可促进细菌毒素和炎性分泌物排出;
2.勤换纸尿裤
纸尿裤不宜过小过紧,其面料应选择吸湿性良好的棉织品,不宜选择化纤织品;
3.要注意卫生
勤洗澡,大便后勤洗屁股,注意千万别憋尿;
4.充足的睡眠
为避免因过度劳累而降低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应注意保证睡眠。
月姐有话说:
姐妹们,无论宝宝小便次数还是颜色、气味异常时,都不要惊慌失措,先找可能的原因,比如饮食、作息等原因,排除之后再请医生检查诊断,及时诊治。
正常的尿液成分一、含氮物质:主要有尿素、尿酸、肌酸和肌酐、氨基酸和氨等。
1.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主要产物,在肝脏解毒时产生,在尿中的含量随蛋白质代谢情况而改变。尿素含量的变化亦见于某些疾病。严重肝功能障碍会影响尿素合成,尿素排出量减少。糖尿病患者的组织蛋白分解增多,尿中尿素含量增加。慢性肾炎患者,由于肾功能障碍,排泄减少,尿素排出降低,血中尿素含量增加。
2.尿酸:是嘌呤类化合物的代谢终产物。大量食入含核蛋白丰富的食物,或体内细胞大量分解,尿中酸排出量就会增加。尿酸在酸性尿中易析出结晶形成结石。
3.肌酸和肌酐:肌酐是肌酸的代谢产物。肌酐的排出量比较恒定,排泄方式主要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4.氨基酸:氨基酸是蛋白质代谢的正常产物。机体保留氨基酸的能力很强。尿中只有微量的氨基酸。但当患有严重糖尿病、肝病和某些遗传性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缺陷时,尿中才排出较多的氨基酸。
5.氨:尿中所含的氨以铵盐的形式存在,系在远曲小管中生成。生成的氨,由远曲小管分泌至管腔内,与氢离子结合成NH+4。它与Na+交换,能使机体排酸保碱。氨的排出量对体内维持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酸中毒时,尿氨排出量增加。
二、其他有机化合物:如马尿酸、结合的葡萄糖醛酸、乳酸、β—羟丁酸、草酸和含硫的化合物等。
马尿酸是由苯甲酸和甘氨酸在肝内结合而成,是机体对苯甲酸的一种代谢方式。结合葡萄糖醛酸也是肝内解毒作用的一种方式。当剧烈运动和因各种原因引起肌肉组织缺氧,使无氧氧化增强,血乳酸增多时,尿乳酸排出量也增多。草酸来自蔬菜,草酸钙在酸性尿中易排出,成为尿结石的成分。?—羟丁酸是酮体的主要成员之一,当机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尿中可出现酮体。
三、电解质:尿中的无机盐类主要是Cl-、Na+、K+和磷酸盐等。尿中Cl-和Na+的排泄常伴随而行,食入的多,排泄的多,少食少排,体内缺乏时可以不排。K+则不同,即使体内缺K+,只要有尿仍随尿排出。所以肾脏保Na+的能力比保K+强。
另外,尿中虽有少量蛋白质和糖,由于一般方法检查不出来,所以被看成是生理性的。如在尿中检查出蛋白质和糖则认为是病理性的。 喝水少的宝宝尿液大多呈黄色,等尿液干了以后会呈白色,另一方面这和宝宝的辅食中添加了盐的成分也有关,宝宝吃了咸的东西,喝水有比较少,所以尿液里的碱性高,不过这是正常现象,让宝宝多喝水就可以了。
病情分析:你好,尿素氮增高多见于肾脏疾患,减低没有临床意义。
指导意见:
尿素氮增高多见于肾脏疾患,肾功能检查尿素氮减低没有临床意义,可能与检查仪器或检测试剂误差有关,无需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