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经常出现心慌心悸,而且经常劳累紧张时犯病呢?
实际上,中医认为,出现心慌心悸与心神不宁有关,五脏各有所主,心主神明,心血充盛,心神得养,才能心平气和,不心慌,不心悸。若心血不足,神失所养,不仅总是心慌、心悸,总是惴惴不安,而且总是做噩梦,劳累过后以及剧烈运动也很容易出现心悸、心慌的表现。有的朋友不仅有以上的表现,而且睡眠不好时心慌、心悸还会加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中医认为,血能养神,夜卧血归于肝,充足的睡眠血液才能得到充足的补充和营养,若夜里睡眠不足,尤其是凌晨1-3时肝经当令时,睡眠不足,肝经气血得不到有效补充的休整,神失血养,更容易诱发和加重心悸,这部分人群往往还会兼有情绪急躁,易怒等表现。
怎么解决经常心慌心悸,劳累紧张加重的情况呢?
今天给大家分享两味中药组成的方子,镇惊、养心,安神,止心悸,分别是龙骨和酸枣热,我们来了解一下。
首先看龙骨
龙骨味甘,性平,涩,入心和肝经,能镇惊安神,对于心神不宁,心肝血虚,血不养神,导致的心慌,心悸,有很好的改善效果。尤其是兼有失眠,多梦,情绪急躁的心慌心悸。
其次看酸枣仁
酸枣仁味甘,酸,性平,入心和肝经,具有养心益肝血的作用,常用于心肝气血不足,神失所养导致的心悸、心慌,失眠等问题,酸枣仁还有很好的安神作用,安神助眠,改善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问题。睡眠改善,肝血得到充分休养,心慌心悸也会得到改善。
综上,龙骨配合酸枣仁,安神养血,尤其是安神止悸,改善心血不足,神失所养而导致的心慌、心悸问题,改善心脏功能,对于失眠,潮热,以及体虚汗多也有不错的改善效果。
2022.02.24女性,40岁惊悸半个月。
患者诉半个月前出现心悸,心慌,心烦,大便稀,口干,纳可,能入睡,四逆,一冷就觉得心悸,肌肉跳动,不固定,舌淡苔白,脉沉细。
中医辨证:太阴病,水饮上冲,心阳不振。
拟方:
桂枝20g,炙甘草10g,龙骨45g,牡蛎45g,熟附子15g,茯苓30g,白芍10g,生姜10g,麸炒白术20g,中药5付,每天一剂,冲服(煎法),口服。
03.01上症,心悸明显减轻,大便成型,口干减,四逆明显减轻,肌肉跳明显的好转,脉沉细,舌淡苔白,守上方加肉桂6g。
05.23因为咳嗽就诊,诉上症已。
患者大便稀,四逆,一冷就觉得心慌,肌肉跳动,舌淡苔白,脉沉细,为太阴病,里虚寒。
肌肉跳动,阳虚水饮。
口干,为津不上承。
心悸,心慌,为冲逆于心,心阳不振而引起。
心烦,为阳虚心烦,不是少阳、阳明心烦,也不是栀子豉汤的心烦。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适用于不论是汗、下、吐等各种误治造成的津液大伤,气上冲是重要的特征。
一些人误认为桂枝辛温发汗,津伤后出现阴虚证,则不能再用桂枝,因而不会用桂枝,甚则不能真正理解《伤寒论》。
这首方子,从六经层面来说,属于太阳病,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证者,水饮心悸的厉害,平时我会加上茯苓。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在桂枝甘草汤基础上加上龙牡起到潜降镇静安神的作用。
真武汤:真武汤,运用于阳虚水犯,在经方医学体系里面,属于少阴太阴合病,在临床中运用比较多。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本方为少阴太阴合病。
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腹痛下利或呕者,都是应用本方的重要依据。
我运用在头晕/眩晕,失眠比较多,加减比较多的是真武汤加龙牡,起到温阳利水潜降的作用。
真武汤,本方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
其中茯苓淡渗利水,主治心下动悸。
白术健脾去湿,主治小便不利。
附子辛温燥热,可以温通十二经络,有振奋元阳,除痹止痛的作用。
生姜止呕散饮,祛寒健胃。
白芍可以滋阴利水,和营除痹。
这五味药互相配伍,互相监制,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而且相互之间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与真武汤合用,往往起到很好效果,温阳利水潜降安神,我常用于治疗头晕,头痛,心悸之心律失常,失眠。
林佳明,来自广西
心悸是以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什么是心悸呢》怎么治疗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什么是心悸,欢迎阅读。
什么是心悸心悸,中医病证名。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多因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导致心神失宁而发病。其病位在心,根据病证的临床表现,应分辨病变有无涉及肝脾肺肾,是涉及一脏,或病及多脏,心悸病机有虚实之分,故治疗上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心悸名词解释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心悸历史沿革
1.《内经》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2.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3.《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4.明代《医学正传》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5.《景岳全书》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6.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心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心悸病因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石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心悸病机
心悸的病因虽有上述诸端,然病机不外乎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
心悸诊断
诊断依据
1.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数、促、结、代、缓、沉、涩、迟等脉象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4.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心悸病证鉴别
1、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心悸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心悸的辨证应首辨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心悸的病位在心,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其他脏腑病变亦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及心。故临床应分清心脏与它脏的病变情况,有利于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
心悸的治疗原则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证治分类
1.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药: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不足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3.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附子、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
4.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5.阴虚火旺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6.瘀阻心脉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7.痰火扰心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山栀、竹茹、半夏、胆南星、全瓜蒌、陈皮、生姜、枳实、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
心悸其他疗法针灸治疗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操作:毫针平补平泻法。
转归预后
心悸的预后转归主要取决于本虚标实的程度,邪实轻重、脏损多少、治疗当否及脉象变化情况。如患者气血阴阳虚损程度较轻,未见瘀血、痰饮之标证,病损脏腑单一,呈偶发、短暂、阵发者,治疗及时得当,脉象变化不显著者,病证多能痊愈。反之,脉象过数、过迟、频繁结代或乍疏乍数者,反复发作或长时间持续发作者,治疗颇为棘手,预后较差。甚至出现喘促、水肿、胸痹心痛、厥证、脱证等变证、坏病,若不及时抢救治疗,预后极差,甚至卒死。
心悸的预防调护1.心悸患者应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惊恐及忧思恼怒等不良刺激。
2.饮食有节。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过饱、过饥、戒烟酒、浓茶,宜低脂低盐饮食。心气阳虚者思过食生冷心气阴虚者忌辛辣炙煿痰浊、瘀血者忌过食肥甘水饮凌心者宜少食盐。
3.生活规律。注意寒暑变化,避免外邪侵袭而诱发或加重心悸。注意劳逸结合。
4.心悸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获效后亦应注意巩固治疗,可服人参等补气药,改善心虚症状,增强抗病能力。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胸痹、痰饮、肺胀、喘病、痹病等,对预防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还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并做好急救治疗。
文献摘要
1.《素问·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2.《素部·三部九候论》:“参伍不调者病。”
3.《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1]
4.《丹溪心法·惊悸怔仲》:“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以朱砂安神丸。痰迷心膈者,痰药皆可,定志丸加琥珀、郁金。怔仲者血虚,怔仲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自觉心跳者是血少,四物、朱砂安神之类。”[2]
5.《景岳全书·怔仲惊恐》:“怔仲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也。……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凡患此者,速宜节欲,节劳,切忌酒色。”。[3]
6.《证治汇外·惊悸怔忡》:“惊悸者,忽然若有所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4]
7.《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心跳心慌,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