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免疫系统异常或疾病
免疫系统异常或疾病导致的自身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血小板,将血小板当作异物攻击,使血小板大量破坏,从而造成血小板低,一些免疫性疾病如HIV,系统红斑狼疮也会使血小板大量破坏,造成血小板低。
2、血小板的生成减少
血小板生成减少在临床上常见的是各种血液系统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多种原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血小板减少造成各脏器出血是此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白血病也会造成血小板低,除此之外其他血液疾病的放疗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也会造成血小板低。
3、脾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在脾内滞留,使血液中血小板低。
4、药物因素
许多的药物也会使血小板低,主要有以下几类:
1、解热镇痛药:常见的有阿司匹林、消炎疼等。
2、催眠,抗惊厥药:安宁,苯巴比妥等。
3、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头孢类。
4、其他如地高辛、破伤风类毒素等等的药物都可能会导致血小板低。
此外血小板的过度消耗也会导致血小板低,比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的血栓就会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降低。
在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平均分布于血管中,当人体受伤出血时,血小板会迅速移动至伤口处并形成柔软的止血栓子,这些栓子可以促进血凝并修补创口;因此当人体血小板低时就会出现伤口止血慢的情况。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是促进止血和加快凝血,也能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同时也可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减少毛细血管脆性。正常情况下,血小板生成和代谢在体内保持动态平衡,并不会增多或减少。若血小板突然降低,说明身体出现异常,减弱止血能力,增加出血风险,同时也会延长凝血时间,使得伤口迟迟不愈合。
1、血小板破坏过多
患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免疫系统异常,自身生产出对抗血小板的抗体,使得网状内皮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从而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另外患有肝硬化后,患者的肝细胞受到损伤,再加上肝纤维化加重,从而降低合成蛋白能力。肝脏是血小板生成素合成的场所,肝功能受到损伤势必影响血小板生成素合成,增加不成熟血小板数量,最终导致成熟的血小板计数减少。
2、生产血小板的器官受到损害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下来的,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但骨髓发生异常后会使得血小板减少,尤其是患有脊髓疾病如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还有多发性骨髓瘤以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都会使得血小板减少。
3、接受治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阿司匹林药物常常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能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生成,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还有某种抗凝药物、放化疗药物等可抑制骨髓,进而使得血小板减少。
4、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脏属于免疫器官,脾脏肿大的患者往往伴有脾脏功能亢进。脾脏功能亢进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因素,因为血小板和抗体结合后,可经过脾脏中网状和巨噬细胞,然后跟FC受体结合,最后巨噬细胞清除,使得大部分血小板在脾脏中滞留。血小板集中在脾脏中,势必会减少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使得血小板分布异常。
5、受到细菌病毒感染
受到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感染会使得血小板凋亡,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常见的有麻疹、出血热以及伤寒,还有败血症等发病时易使得血小板减少。
温馨提示
一旦出现血小板减少需积极接受治疗,急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1~2个星期内出血较严重,所以发病早期需减少活动,避免受到创伤,严重时需卧床休息,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补充足够液体和易消化食物,防止黏膜受到损伤。严重出血时需立即输新鲜血或血小板,不过谨慎选择此方法,因为血小板减少病人血液中含有抗血小板抗体,输入的血小板易被破坏,从而使得寿命缩短。期间提供高蛋白质饮食如鱼肉瘦肉蛋类、奶类和豆类等,因为患者常常伴有贫血症状,需多吃含铁食物,如动物血液动物肝脏、蛋黄和瘦肉等。另外要做好心理上调适,正确面对疾病,要树立能战胜疾病的信心。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家庭医生超能团## 健康 科普排位赛#
血小板减少有多种原因造成的,各种血液病,风湿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都会导致它的出现。血液系统疾病多伴有血小板减少,如急性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的脓毒症,肝病、脾功能亢进等也会引起血小板的减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