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一侧67穴,左右共134穴,其中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项部,和腰背部督脉的两侧,剩下的18个穴位则分布在下肢后正中线上及足外侧部。
2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足太阳膀胱经其余内眼角(睛明),向上经过前额,交会于巅顶(百会)。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达耳上角。 巅顶部直行的支脉:从头顶入颅里联络大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肩胛内侧(大杼)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柱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内(委阳)。 后顶部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向下(附分),通过臀部下行,沿大腿后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回合与膝关节腘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处于外踝后方,至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3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保健穴位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谷,至阴穴。
4按摩足太阳膀胱经的好处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表,能统摄营卫,又为诸阳主气,生理状态下,太阳经气充盛,功能正常,卫气行于肌表,能统摄营卫,发挥其卫外而固摄肌表的作用;按摩膀胱经上的相应穴位,可以有效的防治泌尿系统疾患,最主要是可以梳理膀胱经在背部的4条经线,这4条经线上有着各脏腑的俞穴,与各脏腑相通,从而可以达到改善五脏六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衰老的目的;再者,按摩膀胱经可以使气血更好的流注于脑部,濡养脑髓,从而增强人的记忆力和判断力。
络却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有疏风醒脑、通经活络等作用;络却穴的位置: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详见本文图解络却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络却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络却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络却穴】Luò què(BL8),属:足太阳膀胱经,别名:强阳穴,脑盖穴,及行穴。【穴位含义】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
(1)“络却穴”。“络”,联络也。“却”,退却、拒绝也。该穴名意指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本穴气血由于通天穴基本上无物传来而处于空虚之状,穴内气血是由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而非阳热之气,本穴既有聚集头部气血的作用但同时又拒绝接受外部的阳热之气,故名“络却穴”。
(2)“强阳”。“强”,强盛也。“阳”,阳气也。强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强盛的阳气。如络却之名解,本穴气血虽为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但对于膀胱经原有气血来说它仍为偏高温态的天部之气,比膀胱经气血的温度要高要强,故名“强阳”。
(3)“脑盖”。“脑”,头脑也。“盖”,护盖也。脑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之气,如同头之外卫。
(4)“及行”。“及”,至、到也。“行”,行动、运行也。及行名意指本穴要在接受外部气血后才有气血循膀胱经传输。理同络却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天部汇入穴内后再循膀胱经向下传输。
【功能作用】传输头部浊气。
【络却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眩晕、鼻塞、癫狂等。
【作用功效】疏风醒脑、通经活络
【临床应用】现代用于治疗头痛,眩晕,面神经麻痹,精神病,抑郁症,近视眼,鼻炎,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
【穴位配伍】络却穴配率谷穴、列缺穴,清热祛风、镇痛的作用,主要治疗头痛;络却穴配风池穴治头晕。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按摩疗法】用食指指腹按揉络却穴,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分钟,长期坚持,能够治疗目视不明、鼻塞、眩晕等。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日一次,可醒脑通络,治疗耳鸣、癫痫等疾病。
【刮痧疗法】用面刮法倾斜45°从上而下刮拭络却穴,力度微重,出痧为度,隔天一次,可缓解治疗鼻塞、鼻渊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