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一部分女孩子非常的理智,那这个就跟人的成长关系有关了,所以说如果你的女朋友比较作的话,这种也是很正常的,你可以等他慢慢长大,女孩子都是会长大的,不可能一直作下去的。
那么如果说你实在忍受不了的话,也可以给他一些下,这个就要看你们情侣之间互相的。包容性啊,你看看,你给他一个下马威,他是否能够成长一点,这个也不是病,也没有办法想办法去给它治。只能是等他慢慢长大,自然而然的就好了。
喜欢耍小性子。现实生活当中经常会发脾气,如果别人不随他的心愿,他就会对别人大发雷霆,特别是对自己的男朋友。喜欢咬文嚼字,强词夺理,他不像男生一样非常的直接,而且现实。
而且不管是什么事情都上纲上线,跟自己男朋友在一起,经常会说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你从来都没有爱过我这种话,而且还会经常拿分手当做恐吓别人的口头禅,而且还会装可怜装清纯,装可爱等等,全部都是装出来的。
平时说话的时候都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却经常喜欢发嗲。而且发嗲也不分时机,非常让人反感。
现实生活中,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十分喜欢那种自然不做作的女孩,相反那些平日里喜欢装模作样的女孩子,总是让人十分反感,那么女孩子为什么喜欢“作”呢,主要是这四个原因。
1、缺乏存在感
比方说在人很多的场合,自然是容貌出众的女孩子更容易受到大家的关注,这时候有些不受关注的女孩子会觉得十分不舒服,特别想要吸引别人的目光,便会在一众女孩当中突然“作”起来,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追寻存在感。
2、恋爱中的女生容易作
都说恋爱当中的女人智商为零,其实这也表现在恋爱中的女孩子会变得十分喜欢“作”这一方面,女孩子一旦恋爱了,便想要男生时时刻刻关心自己关注自己,即便是没有十分事情,也会“作”出许多事情来吸引对方的关注,其实恋爱中的女孩对着男朋友作起来还蛮可爱的。
3、缺乏自信
一个自信的女孩子,不管在任何场合都是十分随性自然地,因为她知道自己的魅力来自于自己内心而非一些外在的东西。但是也有一些极其缺乏自信的女孩子,由于怕不被认同,便想要靠“作”而显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其实反而没有什么效果,因为一个人的魅力是“作”不出来的。
4、有“公主病”
很多女孩子,自己本身就出生在普通家庭,但是却有一身的“公主病”,在现实生活里也是作的不行,不管是在朋友身边还是在异性身边,时时刻刻都想表现出自己的高贵优雅,其实都是“作”出来的,这样的人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都十分不喜欢,毕竟和人相处,真实自然才最舒服。
回忆自己曾经比较“作”的具体事件,毕竟我们“作”家也不是时刻知道自己在“作”嘛!“喜欢‘作’的女人(high-maintenance woman/高保养需求的的女人),他们不安于平凡平淡的生活,通过“作”来渴望别人的关爱,最突出的表现是爱跟亲密的人无端闹别扭,不过“作”过头就被认为是无理取闹,难以伺候的表现。”
“作”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行为,并且是一种有负面倾向的行为。也就是说,“作”既是动词,也可做形容词。“作”似乎更多地指向女性,但是正如镜像问题所说,在男性中也不乏“作家”。
2.“作”的原因分析
以下,我尝试从理论角度解释一下自己的“作”。如果把“作”作为一种行为来理解,需要考虑诸如环境(诱因)、认知和情绪、需要和动机等内外部因素。
总体来说,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环境(诱因)
环境(诱因)——和其他女生接触,丢了我送的东西,没有及时回复信息——是“作”的直接原因,是导火索,是“作”产生的外部条件。
2)认知和情绪
首先,个体在受诱因刺激时,会产生一系列认知和情绪活动。“你和异性接触——你喜欢她=你不喜欢我——伤心和难过”。通过行为,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行为的结果可以验证认知——“你不爱我”——的准确性。
其次,认知失调。个体对于自我本质的认知是“不值得被爱的”,且不管怎样努力,都不可能改变“自己本质上不值得被爱”(习得性无助)。两个人关系的建立(有人爱我)动摇了个体对自己的已有认知,并造成了个体的认知失调。个体通过“作”可以应对这种认知失调。
最后,个人观点。我认为人的本质焦虑是源于对未知的不确定或者不稳定(而不是存在主义的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因此,当个体无法明确自己是否被爱的时候是最痛苦的,也是最焦虑的。而“作”的结果(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可以使个体有确定或者稳定感,也就是“作”可以用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或者不稳定带来的焦虑。
3)需要和动机
需要和动机被认为是行为的主要内部原因。马斯洛说人有爱和被爱的需要。我赞同很多人所说的“作是想证明自己是值得无条件被爱的”,个体“被爱的需要”是“作”这种行为背后动机的主要来源。只是很多时候,“作”不仅无法满足需要,还会事与愿违。
3. 如何应对?
如果你是“作”的人
如果正在“作”的你也很痛苦和无助,并且非常想应对自己的“作”,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不要怕,你永远不是一个人!)
首先,了解、理解并接纳你的“作”。你可以尝试着不带评判的去思考自己的“作”。“不评判”这一点很重要,但估计也很困难,因为当我意识到自己“作”的时候,我真的非常内疚和自责。你可以尝试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目的在于寻找自己“作”的原因及其形成的过程(请慎重,因为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痛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