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胃气上逆的可能性有很多,主要是因为胃部蠕动变得缓慢导致食物消化不了,胃酸减少,而身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纤维素都不够,所以出现胃气上逆,就要想办法提高肠胃的消化代谢,改善肠胃的运化能力。平常可以多喝酸奶或者是益生菌类的饮料增加肠胃蠕动,加快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吃的过饱,一定要配合一定量的运动,防止食物堆积在胃部不消化导致胃气上逆,还可以多吃一些梨,有利于化痰,减少胃气上逆。最重要的是吃饭一定要吃八分饱,少吃产气体的食物,一般胃气上逆很容易缓解。
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配合按摩这5个穴位:
1.中泉穴
中泉穴能够有效治疗胃气上逆,现代医学还用气治疗心胸疼痛。可以用艾灸法对着此穴针灸5-15分钟。中泉穴位于腕背侧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
2.一窝风穴
一窝风为经外奇穴,对胃气上逆和心痛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一窝风穴位于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中。采用艾灸法或者针刺法每天针灸5-15分钟。
3.内关穴
内关穴对心脏和脾胃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能够益气补血、安神养颜、治疗心脏病。缓解止痛、降逆止呕等作用,每天按摩2-3次,以感觉酸胀为宜,但是不宜用力多度。
4.攒竹穴
胃气上逆引起膈肌痉挛,导致气机的升降失调,而攒竹穴具有调节气机升降出入,降逆止呃的功效,攒竹穴位于组太阳膀胱经上,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每次点按1分钟,有明显指压感觉。此穴用于寒、热、虚、实诸症所致之呃逆。
5.鱼腰穴
鱼腰穴应当在仰卧时按压,用两手拇指同时按两个鱼腰穴(眉毛中点处),由下向上按压,用力由轻到重,直到产生酸胀感,每天反复按摩2分钟。
❤养心小贴士:
胃气上逆是常见的肠胃问题,胃气上逆的人会经常打嗝,反胃、胃部胀痛,伴有时而轻时而重的感觉,因此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对于 胃气上逆的话题,你有什么样的看法或意见欢迎和我一起分享。如果还有什么其他想了解的话题,可以告诉我。
中脘为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中脘也是 手太阳、少阳、足阳明、 任脉 之会。
位置:
中脘穴 在人体上腹部, 前正中线 上,脐中上4寸。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五十八篇:“上纪者胃脘也”
《难经译释》记载:“太仓本系胃的别名,在此系经穴内,即中脘穴,在脐上四寸。”
曾用名:胃脘穴,大仓穴,上纪穴, 太仓 穴,胃管穴,中管穴,三管穴,中碗穴。
中脘穴位置在胃脘之中,为胃之募穴,主治胃腑病症,所以称之为“腑会”。中脘作为六腑之气所会聚之处,因为六腑皆禀于胃,胃属土,为六腑之大源。
主要治疗作用
健脾化湿,补中益气,通络止痛,和胃降逆
临床多用于治疗胃痛、腹痛、呃逆及血症等。
腹痛
《针灸大全》记载“中满不快,胃脘伤寒,中脘一穴、大陵二穴、三里二穴”。
上述记载看出,中脘与足三里上下配伍,体现了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提到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的治疗法则。
《勉学堂针灸集成·卷二》记载:“腹胀坚脐小腹亦坚,水分、中极各百壮,三焦俞、膈俞各三壮,肾俞以年壮,太溪、太冲、三阴交、脾俞、中脘针”。
上述方法中脘与背俞穴配伍来协调阴阳,体现了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的“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的治疗法则。
呃逆
《万病回春呃逆》记载:“大抵发呃不止,将乳香纸卷烧烟,熏鼻中及灸中脘、膻中、期门三处即效”。
胃气上逆则出现呃逆,膻中为气海,主要治疗气机不畅;中脘为腑会,胃之募穴,两穴相配伍可达降逆胃气、调畅气机之功效。
血症
《针灸大成》记载:“吐血等症:膻中、中脘、气海、三里、乳根、支沟”
《类经图翼》记载:“中脘、气海上二穴灸脱血色白,脉濡弱,手足冷,饮食少思,强食即呕,宜灸之,其效如神”
在治疗气虚血证时,一般多用中脘配气海、足三里等穴,以达补气摄血之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