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俗称多动症,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多动症是小儿时期最为常见的心理行为疾病,患病率高达3-6%,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健康生长,也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少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目前我国对于该病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多数患儿家长将其归为年少调皮好动,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耽误了诊治。根据发病率我国约有1400万到2000万的ADHD患儿,2010年我国仅有2万ADHD的患儿就诊,仅是发病人群的千分之一。
一般认为,如下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多动症的发生:
1、要倡婚前检查,避免近亲结婚;选择配偶时要注意对方是否有癫痫病、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
2、适龄结婚,切勿早婚、早孕,也勿过于晚婚、晚孕,避免婴儿先天不足;有计划地优生优育。
3、为了避免产伤、减少脑损伤的机会,应自然顺产,因为临床中发现多动症患儿中剖腹产者所占比例较高。
4、孕妇应注意陶冶性情,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安宁,谨避寒暑,预防疾病,慎用药物,禁用烟酒,避免中毒、外伤及物理因素的影响。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因为很多人都有ADHD的症状,所以大家都觉得自己是ADHD,ADHD和正常人明显的区别是思维的跳跃性。
1、ADHD(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障碍)属于神经发育障碍,是生理问题,但是ADHD患者往往伴随很多心理障碍。
2、自测表,它是量表,ADHD症状大多数都有,属于量的问题,而不是质的问题。
3、如何界定ADHD:很多人网上填了个量表就说自己是ADHD了。且不说自填量是否会像看星座解说一样对号入座。
事实上,ADHD的诊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即使量表符合ADHD诊断,还需要有经验的医生进行病史采集、观察访谈、实验室检查和心理评估等等。
ADHD症状,例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问题,我们生活中很多人都有。
而且,很大可能,ADHD症状在我们人生的某一个阶段还非常明显,并且主观上也因次遭受到一定的痛苦。例如:当我们长期受到睡眠、焦虑、抑郁困扰的时候。
所以说,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是ADHD。事实上,儿童ADHD患病率大约是3%~5%,而成年ADHD患病率才2.8%。
诊断ADHD的指标或者说要求有很多,拎出其中四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来说一下。
第一个指标就是时间的持续性:ADHD症状至少持续了六个月。
第二个指标就是社会功能的严重受损:例如:一个ADHD小孩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一直听不进去课,导致学习成绩严重滞后;一个成年人因为ADHD症状,工作不断犯错,导致多次被炒鱿鱼,这个就是影响了他的社会功能。
第三个指标就是ADHD症状发生、解释的“特异性”:这些症状不是发生在精神分裂症、或者其他精神障碍的病程中,也不好用其他精神障碍解释。(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分离或人格障碍。)
第四个指标就是诊断“量”的要求:注意力缺陷或者多动冲动条目至少符合六条症状,而且与发育水平不符,这个才能说在症状学这个维度上达到了诊断要求。 (对于17及以上,则要求至少有五条符合。)
所以说,ADHD症状是ADHD诊断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因为导致人们出现类似ADHD的症状的变量太多了,例如:很多情绪相关的精神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睡眠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等。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ADHD是少儿多动症。
严重程度分类
(1)轻度:症状符合或稍微超过诊断标准所需症状,仅有微小的或没有学校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2)中等:症状和损害在轻度和重度之间。
(3)重度:超过诊断标准所需症状很多,有明显广泛的学校、家庭和伙伴关系的社会功能的损害。
扩展资料:
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目前医学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其因素如下:
1、遗传。家系研究、双生子和寄养子的研究支持遗传因素是儿童多动症的重要发病因素,平均遗传度约为76%。
2、神经递质。神经生化和精神药理学研究发现,大脑内神经化学递质失衡,如患者血和尿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5-HT功能下降。
3、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结构磁共振成像(MRI)发现患者额叶发育异常和双侧尾状核头端不对称。功能MRI还发现ADHD患者存在脑功能的缺陷,如额叶功能低下,在额叶特别是前额叶、基底节区、前扣带回皮质、小脑等部位功能异常激活。
4、环境因素。包括产前、围生期和出生后因素。其中与妊娠和分娩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ADHD患者母亲吸烟和饮酒、患儿早产、产后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以及甲状腺功能障碍。
5、家庭和心理社会因素。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破裂,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性格不良,母亲患抑郁症,父亲有冲动、反社会行为或物质成瘾,家庭经济困难,住房拥挤,童年与父母分离、受虐待,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等不良因素均可能作为发病诱因或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少儿多动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