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想吃东西的原因:
1、抑郁症。吃东西是焦虑抑郁症患者应对不良情绪的一种方法。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体重管理专家霍利·洛夫顿医生解释,患者体内让人感觉良好的激素(血清素)含量不足,食用安慰性食物(如面条或面包)能提升血清素的含量。
2、压力。在人体处于“战斗或逃跑”模式时,压力激素皮质醇会“说服”你的身体进食,即使从生理层面上根本不需要摄入热量。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医学专家莎娜·莱文认为,这并不是因为饥饿而进食,但皮质醇告诉大脑你还没有吃饱。这就是压力导致人们吃得过多的原因。
3、甲状腺功能亢进。如果你吃得比往常多,但体重却下降了,甲状腺可能生成了过多的激素,引发身体燃烧了过多的热量。洛夫顿医生介绍说,甲状腺生成的激素会加快体内一切功能的运行。甲状腺也与饱腹感有关,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的食欲难以满足,很有可能是甲状腺功能过于活跃,特别是有饥饿感的同时伴有疲劳、情绪低落、指甲变脆或脱发等症状。
4、肥胖症。吃得过多会造成体重增加,形成恶性循环;肥胖本身也会让人感觉饥饿。多余的脂肪会造成胰岛素含量激增,食欲也相应提升。此外,脂肪细胞会让身体对饱腹激素(瘦素)的敏感性下降。
5、低血糖症。造成低血糖的原因有多种,如一顿没吃和胰腺出了问题。但其结果是相同的:肚子隆隆作响,渴望摄取能量。身体生成饥饿感这种信号,告诉大脑你需要食用更多的食物,从而让充足的血糖进入细胞。
6、糖尿病。1型和2型糖尿病都会导致身体能量不足,引发饥饿感,导致病人多吃。
7、来月经。月经期间激素的改变会使得女性吃得过多,她们需要更多的热量才能满足身体在这段特殊时期的额外需求。此期为高能量消耗状态,也是她们容易感到疲劳和脱水的原因,因而 需要补充更多的能量。
8、药物。食欲增加是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包括抗抑郁药、治疗过敏或红斑狼疮的类固醇和抗癫痫药物。严重的可以找医生调药。
9、脱水。当身体脱水时,饥饿感会在口渴感来临之前出现。健康人应当每天喝1.5~2.5升的洁净饮用水,而且尽量喝白开水而不是含糖饮料,因为后者会欺骗大脑,让你感觉饿了。
10、失眠。如果无法保证每晚有7~8个小时的优质睡眠,当你醒来时,身体就难以调节控制饥饿感的激素。让人胃口大开,即使身体此时并不需要摄入过多的热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老想吃东西可能是病
老想吃东西主要是由于空腹感,空腹感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血糖降低引起的肌饿感;另一种是因为无聊,疲倦或情绪不稳,造成的假空腹感。前者是生理上真正的空腹感,而后者则是假的渴望感。当你有空腹的感觉时,先静下来分析一下,究竟是真正的空腹感,还是假的渴望感。进行下列五个行动,如果发现空腹感消失了,就不是真正的空腹感,而是假的渴望感。
一、伸手去拿食物前,先等三分钟。
二、拿走刺激食欲的东西。
三、采取行动:冲个澡,关掉电视机改成看书,或是打电话给朋友等,改变行为和心理的感觉。
四、转移阵地。
五、避免孤独:无聊,寂寞,也会引起空腹感,和人讲讲话,就能够在情感交流中,扫除空腹感。
扩展资料:
良好合理的健康饮食习惯是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使身体健康地生长、发育;不良的饮食习惯则会导致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而感染疾病。相反,恰当的饮食对疾病会起到治疗的作用,帮助人体恢复健康。
现代社会,大家都很注意塑形和减肥。一些人为了身材更好,而长期饥饿或饮食不足,或某些营养素摄入过少,这些不良作法,会导致出现消瘦、乏力,严重的会造成各种营养素缺乏症。《内经·素问》曾指出:“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饮食不足,特别是蛋白质和热能的缺乏,使机体处于负氮平衡,不断消耗体内蛋白质而转化为热能以供需要,这就会引起代谢紊乱、生长发育障碍、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恶性营养不良的发生。若某些营养素长期缺乏,就可引起各种营养素的缺乏症。
饮食过量,不仅因胃肠负担过重而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而且可导致营养过剩而引起疾病。暴饮暴食或长期过饱,均可造成消化道功能紊乱。过食肥甘,营养失去平衡,某些营养素过剩,在体内堆积并造成代谢紊乱,可产生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症等。《内经·素问》说过“高粱之变,足生大疔”,《千金要主·食治》中说“夫在身所以多痰,此皆由······饮食不节故也”,大都是指饮食过量或过于肥甘所造成的病变。
明明不饿为什么却总想吃点东西
明明不饿为什么却总想吃点东西,我们知道人在饥饿的时候总想吃东西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有些人明明不饿为什么却总想吃点东西,其中有什么讲究,下面介绍明明不饿为什么却总想吃点东西。
明明不饿为什么却总想吃点东西1什么是享乐型饥饿?
在说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饥饿”。饥饿其实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稳态饥饿,一种叫做享乐饥饿。
“稳态饥饿”很好理解,就是实际意义上的“饿”。胃里没东西时会收缩,如果此时还不吃东西,就会引发轻微的头晕、发抖及血糖降低等症状。这种饥饿代表着人体对能量和食物的渴望。
而身体还存在着另外一种饥饿,即“享乐饥饿”,是在不需要吃饭的时候,因为本能对于美食和味觉刺激的渴望,而带来的“伪饥饿”。这种伪饥饿代表着人体对快乐和满足感的渴望。德国专家托比亚斯·侯赫(Tobias Hoch)表示:“这种消遣性的行为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而且长期的‘享乐饥饿’是造成体重过重及肥胖症流行的重要因素,威胁着身体健康。”
为什么会出现“享乐型饥饿”呢?
目前最广为接受的理论是,人类对美味食物的倾向性。
由于现在生活水平好了,人们随时随刻甚至随地都能获得食物,于是这种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不仅仅是满足温饱,享乐成了更多人的基本动机。由于吃得美味的食物越多,大脑就会更加期待它们。可以说,这种进食完全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愉悦精神。
如果说得更通俗易懂一点,就是:馋!
而“馋”在生理上,就是身体真的很需要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能够影响人的情绪和感觉,多巴胺的分泌和吃饭睡觉以及嘿咻等都有关系。如果人体内的多巴胺浓度过低,就可能会引起抑郁症,肥胖以及疲劳综合征等,甚至还可能导致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等等。而如果多巴胺浓度提高,就会让人有愉悦的感受。
由于长期睡眠不足、压力山大、缺乏运动等原因,人的身体就会自发地想办法来提高多巴胺的分泌,于是吃东西就是最方便快捷的'办法。
除了“没事儿总想吃点东西”,生活中还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叫做“吃得停不下来”。
比如拆开一袋瓜子,就会一口气吃光;一旦吃了一片薯片,就会控制不住地往嘴巴里塞第二片、第三片……实际上并不饿,只是纯粹地吃得停不下来,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也是一种“享乐型饥饿”。研究发现,当人们在不断吃零食的时候,大脑奖赏系统的关键部位被强烈激活,并发出一种奖赏信号。此外,原本能够根据食物摄入量调节进食欲望的中枢饱腹感回路变得不敏感,导致摄入的热量超过实际的能量需求。之所以会吃得停不下来,是激活享乐性奖赏回路与钝化饱腹感自我平衡回路的共同结果。
在重复地进行吃零食时,参与者的行为(如嗑瓜子)和结果(吃到瓜子)之间的时间跨度短,也就是说努力得到的反馈及时,使得参与者更容易建立起行为—努力—反馈之间的因果联系,心理就很容易得到满足,激励着你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
该如何适当控制“享乐型饥饿”?
1、转移注意力:根据心理学教授表示,人们通常只在饥饿感很强和没有其它关注点的时候才感觉到饥饿。如果你觉得自己整天翻来覆去就想着吃,那就赶紧给自己找个爱好,转移一下注意力!
2、不要想着食物有多好吃: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对食物的想象在食欲的生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就像夏天,你总想会想象酸奶冰冰的很舒服,酸酸甜甜的味道,然后越想越馋。
3、享受健康饮食:认为健康饮食就是寡淡无味的修行者饮食,这绝对是误区!事实上,会吃的人肥胖率更低。吃饭跟穿衣打扮一样,讲层次、讲搭配,有些食物适合天天吃、大量吃,有些食物适合偶尔品尝。
4、学会给自己舒解压力:当人面临压力时,同样会出现皮质醇分泌变高的情况,这种状态下人会普遍变得想吃东西,无法控制食欲。所以对于大家来说,保持健康的作息和压力状态很重要。
明明不饿为什么却总想吃点东西21、做感兴趣的事,分散注意力
晚上的空闲时间段,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练字、画画、弹奏乐器等等,推荐利用晚上的时间段来健身,大汗淋漓之后,你会不再敢轻易去碰食物,以免前功尽弃。
切忌做类似刷电视剧这种腾空双手的事情哦,把你的双手动起来,让它无暇触碰食物。
2、记录食物卡路里和体重变化
利用app工具来记录每天已摄入的食物卡路里和自己的体重变化趋势,看到直观的数值变化,满满的卡路里以及直线飙升的体重,相信你会下不去嘴的。
3、早饭、午饭要吃好
早饭和午饭要保证吃饱,如果有什么喜爱的或是特别想吃的食物,可以在午饭时便满足下自己,以防到了晚上一天快结束时还心心念念。
晚上总想吃东西的原因
1、晚饭多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并且占大部分的食量,导致血糖值急升,饭后血糖值急跌之后,更容易有空腹感。
2、午餐与晚饭的间隔太长,也会令晚上食欲大增。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早餐和午餐的间隔为4-5小时,但午餐 跟晚餐相隔6-7小时,就有点太长了。有的人甚至要工作到很晚,间隔就会拉长到8-9小时。
3、饭后如果做太过于剧烈的运动,会将体内的能量大量消耗掉,令体内的血糖值下降,就会让你容易觉得肚子饿。另外,睡前也尽量避免剧烈的运动,做些轻缓一点的动作就好了。
4、平日的饮食习惯不好,例如肚子饿了就吃东西,肚子不饿就直接省略正餐,每天的饮食次数和时间不规律 。
5、习惯在下午5点后吃零食,肚子填饱了,但该吃晚饭的时候却不觉得饿,于是又扰乱正常的饮食规律。
其实管不住嘴,晚上总想吃东西主要还是和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方式有关。建议大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日三餐按时用餐,不要过度肌饿之后再暴饮暴食,也不能因为还没有肌饿感就不进食。此外,大家闲暇之余可以安排些有意义的事做,分散对食物的注意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