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是染色体上的一个缢缩部位, 由于此处部分的DNA松懈, 形成核仁组织区, 故此变细。它的数量、位置和大小是某些染色体的重要形态特征。每种生物染色体组中至少有一条或一对染色体上有次缢痕。次缢痕中的染色质含有rDNA,它与rDNA的形成有关。[1]
5S rRNA是核糖体大亚基的一个组份,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有5S rRNA,而且结构相似。真核生物的5S rRNA基因与其它三种rRNA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它是由核仁以外的染色体基因转录的,然后运输到核仁内参与核糖体的装配。5S rRNA基因的数量比45S rRNA转录单位多,人的5S rRNA基因有500个拷贝,并且在染色体上串连排列。非洲爪蟾的5S rRNA基因的一个重复单位含有一个5S rRNA基因、一个不转录的假基因(101bp的5S rRNA基因的片段),每个重复单位间被不转录的间隔序列隔开,间隔序列的长度变化不定,最长达400bp;5S rRNA基因转录的速度很快,其结果产生过量的5S rRNA,有些最后要被降解掉。
结构异染色质(constitutive heterchromatin)除复制期外在细胞的所有时期都保持聚缩状态的染色质。主要由高度重复序列DNA构成。结构异染色质的特征:1、在中期染色体上多定位于着丝粒区、端粒、次缢痕及染色体臂的某些片段。2、由相对简单、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构成,如卫星DNA。3、具有显著的遗传惰性,不转录也不编码蛋白质。4、在复制行为上与常染色质相比表现为晚复制早聚缩。5、占有较大部分核DNA的转座元件,一起遗传变异。
好问题,还真不太知道。次缢痕的形成应该是染色体在长期进化中变异导致的,而且次缢痕和随体都有相当保守的基因序列。是不是所谓的祖宗序列。
呵呵,瞎猜的,回答的不对多多包涵。
中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染色体中部的染色体。即长、短臂相等或接近相等的染色体。
中期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连接处,位于染色体的主缢痕处,着丝粒将两条染色单体分为短臂和长臂,由高度重复的异染色质组成,其主要成分为DNA和蛋白质。着丝粒和动粒是存在于主缢痕的两个特殊结构。
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的中心,染色体两臂几乎等长,形成"X"形状。在人类染色体组中,第1,3,16,19,20号染色体是中间着丝的。有些情况下,中间着丝通过两个近端着丝染色体的融合形成。
扩展资料:
着丝粒区域一般处于异染色质状态,这对于其对黏连蛋白复合体的招募十分重要。在这种染色质中,一般的组蛋白H3被另外的中心粒特异性蛋白代替。CENP-A被认为对动粒在着丝粒上的组装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CENP-C几乎专一地定位于结合CENP-A的染色质区域。
在裂殖酵母中,着丝粒异染色质的形成与RNAi有关。在线虫类,一些植物,以及半翅类,鞘翅类昆虫中,染色体主要以全着丝的形式存在,表明其不存在优先的微管蛋白结合位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